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全球生態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精華和理論品格,深刻把握新時代我國人與自然關係的新形勢新矛盾新特徵,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實踐到認識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六大原則,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怎樣建設生態文明?要加快構建五重生態文明體系,一是建立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二是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三是建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四是建立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五是建立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之於中國如此,之於世界各國亦如此。

中國能夠為全球生態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基於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發展邏輯的契合性。按照當前社會科學界的說法,人類文明發展史經歷了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所交錯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四個階段,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像發達國家那樣在長時間段裡經歷四種文明且每種文明都能從容發展的條件已經不具備了。後發國家必須壓縮時空重疊發展,超常規跨越式推動本國從農業文明邁入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時代。正因如此,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巨大難題,中國以其偉大卓越的實踐給予了回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不同於發達國家傳統工業化模式的道路,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將其納入現代化進程的“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國對此難題的回答概括來說,即以工業文明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以生態文明促進工業文明的轉型升級,從而實現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融合發展。同為後發國家,在邁向生態文明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在發展邏輯上具有深度的契合性。基於此契合性,中國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則可以給發展中國家治理和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中國智慧。正如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所說,“在過去5年時間裡,中國的生態環境朝著積極的方向變化。這一轉變讓人驚歎,其發生速度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快的。”索爾海姆表示,這是非常驚人的成績,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有很好的探索,如建立河長制和湖長制等,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鑑。他特別強調中國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應該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可以通過投資把太陽能等環境友好產業帶向沿線國家,助力相關國家的經濟朝著綠色發展的道路前進。

中國能夠為全球生態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基於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發展目標的共生性。當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與中國一樣,都在為實現本國的現代化而努力,都期待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是發展目標共生性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他用五個“要”系統闡述了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承載著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公正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因此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歡迎和強烈支持。2017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通過“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呼籲國際社會本著合作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加強對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正式寫入聯合國決議,表明這一理念已經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全球生態體系是其基本主張之一。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就是生命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相比發達國家,由於發展階段的滯後、治理能力的落後,發展中國家承受全球生態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危害要更深,進而導致要求解決生態問題的壓力也更為迫切。

中國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為後發國家的生態治理與保護貢獻智慧與方案。今年3月,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發表報告說,2013年至2017年間,中國空氣中細顆粒物水平平均下降32%。短短4年間,中國治理空氣汙染取得的進步“不管從哪種標準說都相當卓越”,而美國完成同樣的任務用了數十年。類似的成就不勝枚舉,可以看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積累了許多先進的經驗與技術,這些經驗與技術所形成的中國方案應該參與到全球生態治理的大方案中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最近表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希望之光”,這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參與全球環境問題治理、推動全球生態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