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我軍武器劣勢,但裝備的三款德制武器讓日軍損失慘重

貫穿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就綜合的武器裝備而言,我軍和日軍相比是有差距的,但,在局部上,我軍並不是一無是處,甚至還要佔優,因為在8年抗戰中,我們先後受過三個軍事強國援助(買賣),前期是德國,前中期是蘇聯,中後期是美國。這些國家提供的一部分武器是遠遠好於日軍裝備的同類武器的。現在,讓我們看看抗戰初期,我軍裝備的讓日軍損失慘重的三款德制武器。

一:37毫米戰防炮

抗戰爆發前幾年是中德兩國的蜜月期,我國用戰略資源換德國的武器,在我國的購買清單上,PAK-35/36反坦克炮的數量是500門,另附有炮彈55萬發。這款武器在500米距離上穿甲效果達29毫米,可以輕鬆敲碎日軍的薄皮坦克,在臺兒莊戰役中,這款炮發揮出色,擊毀了不少日軍坦克。當然,500門的數量相對數百萬軍隊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杯水車薪,很多時候,我軍面對日軍的裝甲部隊只能用集束手榴彈甚至人體炸彈進攻攻擊。另外,我軍還從德國購買了幾十門88毫米炮,不過,這些炮沒怎麼打就損失了。

抗戰初期我軍武器劣勢,但裝備的三款德制武器讓日軍損失慘重

二:sFH18 150毫米榴彈炮

大口徑重炮在戰爭中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因此,在德國顧問的推薦下,我國從德國購買了44門sFH18 150毫米榴彈炮,這也是我國在抗戰初期,唯一的遠程火炮,這門炮是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這個公司比較出名,因為現在北約坦克的120毫米坦克炮都是它生產的。這款火炮射程達到了13公里以上,殺傷半徑150米,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遠遠超過同時期日軍火炮,德軍因此炮優異性能也裝備了5400門。抗戰中,這款神器參加了多次會戰,殺傷敵軍無數。

抗戰初期我軍武器劣勢,但裝備的三款德制武器讓日軍損失慘重

三:Flak-18 37毫米高射炮

說起當時我國的高射炮部隊,存在感似乎比較小,實際上高射炮部隊的功勞一點都不小,在整個抗戰中,高射炮部隊總共擊落超過170架敵機,其中包括兩位日軍大將乘坐的飛機,一個是日本海軍大將大角岑生,一個是日本陸軍大將冢田攻,當然,我們不知道擊落兩家日軍飛機的是哪一個型號的高射炮,畢竟當時我軍準備了好幾個國家,不同口徑的高射炮,但,這款德國製造的高射炮也一定發揮了作用。

抗戰初期我軍武器劣勢,但裝備的三款德制武器讓日軍損失慘重

除了以上三款武器外,我國的步槍和輕機槍性能都是優於日軍的,只是輕武器在戰場的作用實在是比不上重武器,無論是殺傷力還是心理震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