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個人信息洩露,我們真的選擇繼續「開放」下去嗎

前言:Facebook的用戶信息洩露造成的影響遠未結束,這邊百度掌門人李彥宏對外宣稱國人不在乎個人隱私,因為國人比較開放。

我們不妨先說一下facebook這起用戶信息洩露的前因後果吧,畢竟很多朋友對這個事情還不是特別的清楚,首先英國一個教授在臉書上發佈了一個可以收集用戶喜好等個人信息的應用,那麼這部分的用戶數據被一家數據機構所獲得,而最致命的就是後者這家數據機構藉此建立了這部分用戶的數據模型。這也直接幫助了他們利用這部分數據模型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從而幫助了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事發之後,輿論一片譁然,而臉書的掌門人扎克伯克始終沉默不語,雖然於近日包下了眾多報紙等廣告來道歉,但是廣大用戶並不領情。

面對個人信息洩露,我們真的選擇繼續“開放”下去嗎

facebook

臉書這次用戶信息洩露造成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巨大的,這裡我們就不去深究了。我們是想借助facebook這次事件能給我們國人敲響警鐘,面對個人信息的洩露,我們真的就如同百度掌門人李彥宏所說那樣,我們是比較開放的一個民族,願意去用其他東西交換個人信息之類的,很顯然我們應當從此刻向可能洩露我們個人隱私的途徑說不!

國內信息洩露現象長期存在

這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們使用任何一款應用程序都有可能洩露自己的隱私,為什麼這麼說?很多軟件在使用的時候都會告知你使用它的條款是什麼,但是能有多少人仔細閱讀完的?如果你仔細閱讀完整就會發現它們的條款是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有些匪夷所思,打個比方我就親眼見到過一款撥號軟件需要獲得你的位置權限以及相機權限等,這不就是很讓人費解嗎?一款撥號軟件為什麼要知道我們的地理位置以及使用我們的相機權限呢?但是面對這樣的霸王條款很多人根本沒看或者即便看了也只能點同意,因為我們不得不去使用這樣的軟件。

面對個人信息洩露,我們真的選擇繼續“開放”下去嗎

軟件使用條款

個人隱私洩露誰佔了便宜

在國內,互聯網行業有句話叫,先圈地,後收割。就是很多公司提供大量的免費軟件讓我們去使用,但是這免費的背後就是我們作為用戶總歸要付出點代價,這裡的代價就是我們的個人隱私。當這些企業獲得了你的個人信息後,同樣也能順藤摸瓜得到你的親朋好友的個人信息,這些都是可以追根溯源,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順手的事兒。有了這些海量的用戶信息那就是建立用戶數據模型,那就可以精準的進行廣告投放了,這裡的廣告有兩種受眾人群。一方面是滿足廣告主提出的各種要求,進行精準投放,然後收錢。另外一種便是將廣告投放給你那些沒有註冊使用他們產品的朋友,從而形成一個閉環。

面對個人信息洩露,我們真的選擇繼續“開放”下去嗎

免費的背後

未來我們無處藏身,BAT對我們瞭如指掌

過去我們在使用地圖軟件的時候,很明顯這個APP是可以知道日常的行為軌跡的,只要我們在使用它們。相應的,像打車類軟件還有團購類軟件它們不僅知道我們常去哪裡,還能知道我們經常幾個人出行,愛吃什麼樣的菜系等等。那麼當它們都是分割開的時候我們倒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要是這些信息彙總到一家企業會怎麼樣?也就是說從我們早上起床開始,這家企業就能猜到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安排,很恐怖對嗎?這還沒完,當我們路過超市或者線下某品牌店時,突然手機彈出廣告,說你昨晚看的醬油或者衣服在降價你不去看看嗎?為什麼能這麼準確?因為它知道你就在它們店鋪附近,這一天相信很快就會到來。那誰最有可能有能力做這些事兒呢?那就是BAT,因為他們從線上的地圖軟件到各大團購再到各大電商消費平臺,再到各大連鎖超市實體店鋪都已經伸手佈局,所以現在小型公司被收購其實被看中的就是你那些用戶數據罷了。

面對個人信息洩露,我們真的選擇繼續“開放”下去嗎

寫在最後:

我也不指望一篇文章能改變什麼,畢竟很多人的思維是很難更改過來的,在保護個人隱私安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走的路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