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這些正安人是如何敢於吃「螃蟹」的……

来看看这些正安人是如何敢于吃“螃蟹”的……

来看看这些正安人是如何敢于吃“螃蟹”的……

脫貧致富,支部引領。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作戰能力強不強,關鍵看三點:一是看黨組織有沒有科學的“發號施令”,二是看黨員幹部有沒有“帶頭衝鋒”,三是看群眾能不能“應者雲集”。指令不清,會導致工作混亂,沒有章法,千頭萬緒一團亂麻。幹部沒有主心骨,找不到發力點,群眾沒有領路人,找不到方向。故而,抓黨建就是抓關鍵。

有擔當,敢於吃“螃蟹

廟塘鎮新場村面積20平方公里,海拔900餘米,轄17個村民組818戶389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7戶1431人,未脫貧156戶604人,是一類貧困村。全村勞動力2122人,其中,省外務工863人,省內務工696人,黨員30人。由於地勢不平,經濟較差,加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給扶貧工作帶來諸多困難。

来看看这些正安人是如何敢于吃“螃蟹”的……

在大坪組,村民最愁的就是下雨天,一出門,鞋上、褲子上到處是泥巴,好在今年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政策,把連戶路硬化、院壩硬化都納入到政策補助範圍內,這一現狀有望改善,全村人民都樂呵的等著政策實施。但好事多磨,新的問題又擺在眼前:根據政策,需得將連戶路硬化驗收之後方能兌現補助款項,前期施工的砂石水泥費用還得農戶墊付,但四五月群眾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誰家有錢拿來墊付呢?

沒有錢就買不到材料,沒有材料就無法動工,眼看日子一天天過去,錯過這個機會,以後再想幹就更困難了。新場村支部書記葉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多次向鎮領導請示,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多番協調,由鎮財政貼息,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同意貸款給農戶,但需由村幹部或村民組組長作為承貸人。政策雖好,但村民組長都擔心以後要自己來還這筆貸款,都不願做承貸人,葉龍心裡明白,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解決錢的問題,那麼連戶路硬化將遙遙無期,群眾的生活條件改善將是一句空話,他決定抓住機遇,隨即召集村支兩委幹部開會研究,闡明自身想法,獲得大家一致支持。散會後,顧不上吃午飯,他就帶著村幹部,到每一個組長家中做工作,說道理講政策,一次做不通就兩次,在他的堅持下,終於做通了幾個組長的思想工作,讓貸款得以落實。

来看看这些正安人是如何敢于吃“螃蟹”的……

講黨性,黨員做先鋒

基層工作的艱難在於問題的層出不窮,解決了錢的問題,又來了新的問題,村子裡大多青壯年外出務工,家中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沒有勞力怎麼建設?這可愁壞了葉書記,他找到村裡的老村幹、老黨員,向他們“取經”如何解決,村裡的老黨員、老村幹得知這一情況,他們讓組織不用擔心,由他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新場村大坪組,66歲的離任老村幹劉永志帶著一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施工隊出現在連戶路硬化的施工現場,他們揹著背篼、拿著鏟子、提著箢篼、扛著鋤頭,頂著炎炎烈日,幹得熱火朝天,哪怕一次只能背小半背砂石,只能提一小箢砂漿,哪怕直不起腰、蹲不下地,哪怕汗水溼透了脊背,塵土沾滿了面頰,他們靠著並不硬朗的腰身,一點點向前推進著。

来看看这些正安人是如何敢于吃“螃蟹”的……

黨員餘龍海主動找到葉書記,商量建設材料的運輸,材料到位後,他帶頭開始了酒房組的連戶路硬化。年逾八旬的老黨員龔述珍老人拄著柺杖站在路邊,頂著烈日看著連戶路施工,人們讓她回屋休息,她卻不肯,她說可惜自己太年老,不能跟大家一起勞動,但一定要跟大家一起,最後在村幹部的連番勸說下才回家休息。在眾黨員、老村乾的帶動下,新場村掀起了連戶路硬化的高潮。

得實惠,群眾感黨恩

如今,一條條連戶路縱橫交錯,分佈在阡陌之間,連接著千家萬戶,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民們過上了出門不沾泥、回屋不帶灰的幸福生活。他們明白,美好的生活得益於黨的政策,得益於村支部的作為,更得益於老黨員們的帶頭實施。連戶路,不單是一條方便之路,一條致富之路,更是一條連通黨群心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