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清朝男要留辮子,但是脫髮謝頂的怎麼辦?

邯鄲張三元


“脫髮謝頂”絕對是許多男人的一大苦惱,尤其在非常看重頭髮的古代更是要了人命。清代更是比較特殊,

清政府出於政治的原因對髮式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不滿足要求的人可能會要掉腦袋的,那脫髮會不會影響清朝人留辮子呢?他們又如何應對脫髮的麻煩呢?

首先,我個人認為脫髮並不會影響清朝人留辮子。大家可以看看上圖,儘管清朝的辮子由鼠尾辮變成了牛尾辮,但總的來看,梳辮子用的都是腦袋後半部分的頭髮,所以說謝頂對清朝人留頭髮影響並不是很大。

可萬一要是脫髮太嚴重,滿腦袋的頭髮都要掉光了怎麼辦呢?額,如果你非得這麼較真的話,也不是沒有辦法,接下來我簡單談談古人理論上會採取的辦法。

假髮

假髮這東西可不是現代人發明的,它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周禮》、《左傳》、《詩經》等典籍中都曾有過相關記載,不過那時候一般作為裝飾品使用。不過歷史上也有藉助假髮以求美觀的記載,如《莊子》中就有“禿而施髢“的記載,其中髢就是指的假髮。所以說大家就不要擔心這個問題了,清朝人完全可以弄個假髮戴上。

帽子

如果實在不想戴假髮,那也可以整個帽子戴戴。看過清劇的朋友都知道,電視劇中的演員經常會戴一種特別的小圓帽。這種帽子叫做瓜皮帽,它在清代十分流行,所以清朝人完全可以戴一頂帽子遮住頭頂,至於辮子細一點就細一點吧,畢竟還沒聽說清政府對辮子的粗細也有要求。

我能想到的方法就給大家介紹完了,哪位朋友要是有更好的點子可以留言交流!

文 by 歷史文齋


文齋君是一個喜歡正經講歷史(還有軍事史)的歷史愛好者,討厭一些自媒體的胡編亂造,希望能夠從歷史中收穫真正的知識。當然文齋君不是一個老古董,也喜歡蒐羅一些歷史上的趣事將講給大家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方便以後一起交流!


歷史文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滿清軍隊入關之後,一開始並沒有頒佈《剃髮令》,直到攻陷南京、蘇州、杭州之後,清政府認為大局已定,這才頒佈了《剃髮令》,更是實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而更嚴重的時期更是實行“剃髮不如式者亦斬”的政策,也就是說剃髮不標準的也要殺頭。那麼脫髮謝頂的人該怎麼辦呢?其實也並非沒有辦法。

【香茗史館,專注中國古代史,歡迎關注交流】

先來說說清朝髮型的變化

清朝時期的男子髮式其實是經歷了數次變化的,清朝初期的被稱作“金錢鼠尾”,清朝中期則開始流行“豬尾”,直到清朝末年才開始演變為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陰陽頭”。簡單說一下各種髮式的標準吧。

清朝初期:大部分頭髮全部剃掉,只在腦後小指粗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由於蓄髮面積只有一枚金錢大小,像老鼠尾巴一樣,所以這樣的髮式被稱為金錢鼠尾式(如下圖)。但由於全國各地經常因剃髮引發起義,因此蓄髮部位逐漸從腦後移動到了頭頂,但仍然只有細細的一綹。

清朝中期:在經歷了長期的鬥爭之後,從嘉慶出錢開始,髮式又發生了變化。此時蓄髮的部位仍然在頭頂,但蓄髮面積卻大肆擴大,遠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相當於掌心的面積。這個髮式也被稱為“豬尾”。(如下圖)

清朝後期:嘉慶以後的男子髮式再次發生變化,蓄髮面積越來越大,逐漸演變為了我們現在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陰陽頭”。(如下圖)

脫髮謝頂該怎麼辦

首先,辮子需要的頭髮並不多。從上面清朝髮式的變化我們便可以簡單的得出結論,在清朝前中期,脫髮謝頂的人其實不用擔心,因為蓄髮面積很小,即使脫髮謝頂也不至於整個腦袋都脫光,留下一小撮頭髮還是很簡單的,足夠留一個小辮子了。即使到了清後期,你留一個小辮子估計也沒人會說什麼,畢竟這是曾經流行過的髮式。

其次,脫髮謝頂不至於影響到腦後。脫髮謝頂的人基本上都是前額和頭頂脫髮比較嚴重,而腦後一般相對較為安全,從清朝的髮式來看,蓄髮部位主要集中在頭頂和腦後。所以,脫髮謝頂其實並不是很影響留辮子。

最後,實在不行可以戴假辮子。如果脫髮實在很嚴重,滿腦袋的掉頭髮,當時的商人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清朝時期便已經出現了製作假髮辮的商人。如果脫髮實在嚴重,戴假辮子也是一個辦法。


香茗史館


很簡單,古人其實也是講道理的,你非得讓他留辮子,可有的人就是遺傳地中海,到了中年就禿頂,那就只能稍微放寬,改用別的辦法彌補。

比如說戴帽,就像我們看到的很多清朝影視劇一樣,當時沒頭髮,或者頭髮少的人,一般會選擇戴一頂“瓜皮帽”,以便把頭頂給遮住,在後腦勺露出一小撮辮子。

像下圖這種瓜皮帽,在清朝簡直不要太常見。


還有一種,就是:禿而施髢(dí)。

說直白點,就是戴假髮

《莊子·天地》有載:“ 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


所謂“髢”,就是長而多的毛,而這種毛髮一般是人工接長,所以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掌握製造假髮的技術了,用其他人的毛髮製作成假髮,賣給那些禿頂的人,以備裝扮。


包括《左傳·哀十七年》也曾記載:“初,公自城上見已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髢。”

這個講的就是衛莊公的故事,他看到戎州己氏的妻子頭髮很漂亮,於是剪下來製作成假髮,給自己的妻子呂姜使用。


所以古人其實在很早就有了製作假髮的技術,因此到了清朝更不稀奇,頭髮稀少,甚至是禿頂的人,就可以選擇購買假髮,也就是前文所說的“施髢”,來遮掩自己的禿頂,並蓄出一條辮子,以便應對當時清朝對於蓄留辮子的要求。


另外再補充一點:歷史上清朝的辮式其實很多樣,有名為“金錢鼠尾”的,也有“陰陽頭”以及晚清時期的“豬尾辮”,金錢鼠尾就是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前額就只是光頭。

所以清朝對於蓄辮的要求,不同時期的規定變化較大,粗細也各不相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