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數據科學50人洞見

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數據科學50人洞見

文 | 陳靜:[email protected]

題圖 | 站酷海洛

隨著各大互聯網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人們對人工智能的討論也隨之變得激烈。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人工智能將來會不會搶走自己的工作?由中國頂尖數據科學領域專家組成的「數據科學50人」的成員們,在接受專訪時,大多對人與人工智能的未來給出了自己的洞見。

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數據科學50人洞見

▍悲觀還是樂觀:科技界展開AI大討論

前段時間,SpaceX和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與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圍繞“人工智能對於人類是福還是禍”展開了隔空論戰。

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對人類文明是一個“可怕的問題和威脅”,智能機器可能會引發戰爭或者在街頭殺人,因此需要對智能科技提早加以管控,等到發生嚴重後果則為時已晚。他還致力於將人腦與電腦“連接”,提升人腦能力,確保人類有能力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威脅。馬斯克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從本質上說來源於一個簡單的想法——如果我們創造出比人類更聰明的機器,它們可能會背叛我們。

而扎克伯格則對人工智能持樂觀態度。他覺得,那些認為人工智能會導致末日的悲觀主義者太過於消極。在扎克伯格看來,人工智能現處於發展的早期,對其感到恐慌可能會制約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領域的技術發展。

從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隔空論戰開始,圍繞未來人工智能的辯論已逐漸蔓延至整個科技行業。

今年5月,由於和美國軍方合作進行人工智能項目Maven,科技巨頭谷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內部辭職潮和外部輿論壓力。Maven的首要任務是幫助美國國防部有效地處理來自全球各地的海量的視頻資料,這些資料主要來自無人機的拍攝畫面。

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數據科學50人洞見

(圖片說明:谷歌與國防部合作的Maven軍事項目;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安撫員工、平息輿論壓力,谷歌承諾將制定一套原則,來避免讓人工智能朝武器化發展。谷歌雲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李飛飛為此表示,任何將人工智能武器化的項目研究,都將違揹她的原則。她一直堅持相信的是以人為中心的人工智能,可以用積極和慈善的方式讓人類受益。

▍AI三大陣營:取代人類、人機結合和盧徳主義

目前針對AI的討論中,有三大主流陣營:一個陣營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到最後會取代人類;一個陣營認為人類和機器會逐漸結合在一起;還有一個陣營則是抗拒人工智能技術的盧徳主義者。

擔憂AI會取代人類的陣營並非杞人憂天,當AI發展到強人工智能階段或者超級人工智能階段,可能會跟人一樣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人類形成競爭關係,取代人類的情況也可能會發生。

人機結合觀點則顯得樂觀一些,這一陣營將人工智能看作是人類的助手,未來能夠與人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去完成極具挑戰性的任務,現在的AI翻譯、AI助手就是典型的例子。

盧徳主義者對人工智能抱著一種抗拒的態度,他們習慣於安守現狀,恐懼新技術、新事物會破壞原本的生活。盧徳主義產生於工業革命時期,機器讓很多工人失業,工人們便開始打砸機器來保住自己的工作,這種行為後來被稱為“盧徳主義”。

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數據科學50人洞見

(圖片說明:工業革命中打砸機器的盧德運動;圖片來源:網絡)

堅持“盧徳主義”的人將失業的原因歸咎於機器,但這種看法已經被證明是謬語。科技發展能夠解放人的勞動,使人們得到更多閒暇時間,閒下來以後就會產生更多需求,比如娛樂、消費需求,進而會有更多崗位產生。

在大多數數據科學家看來,人工智能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機器”。與歷史上的歷次科技革命類似,人工智能的出現進一步解放人類的生產力,幫助更多職場人得到更多的閒暇時間;更多的閒暇時間則意味著更多需求、更多新的機會。

▍頂尖數據科學家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不管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是偏向於“替代人類”、“人機結合”還是盧徳主義,如今,得益於數據、計算力、算法三大人工智能要素的空前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大勢已經不可阻擋。在技術革命面前,走在最前沿的數據科學家們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

本文梳理了來自谷歌、微軟、百度等數據科學家關於AI的觀點,總結出三大陣營:一個陣營認為AI能激發人創造力;一個陣營認為AI是輔助人類的工具;還有一個陣營理性偏客觀看待人工智能。

AI激發人的創造力

谷歌高級數據科學家魯穎、前微軟雲存儲工程首席數據科學家謝梁,還有藍色光標集團首席科學家王煉特別強調了人類區別於AI的創造力。

魯穎認為,AI能讓人類更聚焦於創新和挑戰。AI會取代那些繁重、重複、依靠大量人力的工作,還有依賴經驗的、標準化的工作,允許人類把注意力放在創新性的任務上。而在謝梁看來,隨著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那些具備(在一定空間內)高度重複性的人工勞動將會被機器替代。比如客服、系統維護、代碼找Bug、法務諮詢等等。未來機器是否會奪走人類的工作?謝梁認為我們暫時還不用太擔心,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他的建議是:不斷學習,擴大自己的能力到需要更多創造力的領域,是保持自己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王煉則認為創造力才是人類的未來。他以智能營銷領域為例:什麼品牌,需要什麼創意,可以實現最好的效果,過去憑藉的是資深營銷人多年的業務經驗。如今可以藉助大數據得出一些答案,但數據分析只是人解決問題的一個工具,最後的創意、決定還是由人來完成,人的創造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AI是輔助人類的工具

貝萊德(BlackRock)數據團隊董事吳海山、前百度雲首席數據科學家沈志勇,以及國盛證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師劉富兵三位數據科學家傾向於“人機結合”的觀點。這一觀點與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一脈相承,達里奧在《原則》一書提到,人工智能之前是人性,在他的理解中,人機結合可能是最好的結果。

吳海山認為數據科學目前帶給我們的其實不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是Augmented Intelligence(增強智能),是系統科學與人類認知結合起來的東西。

在貝萊德,吳海山和其他數據科學家被內部稱為“半人馬”(Centaur)。這個詞源於古希臘神話重的人馬獸,寓指他們既有“人”的能力,又兼具“數據”的能力,是名副其實的複合型人才。不過吳海山更願意把自己比喻成“鋼鐵俠”:數據科學就像一套鋼鐵裝甲,穿在人的身上,能夠使人的力量更加強大。在他眼裡,人工智能是幫助自己更加強大的輔助工具。

在沈志勇看來,人工智能真正的價值在於四個方面。第一,改變了人機的交互方式(基於語音交互的智能家居等);第二,賦予機器類人的識別、判斷力,讓業務流程變得高效(車牌識別抓違章等);第三,讓非結構化數據結構化,為大數據提供更多數據(圖像、語音、自然文本的理解等);第四,提供人力資源供給側不足時的輔助與補充(醫療、教育、法律、金融等專業領域的機器人輔助等)。

關於第四點沈志勇認為,在未來,人工智能不會去“搶”工作,而是首先去“輔助”工作。在他看來,當今社會,人類依然還被看病難、打官司貴、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所困擾,這些本質上是醫療、法律、教育等領域人力供給側資源的稀缺。在這些高度專業化領域,人才培養週期實在太過漫長。人工智能會首先進入這些行業,一方面輔助現有專業人員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幫助新從業者降低職業門檻。

劉富兵雖然不認為機器會在可預見的未來完全取代於人類,但是也不否認這種擔憂的客觀存在。他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重複和規律化的機械工作一定會被取代,目前能看到和理解的是,人工智能是輔助人類的工具。

理性偏樂觀看待人工智能

SAP硅谷創新中心首席數據科學家鄔學寧秉持著理性的觀點。他認為人工智能離威脅人類還非常遠,現在的人工智能還是很笨的,需要大量的標籤。他觀察到,現在做無人駕駛技術的公司僱了很多的人在打標籤,這些打標籤的費用比科學家的費用還要高,實際情況就是沒有人工就是沒有智能。

與此同時,鄔學寧強調了使用和創造AI技術的重要性。“人工智能雖然還是很’笨’的,但是已經足夠改變行業了。未來30年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會改變所有的行業,現在開始利用人工智能開始創業一點都不晚,未來是屬於會用人工智能的人,但未來是更屬於會造人工智能的人。”

數據科學50人的專家們對人工智能的不同見解,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與人工智能共存的工作方式。不論你是認為AI會激發人的創造力、還是將AI看做輔助人的工具,還是理性地看待它,人工智能都已經走到大眾的視野中來了。歷史的洪流推動著它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科技主題。

對於人工智能話題的討論,我們與其選擇質疑和焦慮,不如積極去了解和探索。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找到與人工智能共存的生活方式,讓人類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

▍數據科學50人

“數據科學50人”項目是DT財經旗下數據俠計劃重點內容產品,與數據科學領域KOL挖掘數據內容的價值。我們從商業數據科學領域選出最具代表性的50位先鋒進行深度專訪,50人由DT財經獨立評審併發布,第一財經數據科技及合作伙伴傾力支持。

你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數據科學50人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