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環球|鈷:非洲新「血鑽」惹明爭暗鬥

新民環球|鈷:非洲新“血鑽”惹明爭暗鬥

圖說:剛果(金)鈷礦場。圖 GJ

新民環球|鈷:非洲新“血鑽”惹明爭暗鬥

圖說:礦上的童工。圖 GJ

美國司法部近日以涉嫌洗錢為由,向礦業巨頭嘉能可旗下子公司發出傳票,要求提交相關文件和記錄以供調查。據悉,其中一些文件和記錄涉及嘉能可在剛果(金)的鈷礦開採業務。消息傳出後,嘉能可子公司股價重挫13%,遭遇兩年來最大跌幅。有分析稱,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向鈷原料供應商開刀,反映出美國爭奪寶貴的鈷資源的迫切心態。

鈷礦“人體挖掘機”

鈷資源主要分佈在剛果(金)、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全球60%鈷開採來自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金)。但遺憾的是,守著金山的剛果(金)卻無法為國民換來體面的生活,大部分鈷是礦工們用難以想象的代價挖掘出來的。

“自殖民時代以來,我們的礦產資源就遭到西方掠奪,這種局面至今也沒能得到徹底改觀。”剛果(金)加丹加省省會科盧韋齊市最高行政長官理查德·穆耶說,“政府太窮了,無力獨自開發鈷資源。西方公司卻如同吸血鬼,只知道滿足自己的慾望,絲毫不會考慮合理開發,也不會付出過多開採成本。”

“我們從早到晚在礦坑中工作,不用電動工具,不戴口罩和手套,也沒有其他任何保護,為的就是能夠從採礦場提供的微薄工資中獲得生活費。”礦工利納·穆查說,目前剛果(金)約有10萬名礦工手工開採鈷礦石,被稱為“人體挖掘機”。

礦工們知道工作是危險的,岩石粉塵會引起塵肺病等呼吸問題,採礦廢物汙染河流和飲用水,甚至影響後代健康。礦坑坍塌造成的死亡和傷害更是司空見慣,而且只有群體性傷亡事故才會被外界所知。

可是,冒著這樣的危險,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勞累一天,礦工僅能得到兩三美元報酬。“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中,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會是盡頭。”剛剛成立的剛果(金)礦工工會主席帕披·贊加嘆息,“我們在用血淚為某些人換取財富,但當災難來臨時,沒有人關心我們。”2017年兩名礦工在礦坑坍塌事故中受傷,但礦主不聞不問,贊加不得不和工友們湊了幾百美元為他們治療。

剛果(金)官員對發生在鈷礦的 悲劇心知肚明,但為了避免惹惱來自西方富國的老闆而三緘其口,就連接受採訪時都形同做賊——趁人不備鑽進記者準備的小巴車,關門閉窗,擔心被人看到。“(西方公司)對鈷礦石的渴望,如同當年對鑽石的追逐。”這名要求匿名的官員稱,“對他們來說,挖出礦石才是最重要的。礦工受傷生病?他們才不在乎!”

眾多“禿鷲”來分食

“儘管來自剛果(金)的鈷礦石中包含礦工的血淚,但某些人採取了‘選擇性失明’的態度。”《華盛頓郵報》稱,“為了滿足客戶對鈷的需求,包括嘉能可在內的多家大型企業正在加大對剛果(金)鈷礦的開採力度,比如美國TFM礦業、澳大利亞安維爾礦業、比利時森林集團等。他們就像一群在空中逡巡的禿鷲,維護著自己的勢力範圍,尋找著下一處可供吞食的利益。”

資料顯示,總部位於瑞士的嘉能可在鈷市場有較大話語權,控制著全球近30%鈷原料,2018年鈷產量預計達3.9萬噸。而全球鈷年產量預計為11萬噸,嘉能可一家佔據全球產量的35%左右。鈷價每上升1美元,嘉能可就能獲利5500萬美元。分析稱,未來嘉能可是否願意增產,將成為決定鈷供給的重要因素。為確保供應鏈不會因缺鈷而斷裂,歐美多家信息產業大鱷在2017年9月就被曝出尋求與嘉能可達成5年甚至更長的合約。

“嘉能可顯然已成為行業巨頭,隱隱有操控全球鈷市場的可能,這是美國不能容忍的。”美國“石油價格”網站稱,特朗普總統一直重視智能手機和5G發展,認為該領域具有改變現有遊戲規則的技術潛力,或許可以影響世界格局,作為該領域的關鍵材料,鈷資源的控制權必須掌握在美國手裡。同時鈷是極其重要的軍用戰略物資,特朗普再三強調強化美國軍事力量,鈷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些原因也許能解釋為什麼白宮最近頻頻對嘉能可出手”。

2016年,一名與嘉能可有關聯的俄羅斯富商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指控挪用商業資金,涉嫌非法資助嘉能可在剛果(金)的子公司開發新鈷礦。2017年,特朗普政府對一名以色列億萬富翁實施經濟制裁,後者與嘉能可旗下最大鈷礦、位於剛果(金)的加丹加礦業關係匪淺。與此同時,剛果(金)一家國有礦企將嘉能可告上法庭,指控嘉能可抽走當地合資公司資金。據稱這一糾紛有美國背景,意在迫使嘉能可出售在剛果(金)的銅礦和鈷礦。

掩耳盜鈴“洗白朮”

不少西方組織和慈善機構也對剛果(金)鈷礦石開採提出批評,美國“電子工業公民聯合會”(蘋果公司是其成員之一)早在2010年就提出應對剛果(金)惡性鈷開採問題做出懲罰,美國勞工部隨即將剛果(金)列入觀察名單,“血鈷”名聲於是在西方廣泛傳播。

為避免與“血鈷”有染,西方各大公司甚至想出“洗白”招數,即不再直接從非洲購買鈷原料,轉而以“使用者”身份從第三方購買成品電池。亞馬遜公司只承認“與(電池)供應商聯繫密切”,但從不正面回應是否使用非洲“血鈷”的問題。跨國汽車製造商寶馬公司雖然承認自己購買的電池使用來自剛果(金)的鈷原料,卻聲稱“這與我們無關”,“我們購買和使用的只是三星SDI公司生產的成品電池”。美國一家電動汽車公司則乾脆表示,“我們使用的電池由韓國公司生產,其中並不包含產自剛果(金)的所謂‘血鈷’”,卻並未說明如何得出這一結論。

調查表明,儘管西方公司紛紛撇清與非洲“血鈷”的關係,事實上卻沒有真的一刀兩斷。蘋果公司高級主管保拉·拜爾斯透露,該公司使用的電池產品中20%鈷原料仍來自非洲。對此他的解釋是,“我們要整頓鈷供應鏈,但也不能傷及剛果(金)礦工的利益”。

總部設在倫敦的鈷交易公司“達頓商品”分析師蓋·達爾比對上述公司的說法用一個詞評價——虛偽。“幾乎所有與電子相關的西方公司在鈷問題上表現得都很虛偽,他們前腳批評完‘血鈷’問題,後腳就晃晃頭把它丟到腦後,繼續使用來自非洲的鈷產品。”

剛果(金)科盧韋齊市最高行政長官穆耶表示,剛果(金)的自然資源不是不可以開發,但不能掠奪式開發。“剛果(金)不是乞討者,我們出售礦石資源是為了讓國家更繁榮,讓人民生活更富裕。但問題是,某些大公司不願意為這些資源付出相應的代價。他們的貪婪和無度,讓我們至今仍無法擺脫貧困。”

新民晚報記者 吳健 特約撰稿人 辛星

相關鏈接:

現代便利生活鈷是核心材料

英國《太陽報》曾做過一個街頭調查,詢問路人知不知道鈷。眾人皆茫然,有人甚至以為鈷是眼鏡蛇的一個新品種(“鈷”和“眼鏡蛇”兩個英語單詞相近),令調查人員啼笑皆非,不得不耐心科普。實際上,鈷是現代便利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各種便攜式移動終端(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子書……)都離不開它的支持,因為這些移動終端使用的電池中的主要成分就是鈷。

《華盛頓郵報》指出,與常規鉛酸電池相比,以鈷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鋰電池具有體積小、汙染低、能量蘊含量高等優點,是所有現代移動設備的理想“伴侶”。如果沒有鈷-鋰電池,手機還將是剛問世時的“大塊頭”,筆記本電腦不可能離開辦公桌,電動汽車更是想都不能想,“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生活中使用的便利產品,從移動設備到無人駕駛汽車,都是建立在鈷-鋰電池基礎上的”。可以說,鈷已發展為現代便利生活的“核心材料”。

需求量大增鈷礦石漲價

據知名研究機構英國“基準礦業情報”提供的數據,過去5年全球僅電池行業對鈷的需求量就增長了3倍,預計到2020年將翻番。隨之而來的是鈷礦石價格持續上漲,2017年每噸鈷礦石價格從2萬美元上浮到2.6萬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更是創下近10年以來新高。“基準礦業情報”研究報告認為,促成近期鈷礦石價格上揚的主要因素是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

“各主要汽車製造商都在爭相將自己的電池驅動汽車推向市場,電池成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報告指出,“在美國內華達,特斯拉投資50億美元建立電池製造工廠;戴姆勒準備在德國建立第二座電池廠;LG化學已在荷蘭建廠,為通用動力公司製造電池。與智能手機電池中僅含10克精煉鈷相比,汽車用電池的鈷含量更高,每塊電池至少會使用1.5萬克,鈷的需求量因此大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