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2014年,大英博物館展出了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女史箴圖》唐代摹本,它在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都具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而讓這幅絹畫得以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正是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了31年的書畫修復師邱錦仙。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生活在別處》系列故事

01

從上海博物館到大英博物館

邱錦仙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進入上海博物館前,她作為知識青年,在上海周浦鎮旁的周浦公社插隊落戶。1972年,21歲的她和其他29位知識青年因為表現優秀,被招收進了上海博物館的多個重要部門。邱錦仙被分配到了裱畫組,這成為了她四十餘年書畫修復生涯的開端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彼時的上海博物館“青黃不接”,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已經52歲,急需年輕的血液接班,邱錦仙和她的夥伴們,被寄予了厚望

我們的30位知識青年,上海博物館都非常的重視,把我們都作為是革命的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上海博物館)不惜成本地教我們,師父、領導,對我們特別的看重。

在那個年代,上海博物館裱畫組的技術力量很強,邱錦仙前後跟著組裡的徐茂康師父和華啟明師父學習裱畫技巧。社裡每三個月要考一次試,大家都刻苦練習,不斷鑽研。

我們那時候因為住在上海博物館宿舍裡面,吃完飯以後,我們還回到裱畫室裡面,再去練基本功,基本上要練到差不多九點多到十點鐘,才去睡覺。每天上課上完以後,還要自己寫一些筆記,每天要記著。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邱錦仙與家人

1987年,邱錦仙已經在上海博物館工作了15年,在這期間,她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丈夫是她在上博的同事,女兒也已經十歲。這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出現在了她面前——英國的一個古董商想請一位專業的裱畫師來為他裱畫,邱錦仙決心抓住這次機會,去英國工作兩年,見識國外的情況,兩年之後再回到上博繼續工作

開水洗畫 驚呆英國專家

02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邱錦仙與韋陀教授

邱錦仙到達英國之後,就在古董商的家裡工作。機緣巧合,當時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部(現亞洲部)任職的著名中國藝術史韋陀教授得知了這一消息,立即從上海趕回倫敦,邀請邱錦仙去大英博物館展示修復書畫的技藝。韋陀教授拿出一幅從火場中搶出的有好幾個大破洞的傅抱石的畫,希望邱錦仙能修復並裝裱它。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邱錦仙先是用燒開的水,把那幅畫洗了五次。在場的英國人從來沒有見過用開水洗畫,都驚訝的不得了,感到非常新奇。

實際上,邱錦仙這樣做之前,都會十分謹慎地確認畫作是否可以被開水清洗。

我做之前,我先要看一下畫的顏色會不會掉色,我都要試一下,用棉花球,或者手指都要試一下這個,蘸一點水,看看有沒有掉色。

用開水洗畫,是中國傳統的修復方法,其實是非常有效的。

因為用開水洗畫,就容易把那個漿糊化開來,比較開,而且畫也洗的乾淨。

這次演示打動了韋陀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員,他們非常希望邱錦仙能夠留在大英博物館,幫助他們修復館內的中國書畫。當時的大英博物館,只有英國和日本的書畫修復師,用的是來自日本的修復方法,很多時候對於修復中國書畫無能為力。東方部的主任羅森太太迫切地表示,如果邱錦仙能在大英博物館工作,對大英博物館是“最大的幫助”。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兩年後,在面臨是否回國的問題時,

邱錦仙被大英博物館的熱情感動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搶救”流落海外的中國書畫,產生了留在大英博物館的想法。他們爽快地幫助她辦理簽證,支付相關費用。羅森太太寫信給上博的馬承源院長,感謝他允許邱錦仙繼續在大英博物館工作——

小邱是我們中間的橋樑,她對我們是非常的重要!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提起大英博物館對自己的“優待”,邱錦仙感嘆:“我第一次歸去的時候,都是館長批下來,給我飛機票。大英博物館從來沒有一個職工,回去探親,是大英博物館付錢的。”

03

修復《女史箴圖》 鎮館之寶重見世人

1903年,一位英國軍官將《女史箴圖》唐摹本帶到了英國,他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得到了這幅畫,準備將畫上的翡翠配件賣給大英博物館。博物館的人員驚呆了,用25英鎊把這幅畫全部買了下來,放進庫房保存起來。1913年,博物館的日本裱畫師和英國裱畫師曾對其進行過修復,但效果不甚理想,到2013年的時候,畫已經開始風化,四周都翹起來了。大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非常焦急,召集了世界上好幾個著名的專家來商量修復的方法,卻遲遲沒有實驗出應該用什麼材料。

瞭解到邱錦仙曾成功地修復了一幅因風化而四處斷裂的菩薩絹畫,工作人員立即來尋求她的幫助。

此時的《女史箴圖》佈滿裂痕,織和卷已經脫離開來。邱錦仙想到,可以把澱粉漿糊和化學漿糊混合起來,這樣既能保留澱粉漿糊的黏度,又能避免留下澱粉漿糊的白色痕跡。她先用一幅六尺不到的畫進行了試驗,修復的效果非常好。工作人員聽聞之後非常激動,為了安全起見,他們立即把這種混合漿糊拿去實驗室試驗,結果也非常理想。於是邱錦仙就與助手每天一點一點地在顯微鏡下面仔細修復,一共修復了

兩個多月才全部完成。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修復後的《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

大英博物館為這幅《女史箴圖》,定做了一個特殊的櫥,這個櫥裡面是恆溫恆溼,一年四季就是同樣的溼度,同樣的溫度,如果展出的時候,裡面的燈光也不是很亮的,都是暗暗的,他們都有個標準的。所以如果關起來的時候,這個畫就是燈也沒有了,上面加了一層紙,這個畫一點也不會損壞,按照原來的那個,就是安全的得了。因為恆溫恆溼,溫度也一樣的,溼度也一樣的。特別的安全。

如今,這幅《女史箴圖》的唐摹本幾乎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年中會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時展出三四次,其餘時間都被保存在恆溫恆溼的櫥裡。提起這幅畫的修復過程,邱錦仙顯得非常自豪:“所以這幅畫,現在幾百年放下來,也沒問題。”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重任在肩 期望新人傳承

04

2018年是邱錦仙修復文物的第46個年頭,但67歲的她依然奮戰在大英博物館的修復室裡。2011年,邱錦仙到了退休的年齡,但大英博物館的挽留和她對於讓中國文物重現真顏的期望使她留了下來,繼續工作。

多修復一幅繪畫,等於我就是多負一個責任,我也就是多一份安慰。我是要守護自己祖國的文化遺產。我這樣修復以後,他們可以在陳列室裡面展出,讓國外的遊客可以看到中國的文化,優秀的文化。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邱錦仙現在有兩個外國女弟子——瓦倫蒂娜和卡魯,在修復一般的書畫時,她們能幫上她一些忙。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邱錦仙仍然希望能招收來自中國的學徒。在她眼裡,“中國學生更能理解中國文化的傳統內涵,悟性也更高”。

最好是中國學生,我帶中國學生,就學起來比較快一點,或者接受能力,各方面,就本文化一樣,但是他們最後還是找的是英國的……我們這個工作是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學會的,要十年八年還不一定學會。因為要專心致志,要有悟性,才能學的會。

2006年,在北京參加一個敦煌文物修復會議時,邱錦仙聽到一位專家在會上說,整個中國能夠修復古字畫的差不多隻有一百位,這意味著專業的裱畫師的數量更為稀少。她盼望著,未來能有更多的中國學生,走上修復中國書畫的道路。

所以我希望能夠博物館,多招收一點學生,能夠讓他們能夠學習修復古書畫,修繕本書,能夠接上班,不要把中國的傳統的技藝流失掉,希望能夠後繼有人,代代相傳下去,這是我的願望。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 END •

她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用開水洗名畫,拯救鎮館之寶

撰文:魏文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