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陳奕迅

陳奕迅的歌平實、質樸、但情感卻能穿透人心。好像聽一首配樂的情書吟誦,總有一個音符能觸動你的淚腺,眼眶變得溼潤起來。

經過多年的歷練,陳奕迅已經很有自己的風格,嬉皮士的怪誕的著裝,誇張的搞怪表情,打開歌曲時那種面無表情,低沉的吟唱只為把靈魂呈現在你面前。

早年陳奕迅是青澀的,和張學友同唱’如果這都不算愛’時,感覺不出一個歌手的自信,像個和聲。穿著陳舊的體恤,在演唱‘遙遠的她’時,因為聲帶張力不夠而破音。

歌手的出道大都是參加歌唱比賽,陳奕迅當年演唱張學友的‘望月‘而獲得比賽冠軍,進入歌壇。在香港樂壇,張學友是一座無法超越的巔峰,先說說張的唱法:一首歌曲,聲調越平穩越好唱,因為氣息推送方式,和發聲位置大致不變,多唱就能掌握。張學友的歌曲,聲調是最不平穩的,音區跨度很大,好比聲音的過山車,好低起伏充滿張力。這樣的歌曲演唱難度是一目瞭然的,很多歌手並不適應。這種唱法優點是什麼呢?充滿張力的歌曲,感情表達更加濃烈。好多歌手和張學友同臺演唱,顯著聲音很蒼白,情感表達很無力,就是這個原因。

再來聊聊陳奕迅的唱法:陳奕迅早年模仿張學友,據他自己講,他練歌時,把張學友演唱會歌曲從頭至尾全部模仿演繹一遍。他可以模仿的很像,但他始終走不出張學友的風格,於是他向另外一條路子摸索,就是吟唱。陳奕迅的唱法可以比肩周杰倫的說唱,在話語流行樂壇都是前無古人的唱法。這點,在內地以高音唯美流行歌手還差的很遠,還需要像港樂學習。起初公司讓他模仿張學友,禮帽西裝,紳士出場,但他不願意。他自我定位靈魂歌者。我就是要面無表情的,用平實的音調穿透你的內心。隨著曲調推進便表現出那種強大的情感表達力。

歌唱歸根結底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如果說話和朗誦能夠表達更加濃烈和細膩的感情,那麼音樂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陳奕迅好像是一個小嗓歌手,不講就爆發力和歌曲迂迴曲折,低聲的平順的舒服的吟唱,高音部分也恰到好處,層層推進(富士山下)。實際他的歌曲音區跨度也不小,只不過恰到好處的拿捏,使聽者感覺感覺不到這種跨度。這種吟唱方式,情感表達一點也不差,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和默默流淚,哪一個更加悲傷呢?實際都差不多。陳奕迅不適合嘶吼式的大張力的唱法,‘浮誇’結尾最後嘶吼式的演唱並沒有多大必要。

張和陳的歌曲都很難唱,要唱出張的情感奔放濃烈,陳的舒服和觸動人心都不容易。陳奕迅通過模仿張學友,繼而摸索出了自己的風格,達到事業的巔峰。但張的存在是他始終無法超越,始終坐不到真‘歌神’那個位置,如果論影響力和演唱會數量,陳就差的更遠。張太能唱,簡直是一架不知疲倦的唱歌機器,很多歌手對張內心都是敬畏的。

既生瑜,何生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