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通州最新規劃引得33個國家和地區關注,58家機構參觀

中國僑網7月18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道, 7月17日,來自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的58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來到通州參觀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館

據介紹,北京通州,百里長安街東端,京杭大運河北首,2200多年來,日夜奔騰的大運河水,養育了勤勞、勇敢、善良的運河兒女,使通州積澱盛譽。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通州肩負起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戰略使命。

震撼!通州最新规划引得33个国家和地区关注,58家机构参观

海外華媒代表參觀城市規劃沙盤。(圖片來源:《歐洲時報》記者孔帆 攝)

“一枝塔影認通州”,在大運河流波盪漾之中,水之韻、塔之影、帆之風,見證著通州深厚而獨特的水鄉文化積澱。傳承著興文重教的風尚,興辦過通惠書院、楊行中書院、聞道書院、雙鶴書院、潞河書院五大書院。在詩書化人中,孕育了人文薈萃的沃土。這裡名家眾多,人才輩出,先賢名宦,薪火相傳。這裡運河文化源遠流長,文遺景觀遍佈各處。

作為久負盛譽的水陸都會和盛極一時的皇家碼頭,在元、明、清時期,是四方貢獻、帝王南巡、漕運物資水路必經之地。文獻記載,來自朝鮮、琉球、安南、日本等國進京朝貢的使臣,稱通州“物貨之盛,人物之繁,與皇城幾為相等”。都察院、戶部、禮部、工部均曾在此設立分司,兵部駐紮重兵,為拱衛京城之“左輔雄藩”,素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美譽。

縱觀古今,通州之於北京的獨特政治地位和悠久文脈,奠定了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深厚基礎。

滿懷激情 以“工匠”精神打造城市典範

北京三面環山,東部一馬平川,大運河如一條巨龍橫貫在通州的大地上,晝夜奔流,挽起河北、天津,使通州成為京東門戶。

面對歷史機遇,通州凝心聚力,對標“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12個國際設計團隊,17個專項規劃,15項專題研究,精工細作,貫徹中央的各項要求,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

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人大附中等名校相繼入駐,一批三甲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落戶通州,惠及本地的同時也分解中心城區功能壓力。行政辦公、文化旅遊、商務服務三大功能定位,重點功能區建設居民熱情支持,100%簽約搬遷,各項建設高效推進。從廣大市民需要出發,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區,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的幸福感。

震撼!通州最新规划引得33个国家和地区关注,58家机构参观

海外華媒代表在規劃館外合影。(衛宏 攝)

千年之城 一個人們嚮往的地方

通州,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突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沒有城市病的和諧之城;建設人們嚮往的運河文化之城。

深入提取大運河文化基因,再現古城歷史遺蹟,充分彰顯中華元素,延續千年城市文脈,讓古老運河文化擁有新的生命。將中國傳統經典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築完美結合,傳承歷史文脈,建設北京新的大運河文化地標,打造富有時代活力的大運河文化精品力作。

依託古老的大運河水系,構建一個水城共融的有機生命體,建設更能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的海綿城市。集成世界先進技術,構建起千年城市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極大提升城市承載力和發展韌性。

讓森林融入城市,七級綠化系統,形成網絡體系,依託綠廊和水廊構建的城市風廊系統,人與自然得以和諧相處,營造國際一流的大運河生態宜居城市。

構建全綠慢行系統,建設出行方便,步行友好的城市,均衡佈置多級公共服務體系,圍繞社區中心形成15分鐘步行生活圈,滿足市民工作、居住、休閒、交通、教育、醫療等全方位需求,共同建設大運河畔職住平衡、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在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改革之路上,通州將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樞紐,凝聚古今智慧、發揚工匠精神,精心推進,努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通州新篇章。

“無論是設立雄安新區,還是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最終的目的,都是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目前全球已有六大世界級城市群,我們要建第七個。”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這樣說。

歡迎轉發朋友圈!

想了解更多通州以及環京、北三縣最新消息、投資置業,微信搜:通州國(微信IDtongzhougu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