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自秦二世元年到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6年)這短短不足十年的時間裡

,天下征戰四起。也就是這六七年的時間裡,奠定了漢朝四百年的國祚!

要說到這段歷史,那不得不說的,便是“楚漢之爭”了,而項羽和劉邦之間最為人所熟知的事件,自然是公元前206年,二人在咸陽郊外鴻門的一場宴席——鴻門宴

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事件經過

公元前207年,十八路諸侯商定,誰先入關中,誰則為天下共主

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咸陽,並預謀稱王。

不料身邊人告密項羽,項羽舉兵來犯。之後,在張良建議下退出咸陽城。而此時,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給出建議,在鴻門大擺宴席,意圖宴席之上刺殺劉邦。宴席之上,范增安排項莊刺殺劉邦,均被擋下。

劉邦借醉酒之名,逃回軍營,留下張良收拾殘局。

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為何人們覺得項羽不殺劉邦損失?

其實中外歷史上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劉備曾依附於曹操時,卻為何不趁機殺掉劉備;日本戰國時期,豐臣秀吉為何不殺掉德川家康……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一直被解讀為項羽政治幼稚的表現。尤其是范增那句“豎子不足與謀”,更使得這種觀點深入人心。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是站在後來者的角度去看前人的事情

《史記》上說,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這段話,高中課本就有,可以說普及程度十分的廣了。注意裡面這句“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這和我們所瞭解的史實是一樣的,當看到范增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就會下意識覺得,劉邦奪取天下這件事,肯定是當時這些人的基本共識了。這樣,我們就覺得項羽是一個不識時務的莽夫。同樣的,范增那句“豎子不足與謀”必然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項羽的“莽夫”和“婦人之仁”評價。

可事實上,項羽是真的因為“不識時務”的婦人之仁,而放棄幹掉劉邦麼?

當然不是!項羽乾的哪件事像是婦人之仁了

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項羽的真實實力

鴻門宴之後,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項羽為什麼要採取“封侯”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

因為項羽根本沒有實力吞併其他諸侯國,只能給他們自治權!

鉅鹿之戰時,項羽用五萬楚軍幹掉了四十萬秦國長城軍團,而後截秦將王離二十萬人而佔糧道。這時候,各路割據政權才真正被這個二十多歲的愣頭小子嚇怕了,推舉他為三十萬諸侯聯軍的頭領“諸侯上將軍”。

而之後,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時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哪怕項羽得到的兵力最多,最終兵力也就七八萬而已。這明顯不足以抗衡其他諸侯!

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以此同時,劉邦招降八萬秦軍留守部隊,擴軍至十萬,欲佔據關中稱王,封鎖函谷關,招致諸侯聯軍眾怒。項羽就順勢帶著諸侯聯軍誘逼劉邦,逼得劉邦接受了

靠著恐嚇得來的並不屬於自己的四十萬人,項羽成功搶來了關中,好一齣空手套白狼!

項羽到底在怕什麼?

說白了,殺了劉邦一個人,這事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怎麼讓別的諸侯相信“項羽這小子下一個不會殺我”。

正是因為項羽是“空手”套白狼,加之鉅鹿之戰中,楚懷王這個傀儡並不配合而導致的軍隊物資短缺,項羽這時候並不敢對諸侯出手!

很多人都錯把帝制時期的流氓政治手段,套用於諸侯並起時期的政治形勢,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帝制時期,皇權至高無上、缺乏制衡的力量,錯殺、妄殺功臣名將的政治風險很低。而諸侯並起時期,多方勢力互相制衡

,以霸道濫殺其他諸侯,就會導致諸侯們人人自危,而招致諸侯們的群體背叛

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項羽:我有自己的算盤要打

項羽也不是沒有防範,將劉邦分封在巴蜀,也是用這個偏遠之地來遏制劉邦的發展。又將關中分為三秦之地分封秦朝的三員大將,也是讓這四個人相互牽制

,好了卻自己的一塊心病。

巴蜀之地,最適合的,也就是劉邦。因為無論給誰,這個秦朝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都是個得罪人的事,而只有給劉邦,所有人都沒話說——包括劉邦。

鴻門宴上,不是項羽不想殺劉邦,而是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最重要的是,鴻門宴後,項羽頭號大敵已經並非劉邦,而是義帝為首的已經恢復六國的舊王族們。所以在項羽的角度看來,

劉邦非但不是敵人,而是作為新興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漢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牽制。

一大證據就是,項羽在鴻門宴之後,主動向劉邦揭發了告密者,就是在向劉邦示好。這種打一巴掌揉三揉的策略,項羽玩的還是很順手的!

所以,在當時的項羽眼裡,劉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只不過跑得比自己快而已。而范增的話,其實更可能是司馬遷杜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