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300多億新三板盤後協議交易額,最大的賣方是機構!

盤後協議轉讓運行至今,已有半年之久。作為的“大宗交易”通道,盤後協議轉讓的成交額佔到新三板市場總交易的7成,併成為新三板盤中流動性不足的有效補充。

但受二級市場持續下行影響,以機構為主的賣方陣營成為活躍新三板交易的最大主力軍。有業內人士表示,盤後協議轉讓成為彌補新三板盤中交易活躍度的重要手段,而構成二級市場主體的盤中交易的活躍性仍待提高。

盤後協議轉讓佔新三板市場近七成交易量

1月15日,備受關注的新三板交易新規落地。其中,引入集合競價代替了原來盤中的協議轉讓,盤後則引入了帶有“大宗交易”性質的協議轉讓方式作為補充。

據犀牛之星數據研究中心統計,從1月15日至7月17日的122個交易日來看,新三板市場累計成交總量為116.73億股,成交總金額達476.13億元。其中盤後協議轉讓成交股數70.35億股,成交總金額為315.14億元。盤後協議轉讓的股票數量和成交額佔比分別達到60%和66%。

盤後協議轉讓實施以來的交易統計情況

可見,盤後協議轉讓成為彌補盤中交易活躍度的重要手段,支撐了近7成的交易量。

從盤後協議轉讓情況來看,截至7月17日,新三板盤後協議轉讓交易筆數共計10625筆,涉及2191家新三板公司。

其中,匯通銀行的交易頻次最高,61個交易日完成168筆協議轉讓。單筆交易金額最大的是友寶在線,2月6日,其以10.05元/股的價格完成協議轉讓2877.7萬股,總成交金額為3.02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交易的轉讓價較友寶在線當天8.88元的收盤價,溢價18%。而交易的接盤者則來自國家級產業基金——中金啟元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合夥)。

單筆成交額最小的交易產生於ST時空客,4月27日,以0.05元的價格完成10萬股協議轉讓,總成交額僅為5000元。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交易所一般都會設置盤後大宗交易機制,便於大股東以及機構投資者進行大宗股票交易轉讓。”付立春認為,相比過去的盤中轉讓方式,盤後協議轉讓的優勢明顯。首先,對二級市場股價不會產生影響;其次,解決了大宗股票轉讓的需求。

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也表示,“盤後協議轉讓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滿足交易雙方:一是對交易量的需求,下線十萬股或者100萬元金額,上限可以超過盤中100萬股的單筆極限,上不封頂;二是對價格的自由度,跌50%到漲100%,給了雙方談判的足夠空間;三是盤後協議轉讓就是協議轉讓,買賣雙方可以自由配對自由協商交易數量、價格和時間,所以產業基金或者其他大型機構更願意藉助盤後或者定增入駐目標公司。”

五成以上企業折價交易

根據交易新規,盤後協議轉讓與原協議轉讓方式下的互保成交方式相同,即成交價格應當不高於前收盤價的200%或當日已成交的最高價格中的較高者,且不低於前收盤價的50%或當日已成交的最低價格中的較低者。

在2191家產生盤後協議轉讓的新三板企業中,犀牛君以協議轉讓的成交均價為線,對比了企業截至7月17日的最新收盤價或最新增發價(今年以來有實施完成增發的)的折價率情況。

上述樣本中,有1128家企業發生大宗交易折價的現象,佔比超過5成。折價率在10%-30%區間的企業有463家,在40%-60%區間的有339家,折價率在70%以上的則有111家。

其中,宏泰種業的折價率最高,2月2日,以0.5元的價格完成49.6萬股協議轉讓,較公司14.5元的最新收盤價要折價逾九成。

有折價交易的,自然也有企業盤後協議價產生溢價的。犀牛君發現,有741家企業盤後協議轉讓均價高於前收盤價或最新增發價。溢價率在一倍以上的企業有114家,2倍以上的則有39家。

英飛網絡盤後協議轉讓產生的溢價率最高,為23倍。要知道,其盤後協議轉讓成交均價為28.5元,而前收盤價僅為1.18元,溢價率為23.15%。

除此之外,另有323家企業盤後協議價等同於其前收盤價。

對此,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表示,“盤後協議轉讓作為新三板的“大宗交易”通道,在價格上下限規定上是前一交易日收盤價的漲100%和跌50%,所以盤後協議價理論上可以高於、等於或低於前收盤價,但在實際中由於盤後協議至少十萬股或者100萬元成交,交易的大宗性和私下協商性,決定了其交易價格比盤中收盤價或定增價優惠折價的概率要遠高於溢價交易的概率,當然我們在實際交易中也會發現溢價交易,但佔比較少”。

機構是最大賣出方,總成交額超過11億

前文提到,盤後協議轉讓的推出,給予了產業基金和大型機構進入目標公司的便利性。但在交易需求的另一面,它們同時也是最大的退出方。

犀牛君發現,發生盤後協議轉讓交易的買方營業部共有2450家,成交數量為73.24億股,總成交金額為337億元,而有過盤後協議轉讓交易的賣方營業部則有2155家。

在買方主力中,位於瀋陽建設東路的銀河證券營業部,盤後協議交易金額最高,達到6.84億元,成交數量為3240萬股。但令人詫異的是,買入的股票家數卻僅有一家,還是曾因股價走出“心電圖”走勢而受市場熱議的格林生物。

截至7月18日,格林生物盤後協議轉讓共發生15筆交易,其中6月-7月的14筆交易價格均在23.98元左右,而剩餘一筆成交價格卻僅為1元,交易日期則為5月8日。

值得注意是,目前格林生物前一收盤價為28.5元/股。也就是說,格林生物在競價轉讓方式下,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公司股價漲了近28倍。但股價離回到“心電圖”的最低點,仍有很大的攀爬空間。

万万没想到,300多亿新三板盘后协议交易额,最大的卖方是机构!

與買方所對應的最大主力軍所不同,盤後協議交易的最大賣方是來自機構專用營業部。

據統計,截至7月18日,機構專用營業部成交數量為1.45億股,總成交金額高達11.38億元。通過對比,不難發現,買賣雙方最大主力之間的交易差額已接近5億元。

周運南指出,目前的新三板基本是一個買方市場,賣方眾多,賣盤兇湧,受新三板二級市場持續下行和嚴重低迷的影響,眾多機構退出的需求強烈而且壓力山大,所以才會發現機構專用營業部是盤後協議轉讓最大的賣方主力軍。

現在想來,盤後協議轉讓撐起新三板近七成交易量的背後,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機構方退出的需求。而這顯然也是與新三板市場所期許的交易活躍相背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