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全基金:黃河旋風「接盤俠」

在其他基金公司逐漸淡出之際,興全基金卻大舉逆勢增持黃河旋風,何故?

本刊記者 易強/文

“屋漏偏逢連夜雨。”對於大多數在2018年第一季度建倉或加倉黃河旋風(600172.SH)的投資者來說,這句詩可能是他們的心聲。

Wind資訊顯示,自2018年第一季度末至7月11日,黃河旋風市值已經縮水69.22億元,縮水幅度達到54.22%。除卻外部原因,子公司“失控門”的出現被認為是導致這家公司市值大幅縮水的重要原因。

根據黃河旋風發布的定期報告,截至第一季度末,股東戶數共計55530戶,比2017年底增加4448戶。而在這些新增的股東中,不止有散戶,還有機構投資者,例如,興全新視野(001511.OF)、富安達優勢成長(710001.OF)、泰信先行策略(290002.OF)等基金。

逆潮而動的理由?

如果說,散戶的投資行為相對缺乏理性約束,上述基金的管理者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當不少機構都在撤離時,他們建倉或增持黃河旋風的理由何在?

根據Wind資訊,2017年年底,持有黃河旋風的基金共計46只,共計持有6216.23萬股,佔到公司流通股本的5.35%,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末,持有該股的基金已降至12只,但所持股數卻增至8198.81萬股,佔7.05%。

在第一季度末仍持有黃河旋風的12只基金來自興全、華安、富安達、泰信、東吳等5家基金公司,其中又以興全最為激進,該公司旗下3只基金合計持有4631.02萬股,佔比56.48%;後4家公司的持倉數量分別為1020萬股、798.55萬股、460萬股及160.20萬股。此外,全國社保基金502組合也持有1128.74萬股。

若持倉數量保持不變,則截至7月11日,5家基金公司所持黃河旋風的市值已較一季度末縮水2.17億元、4783.80萬元、3745.20萬元、2157.40萬元及760.72萬元,全國社保基金502組合則縮水5293.79萬元。

子公司“失控門”

所謂子公司“失控門”,源於黃河旋風4月26日的一份公告。公告稱:“2017年上海明匠的審計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公司已失去對上海明匠的控制。”

上海明匠的前身是“上海明匠機械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1月,初始註冊資本10萬元,主要創始人是時年27歲、學歷不詳的陳俊。2013年9月,公司註冊資本增至200萬元,4個月後增至1000萬元。2014年7月,公司更名為“上海明匠智能系統公司”。

有意思的是,只過了10個月,上海明匠即被黃河旋風認定為“是我國目前從事工業4.0、智能工廠研發及項目實施的領先企業”(據2015年5月21日發佈的公告)。

2015年5月,黃河旋風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了這家“領先企業”100%的股權,對其估值4.20億元。交易完成後,上海明匠的創始人及股東陳俊及其夫人姜圓圓合計持有黃河旋風4896.21萬股,佔後者總股本的6.18%。

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2014年,上海明匠實現營業收入4034.10萬元,營業利潤1380.72萬元,淨利潤1177.65萬元,淨資產1999.74萬元。而在其資產負債表上,投資者更可以看到一組奇怪的數據:這家“從事工業4.0、智能工廠研發及項目實施的領先企業”的固定資產截至2014年年底只有229.23萬元,無形資產僅4.84萬元。

儘管如此,2015年5月21日,停牌近兩個月的黃河旋風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復牌公告》後,公司股價連續6個漲停,公司市值由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同年3月26日)的84.03億元猛增至160.35億元。同年6月16日,公司市值達至最高點的235.18億元。

定期報告顯示,2015年及2016年,上海明匠經審計的淨利潤分別為3626.06萬元和1.26億元,分別佔黃河旋風同期淨利潤的13.19%和34.20%。

至於2017年的財務狀況,則因為黃河旋風“已失去對上海明匠的控制”,導致“審計工作不能正常進行”,以至於只有未經審計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上海明匠的資產負債率為73.96%,同期淨利潤為9872.27萬元,佔黃河旋風同期淨利潤的29.07%。

根據黃河旋風與上海明匠股東陳俊、姜圓圓等人簽訂的業績承諾與限售減持協議,若上海明匠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實現的合併報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3900萬元及5070萬元,則陳俊等人可在發行結束之日起12個月後、24個月後及36個月後分別減持其所持黃河旋風股份的10%、10%和80%。

而據黃河旋風發布的2016年及2017年年報,截至2017年底,陳俊、姜圓圓等人已經減持其所持黃河旋風股份的20%。

正因為這家“從事工業4.0、智能工廠研發及項目實施的領先企業”在2014年的橫空問世,及其2015年及2016年的業績增速非同一般,而其2017年的盈利數據又關係到股東陳俊等人的減持進度,以及相關業績補償承諾的履行,因此所謂子公司“失控門”的出現才顯得非同尋常。

公告顯示,對於這家已經失去控制的子公司,黃河旋風董事會的態度是,在4月25日通過了一項將所持上海明匠100%%股權以6.9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陳俊的決議,並在同日與陳俊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但因為陳俊的反悔,黃河旋風又在5月16日的股東大會上取消了上述議案。

無論如何,黃河旋風對上海明匠“是我國目前從事工業4.0、智能工廠研發及項目實施的領先企業”的認定、子公司“失控門”的出現,以及公司在股權轉讓一事上的反覆,已使投資者對其公司治理及誠信產生懷疑。

問題是,對機構投資者來說,識別這樣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與風險是不是真的很難?

接盤俠

就興全基金而言,根據公開資料,其建倉黃河旋風的時間是2017年上半年,其第一隻、也是當時唯一買入這隻股票的基金是興全社會責任(340007.OF),時任基金經理是興全基金副總經理、研究部總監傅鵬博。

定期報告顯示,截至當年6月30日,興全社會責任持倉513.60萬股,持倉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的0.64%,期末成本總額4140.43萬元,即約合8.06元/股;同期其基金資產淨值為65.72億元。

根據Wind資訊,同期持有黃河旋風的基金共有40只,合計持有3021.99萬股,佔到公司流通股股本的2.60%,持股最多的基金公司是華安,其次是富國,分別持有910萬股和785.41萬股。

但是,歷史上持有黃河旋風最多的基金公司是匯添富,時間是2015年第三季度末,即上述黃河旋風收購上海明匠一事塵埃落定後。數據顯示,同期持有黃河旋風的基金共有31只,所持股份合計達到9704.03萬股,佔到流通股股本的19.54%,其中匯添富持有5344.08萬股,佔到流通股股本的10.76%。

截至2015年年底,持有黃河旋風的基金已達到100只,合計持有1.43億股,佔到流通股股本的28.71%,其中匯添富持有4713.45萬股,佔到流通股股本的9.49%。

正是在此期間,即2015年第三季度末至年底,黃河旋風股價瘋狂上漲,漲幅為76.38%,遠超同期上證綜指的漲幅(16.49%)。

然後,從2016年第一季度開始,基金公司逐漸減倉:第一季度末合計持有1.16億股,第二季度末為9717.83萬股,第三季度末為5295.11萬股,第四季度末為7029.06萬股,2017年第一季度末為3544.08萬股。到了興全基金建倉的2017年上半年末,基金公司所持黃河旋風已降至3021.99萬股,其中匯添富所持股份僅剩下211.44萬股。

其後,不知出於何種原因,興全基金逆潮而動,大舉增持。

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興全旗下另一隻基金興全趨勢投資(163402.OF)成為黃河旋風第七大流通股股東,持倉812.77萬股。至年底,興全社會責任、興全趨勢投資及興全有機增長(340008.OF)等3只基金合計持有2808萬股,成為持股最多的基金公司。

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末,興全新視野(001511.OF)也登上黃河旋風十大流通股股東榜單,成為第六大流通股股東,持倉1545.53萬股;興全趨勢投資則已增持至1957.83萬股,成為第四大流通股股東,加上持倉1127.67萬股的興全社會責任,興全基金合計持有4631.02萬股黃河旋風,繼續成為持股最多的基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建倉黃河旋風時,興全趨勢投資和興全新視野的基金經理都是興全基金的副總經理董承非。也就是說,興全共有兩位副總經理主導並參與了對黃河旋風的投資。2018年3月,副總經理傅鵬博已經辭職。

至於黃河旋風子公司“失控門”爆出後,興全基金是否有所減倉則需等到中報公佈之後才能揭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