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破灭!中国环保人士访台追垃圾 看见裸露集尘灰(下篇)

(延續上篇)高中生时期很爱喝饮料的青瓢创办人林志龙,在大学接触环保议题后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解决”想喝饮料但没带到杯子的一种痛”,后来有机缘去中国自然之友工作,在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21)观察到法国环保杯租借公司Ecocup,想将租赁的模式引进台湾——这个每年使用约15亿个一次性环保杯的手摇饮料王国。

从去年一个月一两场,到现在一周三到五场,青瓢研究活动影响租赁的原因,”每个主办方想做的方式不太一样”,并尽力跟每个活动主办方沟通。提及路跑的尝试,在中国有很多的零废弃赛事,正在蓬勃地发展,”需要搭配理念跟细腻的操作沟通”团队支援很多零废弃赛事的田倩说道。

活动的废弃物管理是绿惜地球的长期目标,創辦人朱汉强也回应,”零废弃活动刚开始很理想,但到后面也会出现部分减量跟替代方案”。四名绿色人物都相当期待青瓢未来在小琉球跟在地组织的合作,为小岛提供杯具租赁服务。

好回收 朱汉强:回港后要力推”单一材质”

形象破灭!中国环保人士访台追垃圾 看见裸露集尘灰(下篇)

听完好盒器的分享后,马上在正兴街体验买饮料选择”容器间的Ubike”——好盒器环保杯。摄影:毛达。

南台湾的好盒器,投入许多时间跟在地街区建立关系,试图改变人的生活习惯,减少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成为”容器间的YouBike”。

工业设计出身的"好盒器"创办人李翊禾,与伙伴在选择饮料杯的材质上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玻璃还是不锈钢?前者会让消费者觉得担心、怕破掉,心理上产生不方便;后者看不到饮料本身,饮料也容易烫手或太冰。“有点任性,又有点故意”,"好盒器"最后选择了玻璃杯作为街区使用的环保杯,他们试图在材质的选择上告诉消费者”你用其他材质的容器,也不能随随便便对待它” 。传看着"好盒器"运用台湾选举旗帜所制成的饮料手提袋,上头印着在地特色的正兴猫图样,众人皆赞叹好盒器在每个环节蕴含的意义,与贴心、精心的设计。

绿色人物交流行程也来到位于彰化全兴工业区的"大丰环保科技公司",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落落的塑料回收砖。"大丰"是台湾大型资源回收公司,将塑料回收再造。于2016年,"大丰"推出”Zero Zero”品牌,在线上线下与民众沟通”回收”这件事,期望能提高回收率。而因为自身业务需求,也为更落实循环经济的概念,大丰着手产品端的”绿色设计”,设计真正能被有效回收的物品——易于拆解且全为单一材质。

朱汉强拿着"大丰"研发的单一材质的环保袋——从袋子本身、提把到钮扣都是单一回收再制塑料——直说回香港后也要大力倡议单一材质的重要性。提及中国2017年底禁止洋垃圾进口是否影响到回收产业链?研发副理施承享分析,其他国家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资收物,可能会对各国国内的回收体制产生一定冲击,目前对台湾影响不大,但韩国回收机制可能崩解,长期而言,这能让中国国内的回收体系建立完成,甚至以全球尺度,重新检讨塑料的生产与回收。

底渣乱填、集尘灰乱倒 颠覆台湾垃圾处理好印象

参访行程的最后一日,一大早与"台南社大"环境小组研究员晁瑞光会合,他一开口就说,”事业废弃物和焚烧场底渣的问题,在中国应该已经发生,只是有没有人去关注”,提及过去参与本报两岸交流的云南参访经验,他说,”那个土的颜色有自然的,也有像我们一样人造出来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翻搅均匀而已。”

高雄小港骆驼山一带,看似可以健行亲近自然的地方,"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副教授黄焕彰拿起地上的两个小土块,互敲即碎,拿出测量的仪器,发现锌值10万,而政府的土壤污染管制标准值是2000毫克/ 公斤,路旁看似土一样的地方,锌值也有1万6。拿起集尘灰,黄焕彰说道:”中国有很多炼钢厂,一定很多集尘灰,跑哪里去了?”这些集尘灰炉石倒在山上,被雨水冲刷,一路到下面的河流水沟,水跟土壤都被污染。走在杂草间,"零废弃联盟"秘书长田倩说:”想都不敢想中国的状况,毒地铁定很多”,回去后”痛定思痛”会持续跟追。

形象破灭!中国环保人士访台追垃圾 看见裸露集尘灰(下篇)

看似与土壤没什么两样的地方,重金属检测值竟大幅度超标。摄影:陈宣竹。

台南安清路的慈圣宫旁,有多块鱼塭,一块土地上堆填了数米高的土壤,用仪器量测,锌值也达3000,晁瑞光半玩笑半愤怒的形容这里是”焚烧场底渣的熟化场”。 “暂填也有规范,但他们都没做到”,底渣未经正常程序处置,堆填到农渔用地上,有毒物质经雨水冲刷,渗出橘色的水,污染附近的鱼塭,经雨水冲刷天然熟化、重金属浓度与酸碱值降低后,此堆”废弃物”转换成”产品”,又可以贩卖至其他地方,赚饱荷包后离去,留下受污染难以复原土地与欲哭无泪的地主。 “一只羊扒三、四层皮!”晁瑞光怒道。

在燕巢填埋场看到没有妥善堆置的飞灰太空包、安清路和骆驼山可以轻易接触到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事业废弃物和焚烧场底渣,四位绿色人物皆感叹,此行”彻底打翻我们对台湾垃圾处理产业的印象。”

“这些交流很有意义的是,可以讨论,找出来源,才能对应找出一些方法。”在近一周扎扎实实的参访中,朱汉强提到跟台湾在地团队的交流,彼此激荡,能鼓舞与推进不同地区的废弃物议题。在跑行程时点开”饮水地图”装水、不放过任何一个用餐地点观察餐具材质的机会,这群身体力行减塑、零废的绿色人物,结束台湾废弃物议题的参访,将回到各自的蹲点,持续追着垃圾跑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