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宏:道與術,怎樣才能真正學好大數據?I 優秀畢業生專訪

劉念宏:道與術,怎樣才能真正學好大數據?I 優秀畢業生專訪

[ 導讀 ] 清華-青島數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據院”)自2014年4月成立以來,秉承“學校統籌,問題引導,社科突破,商科優勢,工科整合,業界聯盟”24字指導方針,搭建跨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創新跨學科交叉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大數據思維和應用創新的“π”型人才。

由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數據科學研究院及相關院系共同設計組織實施的“清華大學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通過整合建設課程模塊,形成大數據思維與技能、跨界學習、實操應用相結合的大數據課程體系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大數據分析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四年來,來自全校31院系的1136名同學參加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至今共有209位同學通過課程學習和實踐獲得由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頒發的“清華大學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證書”。

清華的數據科學人才培養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讓我們通過傾聽優秀的大數據人才講述他們與“大數據”的不解之緣,一起尋求答案吧!

劉念宏:道與術,怎樣才能真正學好大數據?I 優秀畢業生專訪

2015年前後,隨著人工智能的算法日漸成熟、計算機算力和計算資源愈加強大,“大數據”這個概念再度走進人們的視線,各行各業的人士不約而同地走進了這一浪潮中。然而數據之路漫漫,荊棘叢生,挑戰不斷。大家都面臨著技術與應用等多方面的問題。當時的劉念宏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研一學生,更是困惑滿滿。

“我本身是學電子的,跨學科學習的難度並不是很大。難點在於大數據系統非常複雜,模塊和種類繁多,知識框架較難形成。”念宏說道,而他的解決辦法也尤為與眾不同:“後來我加入了清華大學學生大數據研究協會,協會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讓我收穫匪淺。比如和信息類專業的同學討論,我們會產生關於技術的碰撞;與非信息專業尤其是文科背景的同學討論,不僅打開了自己的思路,也從應用層面對大數據有了更多的瞭解。”

劉念宏:道與術,怎樣才能真正學好大數據?I 優秀畢業生專訪

參加一年一度大數據人才新春交流會的念宏(前排)

在協會的日子中,念宏也與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結緣。為了能進一步拓寬專業視野,提前適應這個以數據為基礎的信息化時代,他選擇了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和數據科學研究院共同開設的“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而這也進一步打開了他走向數據之路的大門。

“我覺得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其精華在於,對我們數據思維的培養。”說起數據思維,念宏有著自己的見解:“誠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越來越火了,但是我並不想通過這些課程‘轉行’,而是不斷在思考,如何將大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切實應用於自己的專業、自己所在的行業,促進其轉型抑或是再升級。我覺得這才是大數據真正的價值所在。”

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的一大特色就是“實踐教學”,而這恰恰也是念宏最感興趣、收穫良多的一部分。“在項目實踐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套深度學習硬件加速方案,相關工作被深度學習頂會ICLR2018 Workshop接收,並去現場做了交流,收穫滿滿。回來之後,我也將在ICLR2018 Workshop的經驗整理成了一篇文章:ICLR2018 | 深度學習頂會見聞,乾貨資源都在這裡(附源碼、論文鏈接),給學弟學妹們參考。”

臨近7月,與眾多畢業生一樣,“何去何從”成為了念宏如今思考的問題。“在研三秋季學期找工作的過程中,我選擇了與大數據相關緊密的計算廣告行業。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之後,我發現這並不適合我。最終,我放棄了計算廣告的工作,選擇了自主創業,想跟隨浪潮去挖掘大數據真正的價值。”說到自己的想法與實踐,念宏滔滔不絕起來。

鮮衣怒馬,不負韶華。數據學子的追夢之旅剛剛開始,相信有著大數據思維的“π型人才”,未來也將一片通途。

“數據是信息時代的血液,數據思維是‘道’,數據處理與分析屬於‘術’,道術結合,才能真正理解何為大數據,才能真正學好、用好大數據。”劉念宏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