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醫保:得病要趁早,《我不是藥神》電影值得反思

《我不是藥神》火了,火到什麼程度呢?總理都給批示了:要加快降低抗癌藥價格,降低患者負擔。至此,這部劇,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必須點贊。這部電影結尾也提到了,這些年來很多抗癌藥已經逐步進入了地方醫保目錄。進入醫保目錄是好事,但是,不要以為進入了醫保目錄的藥,就一定可以用醫保報銷。結果甚至可能是,自費的比例更高了。特別是,如果你和你的家人不幸在年底得了大病。


中國式醫保:得病要趁早,《我不是藥神》電影值得反思

這不是危言聳聽。最近就有文章爆料,湖南長沙的湘雅二院公開拒收長沙市醫保患者,規定“長沙市醫保,除危重病人外,只能提供門診就醫,暫不能辦理入院就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國目前對醫院醫保實行總額預付制度,醫保部門每年給醫院一定數額的醫保使用額度,超過這個額度的費用,就需要醫院自己負擔。湘雅醫院因為醫保額度早已超支,所以就沒法再接受醫保病人了,病人看病只能自費。湘雅醫院是中國的百年老字號了,有“北協和、南湘雅”之稱。這樣的醫院都出了這樣的問題,不知道當地醫保額度是怎麼分配的?合不合理?
中國式醫保:得病要趁早,《我不是藥神》電影值得反思

小編的一位朋友在醫院工作了幾十年,她跟我說,即便是北京的醫院,醫保額度一般在三季度也就基本用光了。剩下的就只能醫院負擔或病人自費了。或者轉而使用質量較差的藥物或醫療器材。看來這是全國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在醫保總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讓更多的新藥進入醫保報銷目錄,會使得醫保額度消耗的更快,這樣反而可能讓更多的病人無法享受醫保。
中國式醫保:得病要趁早,《我不是藥神》電影值得反思

醫保為什麼要給每個醫院預設額度呢?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醫院的基層腐敗問題實在太嚴重。有的醫生給病人開藥,把七大姑八大姨的藥都給開出來了;還有的醫生藉著醫保報銷的名目,給親戚朋友買了冰箱彩電補貼家用。給醫院預設一個總額,醫院再把額度分配到各個科室,各科室再分配給每個醫生,超過了就要處罰,只能採用這種辦法。但笨虎以為,這實在不是一個高明的辦法。無良的醫生依然可以挪用這有限的額度去不當牟利,真正想治病救人的醫生開藥的時候卻束手束腳,不敢多開藥、不敢開好藥。一旦醫院的總額用光了,後來的病人就只能乾瞪眼了。醫保局也不會給醫院再額外增加額度,最終被懲罰最重的還是無辜的患者。


中國式醫保:得病要趁早,《我不是藥神》電影值得反思

醫保額度被快速消耗掉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醫院的藥物還是太貴。很多進口抗癌藥過了專利保護期後,其實國內廉價的仿製藥是很多的。但醫院往往以這些藥的藥效不如原研藥為藉口,拒絕採購這些廉價的仿製藥,或者採購的很少。這一方面導致患者成本高昂、醫保額度被快速消耗、另一方面又導致國內藥廠得不到資金回血,沒有足夠的動力和資金投入新一輪研發。無法生產出質量更高的仿製藥,就更加不用說原研藥了。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其實醫院為什麼不願意採購廉價仿製藥,除了所謂的藥效原因之外,利益因素也佔了不小的比重,醫療器械的採購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國式醫保:得病要趁早,《我不是藥神》電影值得反思

歸根結底,現在中國醫療服務的直接提供者(醫生)和接受者(患者)都是弱勢群體,在很多醫事制度中連上桌談判的資格都沒有。各地醫保部門和公立醫院又處於行政壟斷地位,官僚化做派嚴重,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市場服務者的位置上,制定規則時也沒有把醫生和患者的利益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競爭可以變得更好”是一條鐵律,這同樣適用於中國的醫療市場,既然國家已經把它當作一個產業、一個市場,而不是無償為人民服務了。


中國式醫保:得病要趁早,《我不是藥神》電影值得反思

但這有個前提,就是各種價格管制必須打破,同時監管也必須要跟上。這看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普通老百姓,現在我們只能寄希望於自己和家人都保持健康的體魄,至少不要得大病。如果真要得大病,也一定要趁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