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跨性別者內心的掙扎

今天,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或idahomophobia),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這一重大事件,希望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產生的一切加在肉體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國際不再恐同日不僅呼籲人們消除對同性戀群體的恐懼,同時也提倡人們消除對跨性別人群的恐懼及誤解,讓所有人都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

倾听跨性别者内心的挣扎

2017年10月1日起,德國同性婚姻法正式生效。此前,德國的同性戀者雖然可以登記同伴關係共同生活,但這種關係法律地位較低,直到同性婚姻真正從法律層面上保證了人人都有結婚權利。民調顯示,75%的德國公民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據一項在2015年進行的統計調查,德國有94000對同性伴侶生活在一起,其中將近一半已經登記。

倾听跨性别者内心的挣扎

然而,除了同性戀者,德國還有一些性少數群體如跨性別者,還在經歷著自身的掙扎和社會帶給他們的巨大壓力,今天就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德國的跨性別者。

男?女?令人困惑的問題

我是男人還是女人?這個問題從很早開始就困擾著Liisa Seefried。雖然內心深處的答案日漸清晰,但外在卻有著和內心感受完全不同的表現。Liisa生來是個男孩兒,直到45歲的時候才鼓起勇氣說:“我覺得自己是個女人。”幸運的是,Liisa周圍的人都對此持開放的態度並且非常理解。然而,不是所有跨性別者的自我性別認同之路都如此順利和簡單。

倾听跨性别者内心的挣扎

跨性別者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不同於書面上,比如護照或是出生證明上寫的。他們認為自己帶著錯誤的身體來到了世間,他們無法通過身體上的性徵來認知自己。德國到底有多少跨性別者?並沒有準確的數字。一位來自德國跨性別和雙性別研究學會(DeutschenGesellschaft für Transidentität und Intersexualität (dgti))的工作人員Patricia Metzer估計,德國大概有2萬到9萬跨性別者。只有當一個人發聲:“等等,我的性別不對,我需要內外統一。”這時候我們才能看到,這是一位跨性別者。

對跨性別法的批評

希望改變自己性徵的人首先會遇到跨性別法。這一法律應明確規定,在什麼樣的前提下,一個男人可以變成女人,或一個女人可以變成男人。而自20世紀80年代初法律生效以來至今,這部法律仍然受到頗多指摘。很多起針對這一法律的訴訟都成功了,例如反對關於個人婚姻狀況和改名的條款,2011年,聯邦憲法法院取消了相關規定。現在,Andreas(男性德語名:安德魯)可以改為Andrea(女性德語名:安德里亞),而不用必須動過手術才可以改名;即便夫妻一方改變了性別,也不必離婚。對於這一法律的批評還在繼續,很多精神科醫生和自救組織就認為跨性別法律已經過時了。

倾听跨性别者内心的挣扎

心理學上的認定有必要嗎?

想要正式且徹底地改變性別,就必須做手術,還要遞交兩份心理學鑑定。很多人認為這個流程就是一種歧視,因為當事人必須去解釋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Liisa Seefried其實也並不需要那麼長時間的心理治療,因為她已經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女人。而作為一個自救組織的負責人,她也知道:很多跨性別者在走向迎接新性別的道路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妻子覺得你給了她當頭一棒;孩子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的爸爸一下就變成了女人;還有父母和同事們拒絕的態度。

因此來自波恩的心理學家Bernhard Breuer就認為,跨性別法擬定的過程中要有心理學的參與。他就為跨性別者出示心理學鑑定。越來越多的患者來找他,因為他們想直面問題:我應該怎麼跟伴侶說,怎麼在單位出櫃,甚至怎樣面對變性後可能產生的敵意。所以Breuer非常強調變性心理治療的重要性。

出櫃的恐懼

德國人對於同性戀者是寬容的,那麼對於跨性別者呢?無從考察。Patricia Metzer認為寬容是一種個人態度。她見過僱主和同事對於一個人的出櫃做出了很積極的反應,當然也有故意而為之的刁難和欺凌。Metzer舉例說:“曾經就有一個德國銀行僱員由於出櫃被調職到地下室,避免他與顧客直接接觸。”當然,這個受到歧視的員工現在可以起訴,但是他不會由此獲得僱主的寬容。

倾听跨性别者内心的挣扎

由於害怕在單位遇到社會尊重問題,以及在家庭及朋友圈會遇到的問題,跨性別者頂著巨大的壓力。“這種恐懼迫使他們只能一直演戲”,Liisa Seefried說。在外面,裝一個男人應有的樣子,但內心卻是另外一種感覺,就在某一個時間點,Liisa Seefried決定結束這種分裂的狀態,讓外表與內心契合,從一個男網站開發員變成一個女網站開發員。“我沒有因此丟失一個客戶”,他笑著說。

共同呼籲不再恐同

今天,德國駐華大使館通過懸掛彩虹旗的方式加入到國際不再恐同日的呼籲活動中來,希望以此來展現出一種多樣性和包容性。

倾听跨性别者内心的挣扎

文章根據DW內容編譯

往期印象精彩

東京芳菲盡,柏林始盛開

好消息 | 2018年德國總理獎學金項目申請開始啦!

咬一口春天的滋味

聽地道的德國人講優美的中國話

就算你再不喜歡粉色,也不禁要讚美波恩的春天

德國人如何處理舊衣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