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浪尖中的中山大學學生會

這兩天,中山大學(雙鴨山大學)又上頭條了,原因就在於7月19日中山大學學生會在一個學生幹部選拔任命的文件中公示了學生幹部崗位,在“秘書機構”和“組成部門”中還特意標註了職位是“正部長級”和“副部長級”。這份文件被網友找出來引來了一片的討論,隨後中山大學學生會又緊急刪除了這份文件,並且說過幾天回覆。

風口浪尖中的中山大學學生會

這件事情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討論和關注,作為教育研究者,我個人認為是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民眾對大學官僚化模式越發不滿意。從21世紀第一個十年開始,國內的大學就在討論如何去掉行政化,最明顯的就是學校領導的行政級別,一直到今天,這種嚮往和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大學的行政化無法取消原因也很複雜,可能一些校長們認為要取消校長級別和大學行政化,但是又擔心自己沒了行政級別後又如何與政府人員打交道,畢竟各種開會、拿項目都有官員的參與,總要在各種參與的群體中排個序,如何排呢?按政府的來,看級別唄,我特有感觸的是有時候看見學校或者學院開會,請了一些官僚和專家過來,在安排座位的時候的衡量標準就是看行政級別,看到正處級的學院院長之類的對於這類事情如魚得水的安排,就知道身在其中者是不願意放棄這一地位的。況且校長的行政職位都是和利益掛鉤的,只有更高的行政級別,使得學校的地位才更高。或者說校長一方面需要這個所謂的副部級、正廳級職位了為學校爭取資源,一方面又把這個看作再次升職的仕途,君不見,教育部長基本都是有許多高校校長升上去的。所以看在39所985高校中,就有34所為所謂的副部級高校,另外5所只有“屈尊”正廳級高校。很多人就認為這5所學校的地位首先不如另外的34所,評價的標準無非就是校長的行政級別。隨著社會的進步,對大學職能和理念認知更加的深刻,許多人都呼籲取消大學的行政化,讓大學回歸學術。既然老一輩的既得利益群體無法從官僚體系中走出來,那麼未來的年輕人是否有希望改變這一切呢?這次,就讓人對未來的去行政化更加感到迷茫。

第二,年輕人是未來的主導力量,年輕人的行政化意味著未來的行政化。這也就是中山大學學生會行政化最受人詬病的一方面,他們的行為並不代表他們個人了,意味著中國大學中諸多學生會之類的組織仍然在不斷的用行政化的組織結構來加強學生的處事方式,未來這批學生畢業以後必然也是走官僚化和行政化的道路,他們再進入高校之中,仍然只會保留行政化的現狀,不會去主動打破高校行政化的模式。我認為這一點是最讓人失望的,大學成為了培養具有行政思維的學生,變成了官僚化再生產的機構,從這次的事件中讓人看不到這些“學生幹部”未來會有變革的勇氣和思想,只會從既得利益的模式體系中延續和固化。

第三,還有一個方面,我覺得很失敗,就是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的思考。我以前也思考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培養什麼樣的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的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從知識層面上來說就是文科的懂一些理工科的知識,理工科的學生多一些人文素養。我知道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進行的很早,從甘陽在中大是就提倡進行博雅教育,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是從這些學生會學生可能透露出的思想來看,基本是作為行政化體系的一環而存在,他們可能就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尊重。當然,就一份文件來看,也無法知道所有學生的認識狀況,但還是要相信,有很多的學生也希望改變大學行政化的趨勢,如果有這樣認識的學生,又一般不會去學生會之類的組織。所以只有認為積極加入學生會之類組織的人本身追求的就是一種行政的鍛鍊,為了獲得經驗、提高能力、認識更多的人還能在學業上添磚加瓦,對於他們所身處的一切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不思考,導致行為的方式也只能按照學校現行的主流來進行,多添加幾個“正部長”的字眼,凸顯位置之重要,也是一種權力的崇拜。

風口浪尖中的中山大學學生會

第四,這不僅僅是中山大學學生會的現象,更是中國幾乎所有大學的學生會現狀。學生會在國內大學中基本喪失了“學生”二字的本意,學生會設立是為了什麼?這個從字面意思就能夠理解,但我們所看到的學生會會有各樣的怪相和亂狀,完全不像是一個為學生服務的組織,反倒是為學校行政系統服務的組織。這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有害的,讓這些大學生從學生時代就無法真正體會到什麼是自己選的組織來服務自己的一種理想狀態,看到的只有苟且和利益,當然還有激發的更大的理想。在這次的事件中,就有人說道這種情況不應該過分指責,因為這是讓更多的大學生進行社會化,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官僚和官本位系統,大學就應該部分的體現出來,讓學生知道未來進行社會如何才能夠如魚得水的生存。而大學的學生會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練習平臺,能夠在這個看到一個小型的行政化社會和組織。這種完全功利主義的觀點幾乎喪失了對大學生精神和人格的追求,我是一如既往的不認可,我始終認為大學對人的培養,不僅僅限於未來的職業化或者說更好的融入社會,還要應當要學生要有精神和操守。大學作為引領社會的心臟而不是社會的跟隨者,應當要有開創的勇氣和決心,培養各具特色的人才,而不是人人都是合格的官僚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