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臥波通兩岸 天塹通途鑄輝煌

從高亢渾厚的峽江號子,到千帆競渡的商貿往來,從舉世矚目的雄偉大壩,到長虹飛躍的跨江大橋,千百年來,宜昌不斷譜寫著征服長江的壯闊史詩。

長虹臥波通兩岸 天塹通途鑄輝煌

一條江,一座城,流淌歷史滄桑,演繹萬千風華。長江不止是宜昌橫向拓展的軸線,更是宜昌縱向佈局的座標。隨著宜昌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快速演進,跨江發展,成為了時代的必然選擇。

長虹臥波通兩岸 天塹通途鑄輝煌

因江而興,跨江而盛。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眾多長江沿線城市,無不在跨江發展中贏得二次騰飛的機遇,作為省域副中心、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宜昌,因為一座座突破長江天險禁錮的跨江橋樑,高標準制定的“一江兩岸、南北並舉”城市戰略,在大江兩岸的廣袤土地上生根、成長。

宜昌有著“橋樑博物館”的美譽,浩瀚的江面上,氣勢恢宏、巧奪天工的一座座跨江大橋,見證著宜昌人披荊斬棘、奮鬥不息的信念。

細讀宜昌的“橋史”,也就是讀一部宜昌的發展史,橋樑已經和這座城市的發展血脈相連。在飛架南北的跨江大橋連通下,宜昌徹底打開了城市發展的空間,江北江南同頻共振的全新格局雛形初顯,彰顯出宜昌“在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的首站擔當。

長虹臥波通兩岸,一個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的宜昌正闊步走來……

橋樑,城市實力的佐證

輪渡,是很多宜昌人曾經的日常生活。江邊破舊的碼頭上,躉船與岸邊之間,豎著一道柵欄門,上面寫著“輪渡”二字,在習習江風中輪船搭載著乘客駛向對岸,而後,又從對岸滿載著乘客返回,迎來送往間,時光悄然流逝……

這條有著多年曆史的航線,隨著長江大橋的不斷湧現,漸漸消失在宜昌人的記憶裡。從槳聲燈影到長虹臥波,宜昌人的跨江夢想從未停息——

1971年9月,枝城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成為繼武漢、南京之後,長江上架起的第三座公鐵兩用橋,也是長江上的第四座橋樑。作為宜昌橋群裡的“老大哥”,枝城長江大橋連通焦柳鐵路,至今仍是宜昌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大橋的建成通車,直接帶動了枝城港的興起和宜都市的興旺。

1996年8月,素有“神州第一跨”美譽的西陵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作為長江上第一座懸索橋,建成時其跨度在同類型橋樑中居國內第一、世界第七,大橋是三峽工程建設兩岸交通的主要通道,為圓“世紀夢想”立下汗馬功勞。

2001年9月,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作為第一座完全由中國自己設計、施工、監理的特大跨徑懸索橋,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是國家公路網主骨架滬渝高速主幹線在湖北境內跨越長江的一座特大橋,也是宜昌主城區跨越長江的重要通道,正式開啟了主城區南北兩岸區域融合的步伐。

2001年12月,夷陵長江大橋作為長江上唯一一座三塔倒Y型單索麵混凝土加勁梁斜拉橋,再度征服天塹,在同類橋樑中其跨度成為世界之最。夷陵長江大橋北起宜昌市體育場路,沿勝利三路向南依次跨鴉宜鐵路、東山大道、夷陵大道、沿江大道,越長江後經點軍區五龍村與江南大道互通立交相銜接,有力激活江南江北跨江發展潛能。

2007年12月,宜萬鐵路宜昌長江大橋順利合龍,作為目前世界同類型鐵路橋樑中跨度最大的橋樑,宜萬鐵路宜昌長江大橋的建成,加速了以宜昌為中心,以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為主體的立體交叉運輸體系形成,對促進大西北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6年7月,至喜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座繼鸚鵡洲長江大橋之後世界上第二座鋼板結合梁懸索橋,採用一跨過江方案,既不影響中華鱘洄游,也保證了長江航道的不阻航、不斷航。

2016年11月,伍家崗長江大橋正式開工,它的建成將使宜昌“內中外”快速路環網體系完整閉合,城市組團間交通連接更加快捷……

城市龍骨,長虹飛躍,天塹通途。一條條垂江延伸的大動脈,為宜昌城市發展、城市功能空間的擴散和兩岸經濟蓬勃興起注入了無限動能和推力。

橋樑,改變城市的格局

盛夏之晨,江風輕拂,陽光灑在江面泛起粼粼波光。宜昌城區第一座主跨度千米級的大橋——伍家崗長江大橋建設正酣,大橋北岸主塔承臺早已澆築完工,155米的主塔正如雨後春筍般節節攀升,一橋飛架南北的美景正在日趨成型。

“綠色發展”的城市理念,讓伍家崗長江大橋不僅是城市的交通通道,更是一條生態廊道。大橋所在的區域為長江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緩衝區,也是江豚、胭脂魚活動密集區,橋樑設計採用主跨1160米懸索橋一跨過江方案,不在水中建設橋墩,既保證了中華鱘等珍稀魚類洄游不受影響,又確保了長江航道的不斷航。

長江大橋之於城市,不止在於大江南北路網的暢通,更重要的是促成城市格局的裂變。夷陵長江大橋、至喜長江大橋的通車運營,城市核心區“南北閉環”形成。然而城市骨架快速拓展的宜昌,僅中心城區的兩座跨江通道遠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根據《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以及《宜昌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的要求,宜昌適時啟動了“一江兩岸、南北並舉”的“鑰匙構築”工作,隨後伍家崗長江大橋的靚麗身姿開始呈現……

作為宜昌江南江北交通大循環的“點睛之作”,伍家崗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後,將實現城區中環閉環,內中外三環真正形成高效循環,有機串聯艾家與花溪路區域,並實現西陵、伍家崗、點軍、猇亭等區域組團的全方位聯動,真正實現江南江北的“同頻”發展,有力推進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建設,“大橋經濟”帶來的區域發展效應已然可期……

在宜昌“雙核驅動、多點支撐、協同發展”戰略中,隨著“濱江公園向東延伸至猇亭古戰場,以推進全域旅遊促進業態轉變”這一“破題”路徑的實施和發展的新方向的指明,可以想象,未來的宜昌,蓬勃發展的東站商圈、風景優美的宜古路、高新產業繁榮的猇亭,將在伍家崗長江大橋和濱江線延伸段等聯通下,徹底投身到宜昌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的主舞臺上,成為宜昌城市佈局中新的重點發展帶和價值窪地。

橋頭堡,城市未來的方向

宜古路沿線,正在向著城市生態景觀大道蝶變,變化很大程度來源於由伍家崗長江大橋的建設。而這座連接兩岸的跨江大橋帶來的,不止是宜古路的生態蝶變,或許更是便捷的交通誕生和橋頭堡經濟的逐漸開啟。

一座大橋撬動一個經濟圈,這樣的例子,水系沿線城市比比皆是:從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的杭州灣新區、港珠澳大橋橋頭的橫琴新區,到武漢長江大橋下的司門口商圈、武漢長江二橋橋頭的永清商圈和徐東商圈、鸚鵡洲長江大橋橋頭的鐘家村商圈……每一座大橋的通車運營,都將造就一座城市、一個區域的經濟騰飛。

對於宜昌而言,橋頭堡經濟非陌生概念。夷陵長江大橋的通車,不僅使得江北的體育場路、港窯路區域日趨繁榮,江南五龍片區更是從由農村變都市,吸引了宜昌市中心醫院江南院區、磨基山森林公園、卷橋河溼地公園等大量公建配套和高新企業的進駐,打造出一座現代化的生態宜居之城。

至喜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對於城市格局的變化同樣明顯,江北的華祥商圈、北苑橋片區等西陵二路沿線區域價值驟增,名盤如雨後春筍般開建,同時點軍奧體經濟圈加速崛起,橋頭區域雲集了市一中新校區、市委黨校、老年大學、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眾多名校資源,以及鱗次櫛比的高層住宅,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熱點高地。

伍家崗長江大橋建設,同樣標誌著新的橋頭堡經濟圈來臨,長期以來,相對於主城區夷陵廣場商圈、萬達商圈、五一廣場商圈的迅猛發展,城市東部新興區域的整體發展略遜一籌,隨著伍家崗長江大橋的建設和“重大項目+片區開發”模式的落地,大橋建成的同時附近片區開發將同時見成效,屆時,江南江北的產品和要素流通成本將大為降低,區域一體化發展步伐將全面加速,地處橋頭堡江北的宜古路片區和江南艾家片區,將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橋樑的城市地位,決定著橋頭堡的經濟動能,與主城區其他跨江大橋相比,伍家崗長江大橋承擔著宜昌城區交通內、中、外三環真正閉環成形的重任,大橋通車後將推動實現市域內交通以及與相關城市群之間的互聯互通,全盤托起宜昌的區域中心格局,“大橋經濟”也將成為助推宜昌發展的重要元素。

按照宜昌“雙核驅動、多點支撐、協同發展”戰略,伍家崗長江大橋橋頭區域地處各大重點產業板塊接合部,“橋頭堡”的天然地利,將有效帶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裡快速集聚,從而推動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和優化,推動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充分釋放,大橋兩岸的區域價值將迎來一波重估過程,價值窪地和“遍地生金”之勢即將生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