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如何與衆不同看世界?

達芬奇:如何與眾不同看世界?

前言:藍狐筆記之前一直在講區塊鏈,今天換個話題,來說說理解世界的方法,這對於我們理解區塊鏈和做投資同樣有幫助。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他是如何看世界的?為什麼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卻將其遺棄呢?本文作者是Zat Rana,來自於Medium.com,由藍狐筆記社群郭知行翻譯。

在2017年末,達芬奇的畫作之一《救世主》以45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

對於一個15世紀的非婚生孩子,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多數人並不認為這是達芬奇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當我們說到“文藝復興”一詞時,所有人都會想到達芬奇。他不僅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作品橫跨建築、音樂、解剖學、幾何學等各個領域,他為這些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如果你想簡單地概況達芬奇這個近乎神話人物,那麼除了“天才”二字,你很難得出任何其他結論。簡單而直接。這個結論確實是正確的。他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天才。然而,這份天生是否是他與生俱來的,卻是眾說紛紜。

時隔500多年,的確很難對達芬奇的人生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根據Walter Isaacson在其作品《達芬奇》中的結論,他的天賦更多的是來自經驗而並非好運。

從達芬奇很小的時候起,他便通過練習來學習各種技能,很明顯,學習背後的驅動力是他無盡的好奇心。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這份難能可貴的好奇心。

他思考、提問、學習,他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日復一日地做著非常平凡的事情。雖然我們無法複製他的作品,但可以學習他的方法,比如尋找在自己的生活中培養類似的好奇心的方法。

不帶預判地觀察

當我們透過歷史去研究許多偉大的發明家、建造者和創造者的生活時,有一條共同主線出現的頻率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

雖然並非總是如此,但很明顯,人類文明中的重大貢獻,常發生在科學與藝術的交叉領域。

人類的創造力和發明常常是不同領域、觀點甚至是不同的人的作品相互融合的產物。很顯然,達芬奇也深諳跨界之道。但達芬奇從不認為需要人為地設定界限,在他的觀察之下,各個領域之間並無明顯區別。

他只是簡單地觀察、留意和理解萬事萬物。正如他所認為的那樣,並不是說他下意識地去學習科學,或者藝術。對他來說,科學和藝術是同一件事。它們一起跳舞,彼此不可區分,少了任何一方,都會影響達芬奇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時至今日,儘管我們越來越多地談論跨學科學習、思考的好處,但我們仍然製造著各學科間的堅定界限,思維被界限所束縛,彷彿這些界限天生存在一樣。

事實是,除了我們用來理解世界不同方面的語言標籤之外,沒有科學或藝術這樣的東西。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從不按學科劃分。當然,命名、標記和製造界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但同時,這種思維方式也限制了我們的好奇心和觀察世界的格局。

如果你想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那麼你就必須不帶偏見地去觀察它。

質疑一切習以為常的事

達芬奇著名的筆記本總共有7200頁。據估計,這一數字只是真實筆記本的四分之一而已。即便如此,它們依舊顯示了達芬奇難以置信的洞察力。

筆記中記錄了達芬奇在佛羅倫薩和米蘭的經歷,字裡行間顯示出達芬奇的懷疑和焦慮,也記錄著他與朋友、合夥人的關係。

然而,到目前為止,最引人注目的是達芬奇在筆記中提出的問題。不僅僅有關於重要事情的問題,還有各種看似小而不重要的問題。他對任何事情都很著迷。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在鄉間漫步,尋找我不理解的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山頂會出現貝殼、海珊瑚和海草的印記。為什麼雷聲持續的時間比引起它的時間長,為什麼在閃電的創造過程中,我們可以立刻看見閃電,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聽到雷聲。為什麼石頭掉入水中能引起一道道漣漪,為什麼鳥能在空中飛翔?這些問題和各種奇怪的現象貫穿我的一生。“

雖然我們都清楚提問的重要性,但對許多人來說,其中的一些問題可能看起來很無趣,因為與他們的生活無關。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那些無趣甚至是顯而易見的東西是因為我們僅僅停留於其表面。當我們深入探索時,可能會找到一個未被發現的寶藏。只停留在表面上很難發現有趣的東西,通常,我們必須通過深入挖掘來讓它們變得有趣。

筆記中記錄的這些問題多數並沒有為達芬奇的藝術作品增添任何東西,但它們增加了他對世界的理解。而這些豐富的理解也為他繪製山谷、河流、風景和山脈、人體和蒙娜麗莎的微笑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而為人,整個世界都值得你去好奇,你的任務便是去尋找它們。

在不斷試驗中精進

完美主義的詛咒並不罕見。它會讓人產生恐懼和懷疑,在某種程度上,它會折磨任何做決定的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商人。完美主義最明顯的缺點是它阻礙生產和創造。它使人們陷入癱瘓,永遠無法完成推動世界前進的作品。

考慮到達芬奇畫作的質量,他也很矛盾,因為他只想創造最好的作品。事實上,他所做的絕大多數工作都是未完成的,而他所完成的工作多數也耗時數年甚至幾十年。

然而,對於達芬奇來說,完美主義並沒有限制他的創造,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不僅僅創造著最好的作品,也從來沒有想過停止創新。他所創造的總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工作,因為他知道他一直要學習新技術。

舉個例子,《蒙娜麗莎的微笑》耗時10到14年完成。但即使在作品創作結束的時候,達芬奇也仍認為它並沒有真正完成這幅畫。

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時常需要做一些調整,並採用新的方法。在討論這幅畫的可能日期時,一些學者從繪畫使用的風格推測,部分內容應該是達芬奇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完成。由此可見,達芬奇直到生命的終結時,也一直在完善他的技術。

在這裡我想指出的是,在創造之初你的思路不應該讓“最終作品”束縛。在創作過程中,作品是可以被不斷改進的。現實不是一成不變的,你的決策和作品也一樣。它們可以而且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被改進,並且你在試驗中不斷精進,確保明天的你變得更好。

結語:你要知道的事

把好奇心和天才混為一談似乎是不負責任的,但當你把好奇心當作標尺來衡量你與周圍環境的聯繫時,離天才也不那麼遠了。

達芬奇用其獨特的視角看待世界,他這麼做是因為他在與世界進行互動。他選擇始終保持清醒和理性。現實就像一面鏡子,世界也會按你與它互動的方式展示在你面前。好奇心是一種微妙但有力的武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好奇心來塑造世界。

好奇心不是任何一種聰明才智的保證。但沒有它,世界上就沒有天才。

風險警示:藍狐所有文章都不構成投資推薦,投資有風險,建議對項目進行深入考察,慎重做好自己的投資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