馮侖: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人的焦慮一般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跟錢有關,另一方面跟錢無關。人會在不確定性因素特別多的情況下,因為無法快速判斷,而陷入一種心理焦慮。

人有很多情緒,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六慾,卻沒有人特地提到過焦慮,這說明在情緒中,焦慮屬於持續性很長的慢性病。想要解決焦慮,我們得先找到不焦慮的人,再看我們跟他的差距在哪裡。

我們眼中最不焦慮的人,就是那些看上去很厲害的人。他們看上去不焦慮,其實只不過是我們和他的焦慮不同,他們的能力,足夠輕鬆解決我們的焦慮。

馮侖: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遇見你之前》|大家各有焦慮,只是彼此都不能體會

我接觸的所有公司老闆,特別是像我們這樣公司成立了快三十年的老闆,其實非常焦慮。他們最焦慮的事就是企業轉型。

轉型有無限多的可能性,也有很多不確定性:轉不轉,朝哪轉,怎麼轉,跟誰合作能讓轉型更順。我們不知道轉型能不能成不成功,它的成功幾率甚至可能比當年創辦公司的成功概率還小。

想要不焦慮,最方便的選擇就是賣掉公司。但賣掉公司後,錢一多就得理財,外匯可能還會貶值,人就又焦慮了。

馮侖: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亞瑟》|有錢人的煩惱也並不少

有沒有完全不焦慮的人呢?還是有的,比如有信仰的人。你去寺廟就會發現,師傅們都不焦慮。

我前兩天看到一個故事,有一個村裡的寡婦生了一個孩子,她很害怕,就把孩子放到了寺廟門口。師傅把孩子撫養長大,很多年以後,這個寡婦準備把孩子領走。她感謝師傅為了撫養孩子,多年來承擔著罵名——大家都罵師傅,身為出家人竟然偷人。

結果和尚說道:「你不用感謝我,我沒有任何損失,因為我一出家就已經斷了是非,他們說是什麼都跟我無關。我還要感謝你,給了我一次考驗的機會。」

價值觀,輕的叫雞湯,其次是意識形態,最重的叫宗教,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解決人們的煩惱。

馮侖: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有信仰的的人,可以輕鬆化解煩惱

宗教很有意思,基督教跟伊斯蘭教是一神教,解決了人跟神的關係。你用不著焦慮,因為無論你是富貴榮華、高官厚祿還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都是神賜予的。這兩大宗教讓神來決定一切,減少了自己的很多煩惱。

大家知道,宗教的教育體系很厲害,穆斯林生下來就是穆斯林,生活方式跟教育是統一的。穆斯林一輩子念一本書,一天覆習五次,把觀念植入你的內心——你的一切都歸於上天。基督教可以半途加入,生活當中有一半和教義重疊,還有一部分不重疊,一輩子念一本書,一個禮拜念一次,它的影響力相對弱一點。

所有這些宗教都有共同性——有一個一神教的造物主。人和神之間有媒介,有培訓地點:教堂和清真寺。裡邊有老師,比如牧師,不停地培訓你。經過這個強大的培訓系統,所有人會自然接受一切結果,安心做自己的事,也不覺得糾結和焦慮。

馮侖: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告訴你放下慾念,也無需糾結生死與苦樂

至於佛教,什麼時候參加都可以,在哪參加都行,生活方式跟信教沒有什麼關係。而且佛教不是一神教,它是一個沒有神的教。

佛教的最高境界,即「佛是智慧」,修行是解決自己的智慧問題,讓自己成佛就是更有智慧。而且佛教有四大宗派,又有一百二十多個法門,它是有一百二十多個路徑,使你變成有智慧的人。

人一輩子操心三件事,第一件事情叫錢的多少,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掙多少錢。第二件事情是苦樂,不知道自己會經歷多少痛苦和幸福,比如說你結幾回婚,愛幾個人,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情緒快樂與痛苦你都沒法預見。

第三件事情叫生死,不知道自己最終以什麼方式結束生命。是車禍,是癌症,是上吊,還是被殺掉?

普通人總是覺得苦就是苦,樂就是樂,所以要趨利避害。錢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一定要多掙,一旦少了就不開心。另外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著總比死了好。佛教也永遠在跟你講這三件事,可是它用等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生等於死,苦等於樂,多等於少。

馮侖: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佛教平和、化萬物為虛無告訴你放下慾念,告訴你放下慾念,也無需糾結生死與苦樂

我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大陸人的睫毛是 180 度,就是直眉瞪眼,眼睛瞪的很大,睫毛往上挑,眼裡赤裸裸地充滿了慾望,絕不動搖。大陸人是最焦慮,因為大陸只有兩億人信三大宗教,還有九千萬黨員,他們算是有信仰,剩下 11 億人都沒信仰——11 億人都為人生這三組矛盾在發愁。

香港人的睫毛角度比大陸人小 15 度,他們的法律很嚴格,做事兒前要先看看周圍有沒有警察,或是會不會犯法。

臺灣人的睫毛角度比香港人還要小 15 度,臺灣很有意思,按照面積和人口算,當地的廟宇密度是最高的。臺灣人的心中有信仰,所以大家到臺灣,會發現他們每天都很開心,說話口音軟軟的。就算是發火的時候,他們也就最多說一句:「你想怎樣?」

而新加坡人的睫毛角度要再放下 15 度,他們就這麼低眉順眼,不敢抬頭看人。

馮侖:有信仰的人不焦慮

▲電影《志明與春嬌》的故事就是在香港嚴格禁菸的環境下發生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陸、臺灣、香港和新加坡四個地區的華人,他們的焦慮很不一樣,而且他們的焦慮程度和他們解決這三組矛盾的方法有關。

你一旦有了這種價值觀,就再也不煩惱了。生等於死,死也是生,你們也不要悲傷。錢丟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福?

今天天氣很熱,剛好考驗一下我的心智,我接受了這麼多的紫外線,也許還能消毒呢,

懂得苦就是樂,人生一下就霍然變得釋然了。這樣想開了之後,你還有什麼好焦慮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