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人才回流加速度 一線城市轉入人員占比超三成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04日 01 版)

本報瀋陽7月3日電 (記者何勇)鐵嶺人張黎清華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多年。2014年,她賣掉了北京的房產回到遼寧瀋陽,和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蔡茂林一道,創辦了遼寧壯龍無人機公司。如今,公司生產的燃油直驅多旋翼無人機,在載重量、飛行時間、穩定性等方面表現良好,已應用在農林植保、物流配送等多個領域。

“瀋陽航空工業相關的科研、教育、產業基礎雄厚,既有601所、沈飛,也有沈航、東北大學。”張黎說,“特別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才到瀋陽發展,企業很容易招到具備經驗的研發人員和工程師。”

與“孔雀東南飛”的外界印象不同,像張黎這樣“燕回巢”的故事,每天都在瀋陽上演。為吸引人才,瀋陽近年來從改善營商環境、激活民間投資潛力、出臺吸引人才政策等方面多管齊下,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提升創新創業氛圍。

瀋陽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降低創業門檻,激發創業熱情。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新登記企業5.9萬餘戶,同比增長60%,解決了大量新增人員就業。2014年至2016年,外地在瀋陽就業人員分別約為6萬、9萬、12萬,逐年上升。

瀋陽實施高精尖優才集聚工程,對創新人才團隊,最高給予1000萬元的補助;對本科以上學歷畢業在沈就業的,購房、租房均有一定數額的財政補貼。2017年瀋陽對拓荊科技公司姜謙團隊等21個人才團隊給予了總額6000萬元的獎勵。作為高端人才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從2014年的29人增加到2017年末的62人;去年吸引博士1500多人,是往年平均水平的3倍。

吸引一個高層次團隊,帶來一個企業,培植出一個產業。楊至灝團隊設立瀋陽康格斯柔性電子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海創千人(瀋陽)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引進專家李洪文、王守國,促進了高阻隔真空鍍膜技術和多能互補煤改電北方供暖技術項目落地。

同時,瀋陽普通人才加速流入趨勢明顯。2014年至2016年,瀋陽平均每年接收高校畢業生6.4萬人,淨流入2.6萬人,2017年在沈就業大學生更是達到7.8萬人。養老保險關係2014年至2017年累計轉入5.8萬餘人,淨流入2萬人。在轉入人員中,絕大多數年齡在45週歲以下,且北京、深圳等熱點城市轉入人員佔比超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