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洞庭山水翠——河海大學調研小組助力洞庭湖治理

守护洞庭山水翠——河海大学调研小组助力洞庭湖治理

守護洞庭山水翠

——河海大學調研小組助力洞庭湖治理

湖南日報·新湖南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張脫冬

7月20日,河海大學洞庭湖調研小組結束了岳陽為期6天的調研,隨後馬上趕寫《河海大學調研小組溯因求果助力洞庭治理》的實踐報告,調研小組成員廖科稱,要影響帶動更多人加入到環保行列。

守护洞庭山水翠——河海大学调研小组助力洞庭湖治理

7月9日,河海大學洞庭湖調研小組廖科、莫然、許杏、謝彬、王思懿、彭燕、張蘊澤來到岳陽開展社會調研活動,圍繞洞庭湖水域面積縮小的原因及其影響,分別前往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溼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中游局岳陽分局、岳陽市水務局進行了訪問;還在南湖廣場、花板橋、湖南理工學院、岳陽樓景區等地點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

守护洞庭山水翠——河海大学调研小组助力洞庭湖治理

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採桑湖管理站站長餘志兵帶調研小組參觀了溼地生物科學館。通過科學館的沙盤模型和宣傳片,調研小組瞭解到,從清朝到1949年,洞庭湖面積減小是自然萎縮,建國以後,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則出現了大面積的圍湖造田,再加上三峽大壩的的影響以及泥沙淤積,導致洞庭湖面積進一步縮小。館內洞庭湖標本也展現了洞庭湖的歷史沿革。標本定格了麋鹿、江豚、鳥類、魚類……它們都是洞庭湖寶貴的財富。但由於棲息地環境縮小,湖區動植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在減少。

參觀完標本館,小組成員來到中科院研究站,參觀了控制實驗場、樣品分析實驗室,研究站負責人給他們科普了辣蓼、狐尾草、荻等水生植物的去汙能力。小組成員感喟:“洞庭湖的研究離不開這些科研人員的努力。”

守护洞庭山水翠——河海大学调研小组助力洞庭湖治理

調研第三站是城陵磯水文站,負責接待調查小組的是林天才總工程師。他表示,洞庭湖接收長江來水、“湘資沅澧”四水,然後再流入長江,而城陵磯水文站則在東洞庭湖匯入長江之處,這幾個地方的水位異常情況都會影響到洞庭湖的水位。對於五六十年代圍湖造田使洞庭湖面積縮小,林總闡釋道:建國初期,由於溫飽問題沒有解決,所以在洞庭湖枯水期,當地居民便開墾灘塗地作為農田用地,等到豐水區就建堤護田,從而使洞庭湖面積縮小,造成洪澇災害。

守护洞庭山水翠——河海大学调研小组助力洞庭湖治理

岳陽市水務局高級工程師張偉向調研小組全面介紹了洞庭湖的演變,從先秦至今不變的是,洞庭湖一直是長江極為重要的洪水調蓄湖泊,其“吞吐”作用對於長江獨一無二。張偉還補充談了三峽對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影響。由於大壩攔沙、壅高水位,使長江水流速太快,河道沖刷嚴重,河床下陷,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河床較荊江河段變高,進而導致長江來水變少,最後導致洞庭湖枯水季節提前並延長。

守护洞庭山水翠——河海大学调研小组助力洞庭湖治理

調研小組實地的問卷調查也顯示,人們對洞庭湖面積縮小並沒有準確的認識,大部分人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圍湖造田與泥沙淤積。也有人的觀點是,洞庭湖水域面積減少是經濟發展所不可避免的後果,但是這個問題仍然影響到了洞庭湖區,尤其是岳陽的氣候、生物多樣性、洪澇災害的頻繁程度。

“不過幸好,無論是岳陽市政府還是民間都有許多組織在重視洞庭湖生態問題,比如水利部門出臺的各種政策、岳陽觀鳥大賽的舉辦、民間首個江豚保護機構——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的創立等,讓我們感覺到岳陽人民守護洞庭的決心,讓我們相信,洞庭山水色依然是最美的風景,而岳陽也會實現‘一極三宜’江湖名城的目標。”調研小組負責人廖科有感而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