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的兩邊加上兩個小盾牌,真能保護機槍手嗎,爲什麼?

lxvvx


講道理,載具上的機槍護盾還是有點用的,畢竟老乾媽掃起來很拉仇恨,而且這盾又不是你抗自己身上...而且載具是機動的。不容易被爆炸物打。

單兵的機槍加護盾個人感覺沒什麼卵用,增加的負重毫無意義,而且現在馬潤都在把M249換成IAR這種步槍/機槍/準射步槍合一的東西,還不是為了減重

單兵作戰再蹲點突突突就不怕一發RPG/榴彈/迫擊炮什麼的過來?護盾能防那玩意?

題主的圖是14年SOFIC(特種部隊產業展會)上的東西,這個展會一般都會出很多腦洞大開的玩意。絕大多的裝備都是腦洞產物,最後餵狗,別在意


瘋狗的輕武


為機槍加裝防盾,是俄國人的傳統。馬克沁發明馬克沁重機槍以後,早期曾生產過配備大型輪式槍架和重裝防盾的型號,並出口給沙俄軍隊,日俄戰爭中曾給日軍以巨大殺傷。不過,這種重機槍的底盤宛如榴彈炮那麼笨重,所以並沒有繼續生產。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馬克沁和英國的威克斯重機槍,多數都不安裝防盾。因為那時候的重機槍多數都用來進行超越射擊,機槍陣地佈置在步兵防線的後方,躲得遠遠的,所以沒必要安裝防盾。

這一點從一戰時期的德國馬克沁MG08式機槍,甚至中國仿製的民24式重機槍的外部特徵,都能看出來,這些重機槍有著很多的改進型,但都沒有安裝防盾,最多是槍架的改進,例如使用輕便的三腳架替代重型槍架。

為機槍加裝防盾是俄國人首創的,在十九世紀末,沙俄軍隊第一次接觸到馬克辛機槍,如獲至寶,立即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仿製生產,剛開始仿製的型號是M1905型機槍,後來在使用中不斷改進,於是就有了M1910式重機槍。

M1910式重機槍的主要結構均仿製馬克沁機槍,只是更換了一個輪式槍架,士兵們可以拖著機槍在戰場上短距離運動。此外在槍架上部安裝了一個金屬防盾,用來防禦彈片或者子彈。

十月革命後,蘇聯繼續生產了大量的M1910式重機槍,而且有各種改進版本,上圖為1942年版的俄式馬克沁,特點是採用與英國威克斯機槍相同的凹槽水冷套筒,取消了製造工藝複雜的消煙器,安裝沙科洛夫輪式槍架,以及大型防盾,水冷套筒的上部改為大口徑注水器,以便士兵能在俄國寒冷的冬季使用冰雪來補充冷卻水。

二戰時期蘇聯研製了風冷的郭留諾夫SGM機槍,拋棄了馬克沁重機槍笨重的水冷裝置,但是還是保留了傳統的俄式防盾和輪式槍架。

二戰以後,由於機槍防盾比較笨重,各國都不在為重機槍安裝金屬防盾。機槍的自保方式是縮短陣地停留時間,不斷的轉換髮射位置。

不過,到了近些年,機槍防盾又有迴歸趨勢,只是都安裝於各式機動平臺上,例如高機動越野車,防地雷車,海軍艦艇,直升機的艙門機槍等等。


科羅廖夫


重機槍是戰場收割機,專門負責戰場火力壓制,每一挺重機槍一般會編制一個班,有一名正射手,2~3名副射手和幾名彈藥手!!!!!!為何配備這麼多人????

因為重機槍有支架,護盾,大量彈藥箱非常重,並且機槍手經常被敵人重點照顧。尤其是壓制待對方連頭都抬不起。所以敵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幹掉機槍手。

“為了保證己方的火力壓制,和射手安全(優秀的機槍手很難訓練,尤其是彈藥缺乏的年代)就會在機槍上安裝護盾,阻擋大部分正面射擊子彈和炸彈彈片。”


重機槍在一戰就取得輝煌戰績

1916年6月24日英法軍隊對德軍陣地實施有史以來的大規模炮擊,直到30日炮擊最為激烈,隨後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軍則將重機槍全部搬出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重機槍一起開火,密集的子彈像鐮刀割麥子一樣將英軍放倒。☞在第一天進攻中英軍就損失了60000餘人。

重機槍從一戰至今都大量裝備部隊,且威力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更是被裝上了皮卡機,裝甲車,坦克,直升機利於機動作戰。



歷史軍武研討員


機槍的兩邊加上兩個小盾牌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作用,最大的作用是防禦流彈和紛飛的彈片,更能給操作者提供心理安慰。。

實戰中,一旦機槍手被對面發現就會成為優先清除的目標。

先說狙擊手,狙擊手在戰場中的主要目標是基層軍官和對面的持續火力輸出以及殲滅對方的狙擊手。機槍是除開基層軍官後的優先打擊目標。狙擊手射出的子彈撞上了護盾會被彈開,除非是特製的爆破彈和穿甲彈才會命中機槍手。這就在狙擊手的手下逃得了性命。

雖然只是兩個小小的護盾,但也增加了機槍的重量,對機槍的靈活性造成了影響。

由於重機槍基本上都安排了一個觀察員,因此護盾也不會對機槍選擇的目標選定造成影響。

戰場上機槍是步兵的收割者,所造成的損傷僅次於炮擊,因此敵人會使用各類火炮來摧毀機槍。護盾能有效的抵擋戰場上亂飛的彈片,減少操作者的傷亡。

參照自行火炮的行動方式,人們設計製造了移動機槍塔,全方位的防護更有利於戰場生存,靈活的移動有利於閃避攻擊和有效的支援。

參照無人飛行器的使用方式,人們設計製造了機械制動機槍塔,採用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科技手段,通過程序控制機槍的射擊和移動。這會是機槍以後的發展趨勢。最後可能就是機器人直接操作機槍了。

許多武器都可以作為機槍的載具如現代的主戰坦克,空中的直升機,地面的裝甲運輸車等等。機槍依舊可以活躍在戰場上,成為敵人膽戰心驚的大殺器。


扈荼


可以,不過題目中配圖所裝的那種小型盾牌實際上基本沒有防護作用,還不如拆下來提升機槍的機動性。



其實給機槍加裝防護盾牌來保護機槍手的做法在歷史上有很多,機槍是步兵等部隊火力核心,因此在作戰中往往也是被敵軍優先“照顧”,會受到猛烈的攻擊。所以此時如何保護機槍手來保證機槍火力就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其中一個做法是對於固定防守的機槍,通過設計一些特殊的工事,可以有效增強防護能力,保證機槍手的生存。但是對於需要機動作戰的機槍來說,就只能通過加裝一個槍盾來提升防護了。比較常見的就是俄國人的做法,給機槍加上盾牌後,同時加上輪子和槍架,射擊穩定性也能提高。



不過現代戰爭中,槍盾主要安裝在重機槍上,尤其是一些車載重機槍等,能有效提升槍手的防護,避免遭到偷襲而傷亡。而對於常用的班用機槍、通用機槍等,槍盾已經消失了。主要是由於現代戰爭中火力大大提高,槍盾能防禦子彈但是不能防禦爆炸類武器,比如如今常見的榴彈發射器、火箭筒等武器,而且槍盾還影響機槍手的機動。




戰壕


早期的重機槍確實很多都會裝上兩個小防盾,其形式和輕型火炮的防盾類似,作用也類似。這麼裝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重機槍的佈置位置一般比較靠近前線,容易遭到攻擊;另一個則是因為早期的重機槍移動不便。

早期重機槍的射程一般也就是2000米以內,這個距離上有太多能威脅到機槍以及機槍射手的東西。包括敵人的機槍、敵人的狙擊手還有威脅最大的——敵人的迫擊炮和輕型火炮。在機械化戰爭時代之前,重機槍基本上算得上是步兵單位的火力核心,對於敵人的機槍陣地,一般都會重點“照顧一下”。而如果機槍火力中斷甚至被摧毀,將意味著步兵的火力密度大幅下降,進而無力對抗敵人的攻擊。而在重機槍面臨的威脅中,來自遠距離的子彈和近距離爆炸的輕型炮彈碎片與衝擊波是最大的威脅,裝上防盾之後,就能夠有效地擋住這幾種最大的威脅,從而保證射手的安全與火力的持續性。

另一方面,早期的重機槍都很重。即使是氣冷的機槍,重量也都超過25公斤,水冷機槍的重量更是普遍在40公斤以上。所以早期的水冷重機槍一般都會裝上輪子,便於機動。但裝上輪子以後又會讓機槍的體積變得更大,更加難於進出陣地和偽裝。所以,早期重機槍既沒辦法像輕機槍那樣隱蔽自己,又沒辦法像輕機槍那樣隨時轉移陣地。很多時候,放置在固定陣地上的重機槍就是個顯眼的目標,吸引無數的火力。裝上防盾,也算是在不能隨便機動的情況下,保存自己的辦法吧。

當然,到了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重機槍的重量也越來越輕,甚至於通用機槍已經基本取代了傳統的中口徑重機槍。這種輕量化的機槍可以隨時轉移陣地,也更便於隱藏。同時,根據戰鬥需要,這些機槍往往要伴隨步兵前進,再裝防盾自然既沒必要、又不合時宜了。不過,倒是在大口徑機槍上經常還能看到這樣的防盾,比如裝在車輛上的車載機槍,其道理其實和當年的重機槍也差不多。T


聯合防務


當然,機槍兩旁的護盾肯定有保護射手的作用。

一戰二戰時大量使用的重機槍,火力猛威力大,是大量殺傷敵方士兵的重要武器。缺點就是體積大,重量重,移動不方便,陣地戰中長時間在一個位置射擊。

因為老兵怕槍,機槍對士兵的傷害太大。所以重機槍手是最招人恨的目標,敵方的各種火力都會優先選擇幹掉機槍手。這時候在重機槍前面安裝護盾,可以保護射手不被正面射來的子彈傷害,同時也為機槍手提供心理安慰。

但護盾顯然不是萬能的,對方有一萬種方法搞死機槍射手,狙擊手,槍榴彈,火箭筒,迫擊炮,空中轟炸等都可以達到目的。護盾在防禦狙擊手上效果很好,至少遮擋住了狙擊手正面的瞄準視線,要不然爆頭是分分鐘的事兒。

強調機動作戰的輕機槍,有沒有護盾無所謂,機動靈活,打完就跑遠比護盾管用。

但也可以加裝兩個小護盾,以加強機槍手正面防禦,減小受彈面積,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到了現代,都強調機動化作戰了。重機槍搬到了裝甲車輛上,護盾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強,升級成機槍塔或遙控武器站。

比如悍馬車頂上安裝的機槍塔。

還有坦克上安裝的遙控武器站等,它們仍然發揮著保護機槍和射手的作用。防彈護盾是機槍手的好朋友,一刻也離不開的。


和風漫談


這種設置啊,他是俄羅斯那一塊地區機槍配置的標板,要說起來,這個東西得從俄羅斯當時面對的國土人文狀況說起。

我們都知道現代意義上的重機槍,它的起源之地是來自於歐洲,歐洲馬克沁重機槍,還有法國的那啥重機槍,這些重機槍當時生產出來受歐洲大部分國家是不會裝備一塊鋼板作為盾牌的。

我們都知道在機槍上面裝這麼一塊鋼板做盾牌的話,防備不了什麼重型武器的攻擊,你不說其他的,光一顆手榴彈扔到他旁邊爆炸了,都可能對他身後的那些機槍手啊裝彈員啊產生威脅,這種防禦措施頂多防禦一些子彈或者是近距離爆炸產生的那些泥土和碎石,對射擊員和裝填人員產生二次殺傷。

並且這一種武器裝備在歐洲戰場上面遇到一個更大的尷尬問題就是重機槍有他專門標配的工事,在這個工事裡面不需要裝配這樣的鋼板,這種鋼板如果裝了,那麼,對於修建工事的人來說。這種機槍他移動起來不方便,而且必要的防禦措施,修工事的時候會給你提供,這種鋼板本身不存在任何存在的價值。

所以在歐洲大國之間對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還有各種各樣的重機槍本身並不裝備這樣的鋼板,總體來說兩個字沒用。

但是這種設計在俄羅斯人或者是當時的沙皇俄國身上卻得到應用,而且得到了發揚光大,為什麼?(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如果說按照歐洲的那種攻勢防禦體系休的話,那俄羅斯的那些工兵就算是把自己累吐血了都不可能修完。

更多情況之下,在俄羅斯廣袤的平原之上。俄羅斯的軍隊打得通常是遭遇戰,而不是陣地戰,這個時候沒人給你修工事了,這個時候機槍剛剛放下來,你就必須投入坐下就必須面對敵方子彈的危險,此時此刻給機槍裝備一個必要的防禦手段成為了一個常識。

現如今機槍上面的小盾牌仍然還是有一定的推廣,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車輛上面裝備了這種帶有小盾牌的機槍,這種比如說美國軍的悍馬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裝甲車輛,他們並不是用來打這種攻堅戰的,更多的他們是遊離在戰場邊緣,負責掃蕩一些散兵遊勇,或者是運載士兵去突擊敵人的一些薄弱地位,總之他們遇到敵人也是處於一種比較隨機的狀態,這些機槍也是用來對付那些散兵遊勇的。


漩渦鳴人yy


能,而且這兩塊護板能很大增加機槍手的生存率。第一:專業的狙擊手是很稀缺的,一個大戰場上,碰到狙擊手的概率並不高,反而碰到精確射手的概率比較高。第二:大家注意觀察自帶護板的重機槍,射手的位置在護板後30釐米左右,而護板中間的觀察口是很小的,這就意味著除非有射手直接從正面通過護板擊中機槍射手,不然從兩側打過去的子彈是很難擊中的。想要打中機槍射手,就得面對重機槍的直接射擊。第三:護板的問題,只要肯花錢,護板可以疊好幾層,別說普通狙擊槍彈藥,就是反器材也可以一試。第四:有甲和無甲在士兵的心裡面可完全是兩個概念!所以,只要有完整的防護,一個可移動的機槍碉堡完全是敵人的噩夢!


瘋狂一搖磚


這兩個小盾牌還是有一點作用的,有比沒有強,僅此而已。

機槍的護盾原來都有,這裡主要是指老式機槍,馬克沁重機槍什麼的。在機槍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機槍是屬於炮兵部隊的,也就是它的使用是按照炮兵來使用的,當時的炮兵還是那種排隊槍斃,把火炮直接放在戰線當中,對著對面轟,機槍也是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火炮機槍都會裝上鋼製護盾來保護操作人員。

不過,到了日俄戰爭後,各國使用機槍已經不再是把它作為火炮使用,而是給了步兵,這樣要求重機槍能夠跟隨步兵行動,而且這時候步兵也不是再排隊槍斃了,而是開始使用散兵隊形,機槍也不用擺在明面上,而是隱蔽佈置在戰鬥隊形的兩翼。加上那個護盾其實對於對方的槍彈沒有什麼防護能力,對於破皮的防護能力倒是還可以,不過這時候一戰已經進入了塹壕戰階段,重機槍都有自己的掩體,護盾沒有什麼意義了,反而是遮擋視線了。不過在俄國方面,由於機動作戰的時候還很多,所以蘇俄的重機槍還是保留了護盾,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

二戰後,由於傳統意義上的重機槍都被通用機槍使用,輕便成為了重機槍的重要要求,那塊用處不大又挺沉的鋼板自然屬於首先要剪掉的重量。不過對於坦克和裝甲車的高射機槍來說,還是會有護盾,不過這裡的護盾一般是成一個環形,也就一般叫做槍塔了。

不過,前幾天的輕兵器上邊的確是介紹了好像是德國哪個公司給機槍配套了這種小護盾,不過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沒什麼用,就是有一點心理安慰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