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瀋陽?

什麼是瀋陽?

如果地球上有穿梭時空的蟲洞,

那麼它一定在瀋陽。

從中山廣場一路走到瀋陽站,許多歐美二三十年代建築風格的摩天樓會展現在你眼前,

它們懷揣特定時期的藝術風格,炫耀著這個昔日大都會的所有財富與繁華。

某個瞬間,你甚至會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那霓虹閃爍的奢華紐約。

瀋陽也曾繁華驚鴻過,但如今的瀋陽卻遍地傷感。

近年來,隨著東北衰退這個話題持續走熱,東北的形象被趙家班的弟子、各種平臺主播、喊麥歌手以及影視劇,營造出了一系列誇張的符號:二人轉、下崗工人、黑社會、貂……

多年之後再回看那條中山路,你也許依舊能記起這座城市當年的流金歲月。

記憶隨一座城市的起起伏伏被切成一幀又一幀,畫風迥異卻又從容連貫地給人提供著關於瀋陽興衰起伏的點滴回憶。

什麼是瀋陽?

瀋陽的書面意義我就不說了,你去百度百科看一下吧,裡面全是讚美之詞,什麼共和國長子一大堆第一什麼的,說實話,跟普通老百姓關係不大。

要說自豪感,可能我父母那輩人更自豪一些,鐵西工業區,沈飛什麼的,我也就一走一過看看。

把歷史的尺度放大看,瀋陽是東北沉浮歷程的縮影。

近代的東北,在某種程度上和美國的西部類似,與移民的開拓息息相關。清朝末年開放了龍興之地,大量移民闖關東,遂成今日之東北板塊。

瀋陽作為清初皇太極欽點的盛京,自然是東北首屈一指的人口集聚中心。清兵入關後遷都北京,瀋陽隨之成為陪都。

民國時期,出生在奉天的張作霖以此地發家,統領了名噪一時的奉系軍閥。張氏帥府,就在瀋陽故宮旁邊,顯示了舊軍閥對封建皇權“家天下”思想的繼承。

瀋陽其時作為東北的第一大城市,歷經民國、“偽滿”時期的發展,已然成為與上海、天津、漢口並駕齊驅的大都市。

什麼是瀋陽?

▲奉天大帥府

瀋陽也曾迎來過一次工業化大潮。

這對所有東北人來說,實在是內心深處最重要的一段記憶,因為它塑造了東北國有經濟大工業化的漂亮名片。

“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的標籤,讓這座城市瞬間萬眾矚目。瀋陽用突飛猛進的重工業發展,為中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建設支撐起了大半邊天。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在《瀋陽:1949》中曾經這樣介紹:“日本和德國敗亡之後,東北這個地區就成了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後的第四大工業區”。

從瀋陽到大連的沈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

蘇聯經濟模式看似轟轟烈烈,其本質卻是必將造成經濟運行殭屍化。建國後,東北就像蘇聯的影子,除了數量上的增長,質量越來越差。

現在提起東北,往往令人想到破敗的重工業,成群的下崗工人。經濟體制的僵化,形成了觀念的保守,共同導致了目前東北的困局。

什麼是瀋陽?

▲瀋陽的鐵西區是著名的重工業區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南方民營企業的崛起,東北衰落之象就立即暴露了。

當年與華盛頓媲美的長春,當年與巴黎稱為姐妹城的哈爾濱,世界聞名的工業地帶東方魯爾瀋陽,以及完全由德國規劃設計的大連,均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淪落為國內二三線城市。

時至今日,蘇聯和東歐的斯大林模式已成為歷史,但東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留存著那種文化氛圍。

有網友也把瀋陽戲稱為“瀋陽格勒”。

或許我們可以構思出這樣的場景:“一到冬天,我們就分外懷念東北的城市:瀋陽格勒、鞍山斯克、撫順斯克、聖長春堡、哈爾濱沃斯托克……”

什麼是瀋陽?

這座城市經歷了足夠多的陣痛和磨鍊。

中國城市普遍有“往上查三代,都是農村人”的說法,但這個說法在瀋陽卻並不成立。

在新中國成立時,瀋陽就已經是人口百萬的大都市了。

上世紀50年代,全國只有10%的城市化率,而東北已經達到50%。儘管長期穩定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使得整個區域的城鎮化率常年沒有變動,但這種平衡的節奏,也形成了持久、成熟、穩定的城市生活方式與都市文化傳統。

於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除上海外,就是東北以瀋陽為首的大城市在引領潮流。從中山路東頭一直走到中山廣場,一路沿街的酒吧、咖啡館和洋房等,頗有大上海淮海路的風貌。

對於眾多住在工廠宿舍區的工廠子弟來說,他們的內心世界,對生活品質的想象,就像工人宿舍的筒子樓一樣,空間狹小,但並不貧乏,有著對生活的講究和追求。

什麼是瀋陽?

▲瀋陽中山路歐洲風情街

而90年代的下崗潮,則是幾十年計劃經濟國有工業企業的終結。

瀋陽作為遼中南工業城市群的核心,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軌,讓這座城市經歷了足夠多的陣痛和磨鍊。

90年代末的春晚上,當黃宏在小品中說出“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的臺詞時,這座城市裡的工人無比憤怒。

對於工人下崗這件事情,我始終笑不起來。

時代的洪流注定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只會按照既定的方向和軌道奔波向前。

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工廠子弟,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也開始紛紛走出工廠,奔向外面的世界。

我小時候生長在部隊的幼兒園,非常理解長年累月的軍事化、工業化和標準化的生活模式下,工廠子弟們那種對外在世界自由氛圍的強烈嚮往。

什麼是瀋陽?

▲瀋陽防爆機械廠倒閉後,工人領取救濟金證

有單位的瀋陽人是幸福的,如果連單位都不存在的話,每個瀋陽人就會變成徹底孤獨的原子。

好在,今天的瀋陽,依然是中國集體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像它這樣規模的大城市更是絕無僅有。公有部門仍然僱傭著瀋陽 42.9%的從業人口,其中國有經濟佔比 57.9%,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因為瀋陽在東北是個人口“抽血機”,所以比起東北多數城市,瀋陽年輕人不少,但它抵擋不住北京這種超級人口“抽血機”。

當然也有年輕人願意留在瀋陽。直到最近,我還在不時聽到某某人花幾萬幾十萬託關係讓孩子在體制內就業的故事。

這些願意留在瀋陽的人真是熱愛這座城市,比如我聽說一個家人花了十幾萬,讓孩子得到了一份在高速公路收費站收銀的工作。

見過了大風大浪的瀋陽人是達觀的,靠退休金過活的,生意做得不小的,都有一種看開的淡然態度,用“混”字來指代生命和時間的流逝。

他們臉上不再有激動的表情,從他們嘴裡也聽不到什麼新聞。

什麼是瀋陽?

其實,瀋陽人是有工業城市性格的。

要說瀋陽這城市,“一宮兩陵”、張作霖帥府什麼的是給外人看著玩的(我們瀋陽人真這麼想的),深深植根於瀋陽人心中的,是揮散不去的工業情節。

比如形式上對於高、大、全的嚮往,和對於國家感召的期待,父母那輩人都是在工廠呆過的,對於集體的概念深入骨髓,投射到我們身上就是:父母從小教育我們進大企業,做大事業,開大買賣。有些外地人來瀋陽做小買賣發了財,覺得瀋陽人眼高手低,其實不是那樣的。

工業城市性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相信國家,相信人。瀋陽大概是最喜歡把市長掛在嘴邊的城市了,隨便一個出租司機或者遛彎的老人都能跟你說點市長的政績,記住的全是市長的好。

小的時候去鐵西,看路邊的溜直的工廠大煙筒,一颳風黃沙漫天的,後來鐵西工業區改造,大工廠都搬走了,老爸老媽路過後來新蓋的整齊的樓房,總跟我提起以前這是什麼工廠,那是什麼工廠,滿臉興奮,在他們心中,工人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切,現在我給人打工寫東西做設計,他們總覺得不務正業。

什麼是瀋陽?

在我看來城市越來越好,他們倒覺得失去的更多。

這是很大一部分老瀋陽人心頭的酸楚,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付出青春無悔,當他們老了,好像得到的不如期待,瀋陽的房子每平米7-8000元,老爸老媽總覺得是外地人買走了房子把房價推高了。

因為他們始終覺得國家政策的力量是毋庸置疑和值得期待的。

瀋陽修建地鐵一號線的時候,施工過程中把我家小區後面的路面圍住了,上下班很不方便,有時候地上下還有震動,我不耐煩想打電話投訴,老爸說,咱個人利益得放下,是暫時的,國家利益為大,地鐵修好了方便好多人,這是他們內心的寫照。

幾年以後,出去到外面轉了一大圈,再回看自己生長這座城市,確實有很多發展上面的問題,包括城市建設方面的,瀋陽人都毫無疑問的覺得瀋陽是大城市,建什麼東西只希望建得越快越好,越大越好,有時候會忽略了細節。

大學時候做的社會課題考察,我就寫了瀋陽城市裡的“粗線條”規劃,馬路越來越寬,樓越蓋越多,但細節上總有遺憾,這段馬路牙子不平,那邊丟個馬葫蘆(井蓋)之類的,還是那句話,工業城市性格,沒人願意在意這種細節。

說了這麼多,也無外乎是瀋陽人為瀋陽本身找些性格的來源出處,因為在這生長,可能體會的更多。這裡有東北人獨特的性格特點,也有一座後工業城市賦予的特殊情懷。

當然,現今的時代是一體化的時代,城市的個性被一點一滴的抹殺了,不知道這是好是壞,小時候司空見慣的東西,現在變成了一個個形式化的標籤。

八王寺汽水喝起來也不是那個味道、鐵力發麵包吃不到了、杜大鬍子餐館更是不見蹤跡,大學那年,中國足球在瀋陽五里河世界盃出線,我跟老爸騎著摩托環城,皮鞋都騎丟了,痛快之極,那時候,沒人會合計明天應該是怎樣的情形。

什麼是瀋陽?

走在瀋陽街頭,某個瞬間,你會覺得自己就像行走和生活在世界的蟲洞:20世紀諸多的歷史斷面,會在行走於瀋陽的某個夜晚發生神奇的交匯。

你可以在這裡的方盒子的居民樓旁邊,偶爾看到沙俄時期的建築;你走過的大街,兩旁種著日本赤松;“偽滿”時期的辦公樓散發著別樣的舊時代氣息;在二人轉小劇場的旁邊,80年代風格的交誼舞廳依舊營業。

從這種意義來說,瀋陽是全球都市的中心。

這是一座懷舊的城市。

埋藏在城市地鐵裡的城市宣傳畫,展現的並不是新城區有多少高樓大廈,而是拆遷前的五里河體育場舊照,以及計劃經濟時期鐵西廣場的航拍。

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懷念。

什麼是瀋陽?

瀋陽因何而迷人?

對於生活在90年代之前的人來說,記憶中一切懷舊的元素,都與這座城市的氣質不謀而合,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貼切,能帶你進入一場時光穿越的旅行。

在鐵西區的老工人宿舍區穿過時,我總想起童年時走過部隊家屬大院的場景:月朗星稀,林蔭道上人的影子忽明忽暗,走過蘇式紅磚樓,能聽到女人唱著歌謠哄孩子入睡。

什麼是瀋陽?

對這座城市印象最深的地名,還是青年大街。

這是瀋陽僅有的兩條地鐵交叉站的名稱,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街道。

這個名字充滿朝氣,讓人想起一部老電影《青春萬歲》。

最終,褪去浮華,你會發現瀋陽這個城市依舊是真誠的,

真誠得足以抵禦無情的時間,就像曾經發生過的那樣。

這,就是瀋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