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金立總裁:劉立榮的創業史 看看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走进金立总裁:刘立荣的创业史 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金立手機當時家喻戶曉,但去年就在大家的唏噓聲中不幸翻了船。那他背後的老總是誰?他又有什麼樣的傳奇史?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創業故事!

2013年7月,一篇刊登在《職場》雜誌的雞湯文開始在網上流行起來。這篇文章名字叫做《他怎麼就身價15億》。故事的主角有兩個:金立董事長劉立榮和他的大學同窗李盛。

文章歷數了劉立榮和李盛的成長軌跡,著重描繪了“細心”這一品質在劉立榮各種抉擇路口起到的關鍵作用,與之對比的是李盛的“粗心”。

比如:兩人當年在共同面試小霸王電子智能科技公司的時候,因為簡歷不慎被水打溼時,“李盛把簡歷和其他一些東西放進了包裡,就連連催劉立榮快走。可劉立榮卻將簡歷夾進一本書裡,又認真地壓平整,才雙手將書捧在胸前出門。”

後來的結果是“李盛的簡歷不僅有一片水漬,且放在包裡一揉,加上鑰匙的劃痕,已經不成樣子了。”小霸王公司只願意給“細心”的劉立榮得面試的機會,後來靠著劉立榮的求情,兩人才一起進入了小霸王。

95年6月底,技術主管讓兩人各自設計一套程序。“李盛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一個晚上就完成了。”而“兩天一夜沒睡覺的劉立榮又將程序檢查了好幾遍,即便覺得沒有瑕疵了,他還是將圖重新謄寫了一遍,直到自己滿意才罷休。”

類似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最後兩人的結果對比也很明顯,劉立榮由於“細心”平步青雲,成為了身價15億的老總,李盛由於“粗心”而在工作上頻頻失誤,多年後依舊只是一個月薪5000元的技術員。

但凡看過這篇文章的人,無不為劉立榮的細心所折服。

但喝雞湯需謹慎,如果把劉立榮扶搖直上的原因簡單歸結為“細心”,就真是對波瀾壯闊的歷史浪潮的蔑視,也根本無法解釋為什麼這樣一個完美的榜樣會爆出“賭博輸了十幾億”,導致一個龐大悠久的手機帝國資金鍊斷裂,走向萬劫不復。

甚至,身價15億的劉立榮和月薪5000元的李盛到底哪個是更好的結局。今天來看,依舊值得探討。

01[!--empirenews.page--]

劉立榮的職業生涯太順了。

1994年,22歲的劉立榮從中南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天津市有色金屬研究所。這在當時算是個體質內鐵飯碗,一個月500元的工資羨煞旁人。但是那註定是個讓有激情的人不能安分的年代。

劉立榮只幹了一年就瞞著父母跑到了去了廣東闖蕩。後來他回憶說:之所以走的那麼決然,是因為聽同事說,當時新上任的50多歲的所長,是歷任所長中最年輕的一個。當時劉立榮想的是:幹得再好竟然也就50歲當個所長,他不甘心。

由於學歷不錯,劉立榮很快獲得了當時世界做拉鍊最大的一家日本公司YKK的一個基層管理幹部職位,3000元的月薪,是研究所的六倍。

但是當時日資企業非常迂腐,公司內部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公司高層只能是日本人,中層則全是香港人,大陸人最多隻能做基層管理者。劉立榮這次待了半年就離開了,他的下一站,是中國電子科技的傳奇企業:小霸王。

當時,小霸王崛起的最大功臣段永平剛剛出走。

那又是一段更為傳奇的故事,段永平利用90年代中國大陸求而不得電腦熱,研發出“學習機”。僅僅增加一個計算機鍵盤和一個電腦學習卡,把這些東西和原來的小霸王遊戲機連接起來,通過電視機做顯示屏,就組成了一套電腦學習系統,一臺學習機只賣二三百元。

走进金立总裁:刘立荣的创业史 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個時候,成龍大哥在央視每天洗腦的“同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小霸王”的廣告,讓小霸王無人不知。但是隨著小霸王的迅速壯大,小霸王與其上屬怡華集團的關係開始微妙起來,怡華經常將小霸王的盈利抽走,另作它用,“鞭打快牛”使小霸王的發展後勁不足。

處處受掣的段永平極力爭取小霸王的股份制改革,但是卻被怡華一拖再拖。於是在中山小霸王電子工業公司如日中天之際,最大功臣、領導者、總經理段永平突然提出辭職,掛印封金而去。

在段永平宣佈消息的會議上,許多人懵了,他們把目光投向段永平,甚至有人抽泣起來。在後來段永平的歡送酒會上,場面一度十分悲壯,許多人一邊喝酒一邊哭,段永平醉得不省人事。沒有與之奮鬥過的人,根本無法明白當初把一個年虧損200萬的小廠子,做到年產10億的行業龍頭,他們的艱辛、驕傲。

船長不在船上了,水手們不知道船會開到哪裡去,自然會要求下船。

段永平離開後小霸王開始了人事地震,幾百人相繼離職,中層幾乎被抽空。原小霸王的總經理助理、外銷部長、內銷部長、工程部長、計調部長、生產部長、計財部長、後勤部長、供應部長……都在後來段永平創建的步步裡找到了相似的職位。[!--empirenews.page--]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立榮和同窗李盛在小霸王的人事真空期進入,成為了一名技術員。

無從查證到底“細心”在劉立榮的職業生涯中到底起到多大作用,但是僅僅半年的時間,劉立榮的確因為被接手段永平總經理職位的楊明貴賞識,從一個技術員躍升到了生產管理部長。

小霸王的弊病,並沒有因為段永平的出走而消減,反而更加危急。彼時學習機、復讀機市場每況愈下,而以愛多、步步高為代表的影碟機行業,卻風生水起。

小霸王產權改革依舊止步不前,1997年,楊明貴也開始出走,並且帶走了自己中意的愛萬平、劉立榮,創立了金正公司。

當時,劉立榮以不到25歲的年齡就成為了金正集團常務副總裁。

影碟機市場金正雖然是後來者,但憑藉強大的廣告攻勢和過硬的質量,很快就在市場上躋身一線。“真金不拍火煉——金正VCD”、“蘋果熟了——金正DVD”的廣告語響徹大街小巷。

走进金立总裁:刘立荣的创业史 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02

金正紅火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進入新世紀,金正想快速進入資本市場,但經過一系列資本運作的過程中,公司卻先因零部件商葉小凡走私案而受到牽連。

警方在抓獲了出逃多年的葉小凡後,傳訊了金正高管楊明貴和劉立榮等人,後來改為監視居住。反覆審查半年後,劉立榮擺脫了走私干係,重獲自由。而楊明貴則移民了加拿大,萬平鋃鐺入獄。

出走的劉立榮創立一家手機公司,起名叫“金立”,寓意是從金正出來的劉立榮,開始了自立生涯。

這年劉立榮剛剛30歲。以前是活在別人的背後,但現在是他佔據舞臺中央開始表演的時候了。

職業生涯初期劉立榮所經歷的,所感悟的,所積累的職業經驗,一度幫助他站在了人生的頂點,但是很難說金立今天的破滅,不是因為劉立榮一直遵從這些他所信奉的顛撲不破的認知。

有人問劉立榮,10年來金立有什麼核心是別人三五年內很難學到的?[!--empirenews.page--]

他思考了下,回答是“代理體系的積累”。

的確,“代理體系”一直是金立從2002年創立以來,最為強大的競爭壁壘。當年劉立榮出走金正,本來並無意進入手機領域,但是當時共事的多個下游渠道商,都勸劉立榮做手機。後來劉立榮在回憶自己做手機的初衷時,必說自己是被動的選擇,是被“老大哥們”鼓動下,不得不進入。

總之劉立榮不僅維持了金正時代的代理商使之過渡到金立,甚至從金立自己培養的人挑出去搭班子,建渠道。而兩類代理商都是獨立公司,但都是金立的股東。

代理商們對劉立榮的評價頗高:“有方向感、格局觀,正直,善良,有英雄情結”。

因此金立在早期靠著穩固的代理商體系和超長待機王的實用概念,平穩而快速的發展起來。2003年,金立的銷售額達到8億元,2004年翻了一番。

金立的最輝煌時期出現在功能機的衰退期。從2006年到2009年,金立靠著早年與代銷商結盟的深厚關係,拿到了線下市場的第一。

但好不容易成為老大的金立,卻迎來了功能機向智能手機的大潮的演進。這時金立顛撲不破的代理商體系,顯然開始不適用。

小米靠線上和性價比、華為靠技術、OV靠強大的廣告和瘋狂的線下店。

在智能時代轉型稍顯遲鈍的金立,一開始已經落後了。即便經銷商們依舊願意跟金立合作,但是智能機時代,眼花繚亂的商業模式,讓老派的金立開始越來越跟不上。線上的衝擊讓經銷商們自身難保,和金立成了難兄難弟。

03

南朝《述異記》有一段話:“晉樵夫王質入石室山,觀二童子下棋,不覺斧柯爛矣。質歸故里,已及百歲,無復當時之人”。

世間千迴百轉,竟不如一局棋的時間長,圍棋自古表述著大智慧。但沉浸其中的善弈者有時是一種極致思考,有時卻可能是不顧世事時宜變遷的遲緩。

劉立榮是商界公認的圍棋第一高手,他在圍棋上的紙面實力是“業餘六段”,這是業餘選手中的最高段位,但跟劉立榮下過棋的人都知道,他的實力不僅止於此。劉立榮曾在採訪時說:“跟職業選手對弈,讓三子我從沒輸過,讓兩子我們互有勝負。”[!--empirenews.page--]

金立連續十幾年贊助了中國圍棋甲級聯賽,直到今年陷入困境後,贊助商由金立變成了華為。

但做生意不全等同於下棋。爛柯百年,忘卻俗世,是對鑽研精神的褒獎,有時卻是商業上的大忌。相比於一子一棋的得失,能夠讀懂環境變遷的隱意,才能掌握大勢。

在金立的創辦初期,因為有了小霸王集體產權的陰影,所以金立一開始就是員工持股制。

因為金正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才最終被牽連至走私案中,所以金立一開始就成立了研究院。

在總結諾基亞、波導、夏新的失敗時,劉立榮依舊不認為是外部因素所致,而覺得任何企業的成功和失敗都應歸結於內在的因素。而後驕傲地說,在他們最沒落的時候,反而是金立增長最快速的時候。

下棋的人,都認為棋盤上縱橫十九路,廣闊天地,玄妙精深。但是一個阿爾法狗,擊碎了所有善弈者的信仰,就能夠說明棋盤之上的狹窄。

老派的金立最終走向了絕境,即便在劉立榮來看,金立內在構造上,幾乎沒有什麼毛病,但危機還是從內由外爆發,且一發不可收拾。

這局棋是劉立榮輸了。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科技類的新聞資訊各類智能電器、手機測評信息點擊進入www.huahuo.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