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不該是「短板」而應是「長項」

談到紀檢監察機關履職問題,有領導同志尖銳指出:監督是短板!

按照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儲水量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紀檢監察機關履行職責,哪塊板都不能短,監督尤其如此。

監督是履職“木桶”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第一塊木板”,中央紀委主要領導稱之為“首要職責”。黨章賦予紀委監督執紀問責職責,憲法和監察法賦予監委監督調查處置權力,可見監督是紀委和監委共同的基礎性工作,就像箍桶要從第一塊板開始,其他板子順著它排列下去,最終才有一隻桶。監督意味著發現問題,發現不了問題就談不上解決問題,其他職責就是無源之水,難以為繼。

監督凸顯國家治理的一般規律,即全面監督、精準執紀執法。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是黨和國家監督制度和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鍵詞是“檢查”和“監察”,都有檢視和督促的意思,即通過“望聞問切”維護法紀。對紀檢監察機關來說,監督不但不能變“短板”,相反應該是“長項”,是看家本領。要用監督全覆蓋和由監督發端的治理,推動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進而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和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從這個角度看,監督在理論和實踐上又發揮“桶底”的作用,沒有桶底就不是一隻桶,桶底不密實就不是好桶。

監督職責如此重要和特殊,但相形之下,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監督恰恰又是“短板”,一些同志不敢、不想、不善監督,提升空間很大。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客觀原因,更有主觀原因。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紀檢監察機關必須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清倉歷史上積攢的大量問題。不少人由此以為紀委就是黨內“公檢法”,習慣以“老虎”大小、案值多少論英雄,政績觀走偏。而且,監督是個技術活、細活,似乎投入多、產出少;監督又是得罪人的活,感覺不如打“老虎”那樣痛快,等等。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監督的滯後和乏力。

當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一方面需要繼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更有效地遏制增量、更有力地削減存量,持續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另一方面也需要扎牢制度籠子、加強教育管理,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深耕細作實現標本兼治。這必然要求把監督挺在前面,抓早抓小“治未病”,運用好“四種形態”利器,通過維護一棵棵“樹木”的健康,保證整片“森林”鬱鬱蔥蔥。這是紀檢監察事業的光榮和使命所在,此中大有可為。

要在新時代建立新功業,紀檢監察干部必須用心體會歷史的節奏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丟掉“小九九”,熟悉新陣地,以監督為圓心,紮紮實實補“短板”,確保“好同志”越來越多、“階下囚”越來越少,使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強大。(習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