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大廚,24小時在家打卡,卻把三餐做出了靈氣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料理美學不僅是去把

一桌子菜拍成好看的照片,

也是教你如何把生活過好,

把日子過得明白。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鼕鼕

全能主婦的高效方法論

鼕鼕是一個5歲和一個2歲的男寶的媽媽。這個二寶媽不但是全能型主婦,還是一個超級學霸。英語、時間管理、美食課程開發,生活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條,效率奇高。她表示:

碎片化的時間拉開人生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就是一閃而過的,每個一閃而過的時間我都在學習。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做飯這件事看似很簡單,其實不易,有效的時間管理,可以讓料理變得輕鬆。多年吃貨和私廚的經驗,讓鼕鼕在不斷的美食實踐中去優化自己的流程和方法。不管是做個湯,還是燒個菜,規劃和時間管理都相當嚴謹。

比如做一頓飯快一點需要半個小時:

  • 首先淘米煮上飯。

  • 肉要先解凍好醃製一會兒,在醃製肉的過程中去洗菜。

  • 炒菜時先炒白色的菜,就是顏色淺的,再炒味道重的,紅燒菜一般最後做。

  • 一般等肉做熟了後慢慢放鹽,鹽不能放太早,如果太早肉的水分就跑出來了,肉質會變緊。所以在內蒙燒羊肉,鹽都是最後吃的時候放,這樣羊肉才口感香甜、肉質鮮嫩。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做飯第一件事可能不是去看要做什麼菜,而是先去打開冰箱。很多時候,我們的冰箱成了儲藏室,半年前買的肉,都變質了。冰箱裡的食材承載了我們一個家庭的胃,要讓冰箱始終保持活力。

冰箱整理術,和家居整理一個道理,冰箱有序了,做菜這件事才會變得井井有條。鼕鼕的方式,首先是看冰箱裡有什麼,讓冰箱流動起來、活起來。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鼕鼕的廚房實操經驗像是一個被大腦CPU重組過的ISO流程體系,精準的細節貫穿始終:比如燒一道菜需要多少時間、多少分量的食材,什麼規則,有哪些細節,你說放“一勺”鹽,“一勺”到底是多少,每家的勺子都是不一樣的。

保持好奇心和創造力

在鼕鼕的字典裡,吃也是要有相當悟性的。

很多時候,人們很少去創新。

  • 像青椒和土豆,它們可以炒在一起,人們不太願意嘗試涼拌或其他方式,你完全可以加入其他配料燴在一起,甚至可以改變造型。

  • 即便是像番茄炒蛋這樣的家常菜,也可以炒得很不一樣。炒的時候,蛋裡要不要加水,油溫多少放進去,蛋要不要撈出來,是先放番茄還是先放蛋呢?其實,都有講究。有時候我會自己做番茄醬,在這道菜里加入番茄醬,口感就會很不一樣,番茄濃郁的味道就會出來,口感的豐富性、層次,那種滿溢的口感就出來了。

其實,人們所缺乏的是對食物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鼕鼕從7歲開始上灶臺,年紀不大,但廚齡已有30餘年。

我會從味型上,去給家人安排吃的口味:

  • 我們平時吃的,紅燒就是一種味型,麻辣是另一種味型。

  • 川菜就有24種味型,不同的類型會有突出的幾種口味。所以說川菜百菜百味,正是這個道理。

  • 我們上海說的蔥香型,就是將蔥油爆一下,煸出香味的一種味型。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關於吃的學問,實踐出真知,鼕鼕除了自己潛心造詣之外,也想通過美食課程來和更多主婦和美食愛好者分享自己的實操經驗。

我想告訴人們,怎麼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食材,做出適合自己家庭口味的料理,因為百家百味嘛,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喜好。

也許你會說,做飯並沒有那麼重要,可以用叫外賣來解決吃這件事。但是鼕鼕覺得,食物是一種很好的表達和傳遞情感的方式,做飯以及和家人一起吃飯,才能維繫親情的互動關係。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懂生活才能會生活

在兩個娃娃的教育上,鼕鼕也充分踐行她的生活實操經驗。之前在村裡生活,鼕鼕自己種菜。從種子開始,然後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種子發芽了,畫下來,備註上時間。

  • 我們種下種子,然後等什麼時候發芽了,什麼時候成熟了,全都記錄下來。

  • 我的孩子知道什麼季節吃什麼時令蔬果,果實什麼時候開花。這個過程,讓他們擁有更多機會與自然界接觸。

  • 去菜市場,我也會帶著他們,讓他們熟悉食物,熟悉食材。

  • 大兒子4歲半時,我就讓他站在小板凳上,用刀切菜學習做飯了。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當鼕鼕喊著:“吃飯嘍,做飯吃哦!”孩子們也會參與進來。

孩子們知道我們要幹什麼,會跑來說“我要切菜”,或者問我“這個土豆要不要削皮”“這個蘿蔔要不要切”,或者他會從冰箱裡直接拿出番茄來切。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在鼕鼕看來,家庭運營可比公司運營難多了,而且還是24小時打卡,全年無休。

公司做得不開心了,還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家人可是一輩子的甜蜜負擔,熊孩子出廠了也不能退貨,所以更需用心經營。

鼕鼕的法則是:利用零碎時間進行月度和季度總結,明確標註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晚餐吃什麼。並不是要記錄吃了什麼菜,側重點是怎麼吃,不同節氣和時令人們怎麼吃,有寶寶的家庭該怎麼吃等等,後面再附上圖片說明製作細節和步驟。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鼕鼕家的冰箱上,貼著嚴格的時間管理流程,幾點起床,幾點到幾點吃飯,幾點孩子上床睡覺,常年如一日,和寶貝們一起踐行時間法則。

她每天早起2小時,可以做很多事,除了帶娃,照顧家人起居,她還利用晨起的這2小時,安排工作計劃和學英語,而健身也同樣沒有落下。

鼕鼕做美食策劃、家庭管理,思考任何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生活力和幸福指數,她認為:

美食只是一個切口,貫穿生活的始終。我希望用這種最平常但又不普通的方式去打開生活。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生活策劃師進階版

與其說鼕鼕是料理達人,不如說她是一個武裝到頭腦的生活策劃師。

當你變得更好,時間管理更有效率,家庭才會運轉得更好。

她像是中國的“山下英子”(日本“斷舍離”的倡導者),唯一不同的是,山下英子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來處理人與生活的關係;而鼕鼕則是以處理人與食物的關係,來處理人與生活的關係,把生活經營得更美好。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鼕鼕對於美食的造型美感有獨到想法,大多時候一張好的照片並不一定依賴於技術和相機配置。通常鼕鼕的照片只依靠手機構圖完成。

一個清新養眼的生活道具、幾片葉子、小巧的餐盤或是筷托兒,就把餐的美好氛圍勾勒得恰到好處。也許,她只是比別人多了些生活的靈氣和對美的感知力。

她不是大厨,24小时在家打卡,却把三餐做出了灵气

鼕鼕關於料理美學的呈現,並不是教你做一桌子菜,或是單純去把一桌子菜拍成好看的照片,它是一整套體系的生活美學,教你如何把生活過好,把人生活得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