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人們提到杜甫的時候,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馮至。

杜甫草堂和武侯祠,一文一武,是成都響噹噹的兩張名片。我兩次來到成都,兩次來到杜甫草堂。

2007年成都杜甫草堂 門票60元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2017年成都杜甫草堂 門票60元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流寓成都時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築草堂,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今鞏義市),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二十歲起,杜甫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被貶華州。759年杜甫棄官西行,後攜家由隴右(甘肅省南部)入蜀。靠友人嚴武(時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的幫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在此期間,他生活比較安定,詩歌創作甚為豐富。杜甫留傳至今的詩歌1450多首,在成都草堂的四年中留下詩作247首,其中包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杜甫在成都時,曾被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告別成都,經水路出蜀,至夔州(重慶奉節縣)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草堂才得以保存下來。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元、明、清多次修復,經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佈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草堂有正門、南門、北門三個入口。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迴,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正門是杜甫草堂主體紀念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建築。

正門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正門匾額“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

大廨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大廨是杜甫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一座敞廳式建築。“廨”是官署的意思,古代地方官吏辦公的場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終不得重用。清嘉慶十六年重修草堂時,考慮到杜甫曾經做官,應該有辦公的場所,大廨便由此得命名。

詩史堂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築以此為名。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詩史堂內的杜甫半身銅像,鬍子被遊客摸得發亮。遊客可能出於好玩,或者想沾沾詩聖的“詩聖氣”,還有一種說法是鬍鬚的“胡”與福氣的“福”諧音,摸了有“福氣”。不管是神馬理由,我覺得都是對詩聖的褻瀆。總想“摸一摸”,是國人遊客的一大陋習和怪毛病。

柴門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柴門是中軸線上的第四重建築,也是最小、最簡樸的建築。它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為低矮簡陋,“柴門不正逐江開”,詩人作了如此命名。此外,如同稱其居處為“草堂”一樣,還有表明其布衣幽棲生活的意味。門上匾額“柴門”二字是著名畫家潘天壽所書。

工部祠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工部祠是五重主體建築的最後一重,也是最重要的一重。“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饗殿,因為杜甫在成都時曾被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尊稱他為杜工部,將紀念他的祠宇稱為工部祠。國人官本位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臺、池、榭,又是一番風光。整座祠宇有詩情,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少陵草堂碑亭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工部祠東側“少陵草堂”碑亭,杜甫草堂標誌性景點和成都著名景觀。“少陵草堂”為清果親王允禮所書。

茅屋故居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標誌性景觀。

草堂影壁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花徑的盡頭,便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損壞又幾經修復。偉人曾經在此駐足,留下身影。

唐代遺址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2001年杜甫草堂博物館在鋪設地下管道時,發現了唐代灰坑和唐代生活遺址,出土了大量唐代器物,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為有關杜甫草堂歷史沿革提供了實物和文字佐證。

大雅堂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原本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詩聖園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集文化交流、藝術鑑賞、文藝表演、培訓講座以及餐飲、休閒、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體驗場所。

萬佛樓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萬佛樓建於清代同治年間,與草堂寺同時代,也同樣與草堂沒有關係。2005年重建的,是杜甫草堂又一標誌性建築。

成都人的春節習俗:人日遊草堂

每年的正月初七人日這一天,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相偕至草堂憑弔詩聖杜甫,吟唱杜詩,賞梅祈福。這個習俗是怎樣形成的呢?

杜甫早年漫遊時,曾與李白和高適兩位大詩人相遇,結下真摯的友誼。杜甫流寓成都時,高適正在蜀州(崇州)刺史任上,便常資助杜甫。761年,高適在人日那天題詩《人日寄杜二拾遺》寄贈杜甫,表達對朋友的思念。770年,飄泊於湖湘的杜甫一天偶翻書帙,重讀高適這首詩時,高適早已亡故,睹物傷情,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以寄託哀思。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傳為詩壇佳話。

所謂“人日”,民間從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狗、豬、羊、牛、馬、人日。正月初七即“人日”。

清咸豐年間,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在果州(南充)返成都的途中,抵蓉後特宿於郊外,他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等到初七人日這天,擬成對聯“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才步入草堂。此聯一出,文人墨客競相效仿,於每年人日雲集草堂,揮毫吟詩,憑弔詩聖,此後便成為成都人高品味的文化生活。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館首倡恢復“草堂人日”活動,2009年草堂又首次恢復人日祭拜詩聖這一傳統活動,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

總之,杜甫草堂(博物館)面積比較大,可供參觀的景點、場館、陳列室、展品內容都非常之豐富。我基本都瀏覽了一下。如要稍加認真觀覽,一般也要3個小時。所以結合自己的情況,合理安排好來。

附一張杜甫草堂平面圖

不知杜甫生於何地死於何處,卻總忘不了杜甫草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