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閒沒錢就業難,新聞系還值不值得上?看這7位資深媒體人怎麼說

沒閒沒錢就業難,新聞系還值不值得上?看這7位資深媒體人怎麼說

編者按當被問到當下哪些學科更有前途和“錢途”時,我們總會想到計算機、機器人、代碼等關鍵詞。相比之下,人文學科總是被冷落的那個,而新聞學則更是天天被黑:新聞無學、媒體衰落、學了四年新聞最後只能去公號裡ctrl c + ctrl v...... 類似的吐槽怕是每個學新聞的人都能信手拈來自黑幾段。所以,天天被黑的新聞系真的不能上了麼?作家兼大學教師John Spencer不這麼認為。相反,他覺得新聞學是最被低估的大學學科之一。

譯|kewell,原載網易新聞學院(ID:we_know_media)

1

新聞學:最被低估的學科

在我12年教書生涯裡,有3年是在講新聞學課程。但其實,我認為自己從未間斷對新聞學知識的普及。

剛入行的第一年,大家開始分領任務,我的團隊裡沒人願意教寫作,學生們也幾乎都很討厭寫作,但這卻是我最喜歡的課程主題。

於是,我開始好奇學生們對寫作的看法究竟是怎麼的。他們紛紛吐槽寫作帶來的無聊和不爽:希望能選擇自己想寫的話題而不是老師佈置的、不喜歡刻板的編輯流程...... 總之,他們覺得僅僅為完成課堂作業寫作很沒意思。

這時我才發現,原來學生們並非討厭寫作,而是討厭在課堂上裝模作樣地寫作。

於是我提出了一個建議,乾脆辦一本網絡雜誌,不光可以寫作,還可以拍視頻、做播客,大家自己選擇話題。一開始學生們仍在抱怨,但半個月後,當他們看到成果時,態度就大不相同了。

學生們把這份網絡雜誌命名為《社會之音》,還設計了logo。課堂氛圍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學生們開始主動要求學習。一學期後,我的寫作課乾脆被改為了新聞課。

後來,我在所教授的社會學課程裡都會附帶這樣的實踐,讓學生拍紀錄片、製作播客節目。等到第二學年,我也開始引入基於問題的學習辦法,加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元素,從共情作用講起,最終累積成了一系列媒體課程。

談到未來的學科,人們總會更重視科技、互聯網等領域。我相信這些科目的重要性,但我也仍然覺得,人們大大低估了新聞學的重要性,以及新聞教育的多種可能性。

2

新聞應和語文數學一樣納入基礎教育

當被問到未來的學生需要具備哪些技能時,人們經常會提到數字媒體、媒介素養和創造思維。而不幸的是,一般學校總是把這些課程分開,彷彿彼此之間沒有聯繫一樣。其實,新聞學就可以把這些技能一併培養。

作為在數字產品中誕生的新一代年輕人,不瞭解數字媒體是難以跟上時代節奏的。學生應該以有意義的形式參與世事,可以是與世界分享自己的熱情和興趣,也可以是提出倡議、進行批判性思考。這些都是新聞與傳播學所倡導的理念。

同時,數字工具讓信息的生產和傳遞變得更加容易,但這也是有代價的,比如假新聞的爆發。根據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面對一真一假兩篇內容,只有25%的高中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不只是文字,對圖片、視頻的分辨也都一樣困難。

而學習新聞傳播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媒體,比如在分辨信源的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這就好比是一場攻防戰術都很複雜的足球比賽,要想深入理解,只有自己親身體驗才可以。所以,參與新聞實踐課程真的是素質教育中的關鍵一步。

接下來是創造性思維,新聞課程能鍛鍊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提出疑問、思考解決方案。當學生帶著批判性去檢索信息、創造內容時,他們才能明白把創意產品展現給別人是怎樣一種體驗感覺。從提問到研究、從思考到落地,當他們明白這一整套流程時,就可以慢慢培養出創造者的心態。

與其讓學校把這些內容分割開來,不如讓學生在提問、研究、創作和發表的實踐過程中融會貫通。新聞甚至不應該只作為大學學科,而是應該像語文數學一樣成為從小學就抓起的基礎學科。

3

與其說新聞在衰落,不如說它在進化

很多人都說傳統新聞已經沒落,為什麼還要讓學生去學未來可能消亡的東西?確實,很多報社經營每況愈下,這時候還要開設新聞課程似乎顯得不合情理。

但與其說新聞在衰落,不如說新聞在進化。看看現在當紅的各種博主、播客主持人、Youtube訂閱頻道,這可是巨大的產業。這些從業者很多並非專業新聞人,但這一事實本身也說明了學好新聞的重要性——如果你也相當紅人、做播客,掌握調查、搜索技巧,學過相關技能不是更好嗎?

不是所有學生都會成為專業運動員,而體育課還一直存在,新聞課的意義也是如此。

讓學生掌握探索世界的方法、成為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能夠把自己的想法精確傳遞給別人,這不正是所有家長希望自己孩子具備的品質嗎?

相關閱讀:做新聞到底還有沒有前途?看這7位資深媒體人怎麼說

沒閒沒錢就業難,新聞系還值不值得上?看這7位資深媒體人怎麼說

原載於人大新聞系、RUC新聞坊(ID: rendaxinwenxi),採訪與整理|戴幼卿、趙睿楠,編輯|趙睿楠

談自身為什麼轉型

劉炎迅:原《南方週末》記者,現為優酷土豆資訊中心新聞總策劃、資訊頻道主編

“傳統媒體的那套操作規則和傳播途徑略顯單調,在新媒體時代不太適用了,我希望自己生產的內容得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在視頻領域做嘗試,摸索視頻新聞怎麼做,怎麼去觀察、理解社會。”

周政華:原《中國新聞週刊》主筆,現為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我覺得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是在創造歷史的,做新聞是記錄歷史,你覺得哪個更有意思呢?……人總是想追求一些新的東西,但我仍覺得新聞是最好的行業。”

馮翔:

原南方週末資深編輯,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社區主編

“為什麼從傳統媒體走出來呢,是因為日益感到時代的召喚……我們所寫的新聞其實是信息的一種,而信息的傳播受技術的影響,而不是你寫出來之後,再去找技術……現在的互聯網時代讓我們有點不適應了。在現在這種信息傳播條件下,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一些。

“現在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新媒體不僅是全新的平臺,更是全新的產品……新媒體的反饋過程對新入行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快的提升方式。這對新聞人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須提供真貨,必須有好的東西。”

李秀卿:原《法制日報》、《新京報》記者,現為朗知傳媒副總經理

“有時候做選擇不一定要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可能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並不認為我離開了新聞行業,我只是離開了新聞機構。現在這是一個好時機,也許是新聞人發揮最好作用的時候。”

謝鵬:資深互聯網記者

“現在大家都談新聞行業,其實我覺得稱之為內容行業更為準確……新技術的出現推動了新聞變革,我不認為新媒體的出現會衝擊舊的媒體形態。科技對新聞業其實是一種賦能,相當於傳統媒體的一種‘互聯網+’的工具,能讓許多產業更加良性的發展。”

沒閒沒錢就業難,新聞系還值不值得上?看這7位資深媒體人怎麼說

談媒體技術+內容+版權1技術是一種“賦能”

近年來新媒體似乎總是在不斷“搶佔”傳統媒體市場,許多傳統新聞人談及新媒體,必將其與傳統媒體對立起來。但事實並非總是“非黑即白”這種簡單對立思維就能辨別清楚的,新媒體並沒有“衝擊”舊的媒體形態,反倒推動了新聞變革,提高了產業效率。

科技力量對新聞業其實是一種賦能,給傳統媒體帶來能實現“互聯網+”的工具。現在的情況是技術走得太快,新的規則尚未建立,不管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最後都要面臨優勝劣汰的過程。

科技驅動新聞價值的增長,這也是現實。科技正在影響新聞的表現形式,例如VR技術、無人機、可穿戴設備等。VR確實能給人的感官體驗帶來全新的衝擊,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報道,例如災難新聞,用VR呈現受難者的情況或許存在新聞倫理問題。但在整合傳播中,“內容+”、“技術+”讓新聞有更好的發展。

雖然現在有不少對於新聞業的悲觀論調,但不要丟掉熱情,不要放棄新聞。

2內容的淺薄與深度

表面上看,互聯網的碎化與移動終端的便捷似乎使用戶更加喜歡新鮮刺激的信息,從而某種程度上舍棄了對深度內容的追求。但事實並非如此。就好比吃飯,一個人會不會因為喜歡吃肉而放棄吃菜?

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新聞的形式發生了改變,各個年齡階段群體的信息偏好不同。新聞業就是要滿足社會對信息的各種需求,關鍵的兩點在於:一是挖掘社會事件和熱點人物的糾結,反映背後的人性;二是幫助更廣泛的人理解社會,人們不需要刻板的說教。

《淺薄》這本書中提到過一個關於英國出租車司機記憶的研究:在有了導航地圖之後,英國司機記路的方式改變了,他們腦中的海馬體有一定程度的萎縮。現在是讀屏時代,90後、00後習慣輕閱讀,而深度在知乎這樣的知識平臺。有時候廣度和深度是一對矛盾,閱讀得越多,其實是越少,因為精華的內容得往深裡去。

沒閒沒錢就業難,新聞系還值不值得上?看這7位資深媒體人怎麼說

傳統媒體的快速衰落,版權問題恐怕也難逃此咎。新聞工作者面對版權時總是有些無奈,一直堅持原創,但別人說轉就轉了,開始的時候還會用各種手段維權。現在像頭條號和騰訊這些內容平臺,要留住優質內容,也出臺了保護原創的政策。隨著優質內容的不斷湧現,版權保護環境也在好轉。在版權保護上形成了“平臺方+內容生產方”的合力。

新媒體有傳播渠道優勢,可以傳播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獲得的流量增加可以轉化為廣告收入,這個如何分成是一個問題。現在的音樂版權保護越來越嚴,例如蝦米音樂,整個大環境是在好轉的。版權保護的政策正在不斷完善、執法力度逐漸增強、版權估值隨之提升。其實這是一個內容創業者最好的年代,比十年前好太多了。

總結一句話就是:平臺興衰有時,優質內容永存。

談未來做新聞仍然有前途

討論的最後,針對“未來,做新聞還有前途嗎?”這一問題,七位媒體人都給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馮翔:有前途。但問題是“在哪做”,現在有些媒體做著就倒了或者裁員了,是不穩定的。可能未來5-10年間,去新媒體做視頻新聞、深度報道等都是很好的選擇。第二個問題是“怎麼做新聞”,新聞本質上是提供信息產品、促進信息流通的,所以只要你的工作確實在幫助用戶促進信息流動、降低生活成本就好了。

沒閒沒錢就業難,新聞系還值不值得上?看這7位資深媒體人怎麼說

周政華:這個問題,其實你把“新聞”換成“醫生”、“教師”得到的答案和新聞是一樣的。

張靜雯:如果還如果按照教科書上的方式去做新聞,可能會沒前途,但如果把自己當做內容生產者,真實的記錄這個時代,還是很有前途的。

李秀卿:剛提出“公共外交”的時候,就有“人人都是外交家”的說法,在教育領域也曾有“人人都是教育家”的說法,但這些人並沒有因此失業。現在有“人人都是新聞人”的說法,新聞人也不會失業,重要的是保持熱情和好奇心。

劉炎迅:我們在這裡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紙媒正在經歷寒冬,但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現在只是渠道變更,新聞總得有人去做,有人去調查、揭開真相,就像總需要有人去監督。怎麼理解前途?如果你是想要要賺100萬、200萬,那就應該選擇做商人,但在這點上,新聞是沒“錢”途的,記者不是賺錢的行業,要賺錢的應該去做金融。

馮翔:你們現在年輕,賺錢的方法有許多種,但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就是記者。

謝鵬:前途也分很多種,也可以通向“錢途”。你在做本職工作的時候是一種積累,可能沒辦法馬上變現,但是一旦離開新聞業後,你的變現能力是比別人強的。

劉斌:對“新聞”和“前途”的定義不一樣,這些討論其實只是一個視角而已,未來做不做新聞,都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南方週末》在2010年新年時寫道:這是你所擁有的時間,這是你能決定的生活。其實我們都一樣,自己想清楚,然後選擇一份你能負責任的職業,決定自己的生活,就夠了。做不做新聞有沒有前途,其實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版權信息:本文原載於網易新聞學院,由kewell翻譯,原標題《沒閒沒錢就業難,天天被黑的新聞系還值不值得上?》,財經記者圈經授權轉載。最近主編開放了自己的微信私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ishangye007),溝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