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民間故事之三——王莽攆劉秀

洛寧民間故事之三——王莽攆劉秀

洛寧民間故事之三——王莽攆劉秀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為稱帝,改國號為“新”。民眾對王莽的殘暴十分不滿,南陽劉秀趁機扯起了反對王莽的大旗。王莽採取了殘酷手段,進行追殺。把劉秀一直攆到現在的洛寧境內。在洛寧許多地方,王莽攆劉秀至今還在流傳。

窯透救劉秀

在洛寧縣楊坡村南邊10裡處有一個村莊,叫窯頭村。它與宜陽縣三鄉鄉後院村僅一牆之隔。提起窯頭這個村,人們都會講一段神奇的傳說。

傳說當時劉秀被王莽一路追趕,從宜陽張午大跑小跑,淌過洛河進入三鄉已是夜幕降臨時分。但他還是不敢歇腳,又穿村北上,來到一個高坡上。劉秀聽到王莽軍隊喊殺聲,只得打馬狂奔。他往山樑西北方向跑了大約七八里,沿小道下山,淌過一條小河,來在高崖下的一個窯洞口。劉秀心裡一驚,心想千萬不能進窯洞,進去就等於入了甕。他正要勒韁離開,受驚的戰馬已進了洞。洞內漆黑一片,馬在洞內仍奔跑不停。王莽的人馬將洞口團團圍住,並向洞內大聲高叫說:“劉秀,這回你跑不了啦!”再說,王莽見兵將跑得人困馬乏,就命部下在洞口死守,吃飯休息,等到天亮再活捉劉秀。夜裡,劉秀在洞內嚎啕大哭,心想吾命休矣!要想活命,除非這窯洞能透個洞!說話間,突然窯底透了一個大孔,露出了一片夜光。劉秀急忙跑出窯洞,在微亮的月光下發現自己在一個空落落的大院裡,出後門便是山坡。劉秀不敢多停,他立即出了後門向北坡狂奔而去。王莽的軍隊在洞口守了一夜,天色大亮後進洞捉拿劉秀,這才發現窯洞內透了一個大窟窿,劉秀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後來,劉秀在洛陽當了皇帝,許多人認為劉秀是真龍天子,那窯洞所在的地方是吉祥寶地,就從四面八方遷到那裡居住,逐漸形成村莊,起名叫“窯透”。後人慢慢地把它叫成了窯頭。

雞叫頭

距洛寧縣河底鄉村西邊9裡有個楊岔行政村。這裡有個小小的自然村,名叫“雞叫頭”。傳說,王莽當年日夜兼程追趕劉秀,劉秀的人馬連夜奔命,當他們跑到現在的洛寧、陝縣、澠池三縣交界的一個地方時,停下來休息。他們剛剛躺下,就聽到村裡的公雞開始打鳴。叫了頭遍。劉秀知道天將亮了,急令手下人,繼續前進。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村子稱為“雞叫頭”。

綿羊溝

小界村向北走18裡就是官嶺行政村。這裡有一個小山村叫綿羊溝。傳說當年王莽把劉秀追趕到這裡時,遠遠已看見塵土飛揚,眨眼就要追上,巧遇一位村夫趕著一群綿羊在這裡放牧。劉秀下馬,向牧羊人訴說原委,求其搭救。牧羊人為了掩護劉秀躲過災難,便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穿在劉秀身上,把劉秀裝扮成牧羊人的模樣。劉秀趕著一群綿羊悠然出溝,倖免一死。後人就把此地稱作“綿羊溝”。後來山裡的零星住戶慢慢遷居於此,形成了村落,就成了現在的綿羊溝村。

瓦川

前瓦川村在小界村北15裡處,屬葦子山行政村。傳說王莽攆劉秀到這裡天色突變,霧氣很大,伸手不見五指,分辨不清東南西北,看不到劉秀去向。劉秀趁機逃脫。人們就把這裡叫“霧壓川”,後來又叫成了“瓦川”。

楊盤

從小界村往西12裡,便來到雙橋行政村管轄的一個自然村“楊盤”。楊盤又名“楊爬”。據說是當年王莽攆劉秀時,劉秀被打扮成牧羊人趕著一群綿羊出了溝,沿山間崎嶇小路落荒而逃,手中的牧羊鞭不停地揮舞,催羊趕路。俗話說:“羊走十里飽,牛走十里老。”邊走邊啃草的羊群走得時間太長,肚子吃飽了,四腿走累了,任劉秀羊鞭再甩,就是爬下不往前走。劉秀嘆曰:“羊啊羊,你停著不走,我命休矣,活該劉秀命喪此地。”說來也怪,群羊似乎聽懂了人話,為了劉秀不死,它們都爬著往前挪。這才使劉秀躲過了一場災難。劉秀得到天下後,人們就把這裡叫羊爬”。後來音念轉了,叫成了楊盤。

福興莊

洛寧縣城東南有個村莊叫“福興莊”。相傳,當年劉秀被王莽追趕到這裡已是人困馬乏。王莽也是筋疲力盡。雖然還在追,但距離較遠。劉秀便命部下稍加休整,再作打算。劉秀在部下休息時,獨自出村瞭望,突然從東方來了一個白髮長鬚的老翁。劉秀問道:“你是何人?”老翁說:“老朽是相面算卦的先生。”老翁問劉秀時他卻不敢以真情相告,只是吞吞吐吐。老翁看到劉秀為難的樣子,便說:“我直言了吧!你雖然經過了千難萬苦,但是還有生命危險。不過有上天相助,能化風險為平安。大漢也一定能復興!”劉秀聽罷哈哈大笑,但老翁卻不見了。劉秀對天高喊:“大漢一定能復興!”後人就把這個莊叫“復興莊”,後來,改成了“福興莊”。

劉秀凹

澗口鄉東南有個劉秀凹。傳說劉秀當年被王莽追趕西逃時,看到那片凹地,小溪潺潺,牧草青青,四周高坡遮擋,比較安全,估計王莽兵馬一時難以找到,就傳令將士們在那裡餵馬、吃飯、歇腳、宿營,使鞍馬勞頓的潰乏之軍得以休整。劉秀坐江山以後,人們就把這裡叫“劉秀凹”。

老劍坑

澗口鄉南山中有個硯凹行政村,那裡有一個小自然村叫老劍坑。傳說王莽追殺劉秀追到那裡時,進行了一場廝殺。短兵相接,形勢嚴峻,在拼殺時,劉秀失手將寶劍掉在了路邊的水坑裡。萬分危急之中,親兵從水坑中撈起寶劍左擋右殺,劈開一條血路,迅速將劉秀救出險境。劉秀當皇帝后,人們把那裡叫做“撈劍坑”。久而久之,轉音成了“老劍坑”。

扳倒井

傳說,當年劉秀被王莽率兵追殺,來到金門峪上王召村,早已人困馬乏,口乾舌焦。忽然,面前閃出一口水井。劉秀心裡非常高興,忙不迭地下了戰馬跑到井邊一看,井水倒是很清,但垂直的井筒足有丈餘深,要想喝水解渴無疑是難上加難。他一時心焦,急得在井邊連跺三腳,仰天大喊:“上蒼啊,如若大漢不當滅,應將此井扳倒,救我一命才是!”喊罷,那口水井果然慢慢向他傾斜過來,井水漫溢,清徹見底。劉秀喝足了甘甜的井水,又去征戰。以後這口斜井就被人們叫做“扳倒井”了。

六道頭

馬店鄉呂村有一個小山村,叫“六道頭”。相傳當年王莽的軍隊緊盯劉秀的人馬一路追殺,把劉秀攆得既不能放心安歇,又經常忍饑受餓。那真是馬無草料人無食,慌不擇路逃命急,餓不擇食亂充飢。

深秋季節,天高雲淡,滿山野果,盡皆熟透,山棗紅、葡萄紫、虛瓜、柿子到處是。劉秀的隊伍在山野裡一面避禍前行,一面捋些野果充飢。他要先把結著果子的枝條摟在懷裡,方能採摘。因此,後人就將此地取名為“摟棗頭”。時日久了,慢慢轉音就成了“六道頭”。

安樂莊

馬店鄉馬西村有一個安樂莊。相傳,當年劉秀為躲避王莽的追殺,急迫中跑到了洛河沿上一個很不顯眼的小村莊,躲避了起來。劉秀的人馬剛進村,就下起了暴雨。洛河水猛漲,沿河村莊多數被淹沒,堤壩倒塌,糧田被毀,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唯有劉秀躲避的那個小村莊和西邊緊連的另一個小村沒遭損失。面對如此慘狀,劉秀不禁感嘆道:“洛河兩岸村落盡淹,唯有西邊那村太平,這個小村安樂,真乃天助我也!”因此,劉秀躲避災難的村子就被後人叫“安樂莊”。

西王村

洛河西岸趙村鄉的西王村與馬店鄉的太平莊和安樂莊隔河相望。相傳,當年劉秀被王莽四處追殺,在安樂莊遇雨躲過一難之後無處可去,便信步往東。正走間,探馬來報:“王莽的軍隊從東邊殺過來了。劉秀急令向南渡河。猶如驚弓之鳥的劉秀過了洛河,一問才知道到了陳宋。他不敢向東去,催馬往西行,在馬上搭手西望,見不遠處有一村莊,便對隨從說:“西望有村,吾等有救!”遂策馬前行,進村躲避,以後該村就叫“西望村”。後來,慢慢演化成了“西王村”。

南豐

趙村鄉西南部有個村子叫南豐。傳說,劉秀當年被王莽追趕到此曾站在村頭的一棵桐樹下觀察地形,擇選去處。只見從南方飛來一隻鳳凰落在桐樹上引頸長鳴。劉秀見狀心中大喜,便對部下說:“沒有梧桐樹,難得鳳凰來。此處雖無梧桐,卻能引得南鳳降臨,真乃寶地也!”後來劉秀稱帝,人們就把這南鳳降落之地,稱為“南鳳”。時間長了,逐漸變成了“南豐”。

太子坪

傳說劉秀被王莽軍窮追不捨,在“南鳳”村稍作休整後,帶著即將臨產的娘娘一直往南逃跑,躲進了南部深山。從大溝口進山不遠,娘娘飢渴難忍,劉秀便下令在黑龍潭邊的青石板上支鍋做飯,奉侍娘娘。那裡就叫“支鍋石”。

劉秀的人馬飯後繼續前進,走到距七里坪不遠處,娘娘突然腹痛如絞。稍許,漿胞已破,血水流淌,小太子要出生了,但形勢緊迫不敢久停,娘娘只得咬牙向前。這地方後人叫它“疼痛溝”。娘娘受苦,寶血灑地,使此處的石頭和沙子全部變成了紅色,至今還是如此。

再說娘娘忍著肚痛又跑了二三里路,來到了一塊平地上,產下了小太子。這就是現在的“太子坪”。傳說由於太子也是真龍天子,真龍降生此地,從此寸草不生。至今這片土地仍然是光禿禿的。

小太子出生後劉秀非常高興地揮筆在一塊向外傾斜的大石板上寫下了“劉秀躲追兵,來到此山中;過了七里坪,娘娘肚子疼;平安生龍子,漢室望復興”30個碗口一樣的大字。由於年深日久,字跡已泯滅難見,早些年若用水一潑,字跡還能赫然在目。這就是罕見的“水潑石”。

太子坪

傳說劉秀被王莽軍窮追不捨,在“南鳳”村稍作休整後,帶著即將臨產的娘娘一直往南逃跑,躲進了南部深山。從大溝口進山不遠,娘娘飢渴難忍,劉秀便下令在黑龍潭邊的青石板上支鍋做飯,奉侍娘娘。那裡就叫“支鍋石”。

劉秀的人馬飯後繼續前進,走到距七里坪不遠處,娘娘突然腹痛如絞。稍許,漿胞已破,血水流淌,小太子要出生了,但形勢緊迫不敢久停,娘娘只得咬牙向前。這地方後人叫它“疼痛溝”。娘娘受苦,寶血灑地,使此處的石頭和沙子全部變成了紅色,至今還是如此。

再說娘娘忍著肚痛又跑了二三里路,來到了一塊平地上,產下了小太子。這就是現在的“太子坪”。傳說由於太子也是真龍天子,真龍降生此地,從此寸草不生。至今這片土地仍然是光禿禿的。

小太子出生後劉秀非常高興地揮筆在一塊向外傾斜的大石板上寫下了“劉秀躲追兵,來到此山中;過了七里坪,娘娘肚子疼;平安生龍子,漢室望復興”30個碗口一樣的大字。由於年深日久,字跡已泯滅難見,早些年若用水一潑,字跡還能赫然在目。這就是罕見的“水潑石”。

豐衣口

縫衣口在長水村東三四里,原名叫“峪口”。傳說,當年劉秀為了逃命跑到峪口村北邊的坡上,看見滿山遍野的紅山棗掛滿枝頭。他肚內飢,口中渴,不顧後有追兵的危險下馬步行,一頭鑽進碩大的“棗刺籠”裡,大把大把地摘吃起山棗來。待飢渴全解,才從“棗刺籠”中退出,這才覺得滿臉火辣辣地疼。他讓隨從一看,才知道臉上劃了不少血口子。再低頭細看,又發現自己的手腳都被棗刺劃破了,衣服也被掛爛了,釦子幾乎掉光了。劉秀伸手一摸臉,臉上又添了幾道血口子,是紮在手上的棗刺又把臉劃破了。劉秀轉念一想,真是一半欣喜一半抱怨。因為酸棗飽了飢腸,棗刺變了模樣,把自己打扮成了叫花子。他邊想邊獨說獨念:“酸棗得,酸棗失,棗樹結棗不長刺。”從此,這面坡上的酸棗刺再也沒有長過倒鉤。

劉秀在山上躲避一時,又下山來到峪口村。村邊巧遇一農婦,正在做針線活,劉秀上前懇請農婦為他縫補衣裳。那農婦姓呂,當時將劉秀衣服縫好後又縫上了衣釦。後人將“峪口村”改名為“縫衣釦”。又在縫衣釦村西北四里處蓋了一個“縫衣娘娘廟”。並立了一塊石碑。碑文曰:“相傳光武避新莽之難,到經於此,倉促而前,棘刺衣,扣墜落,呂氏女縫之。除莽繼位,找該女,女人早逝,遂封為縫衣娘娘,後人即以此名村。”爾後,改朝換代,該村漸漸富裕,人們衣食無憂,就把村名改成了“豐衣口”。

劉坡

傳說,劉秀當年被王莽追到長水村以西五里處的一座小山上時,又累又熱,便脫下身上穿的布袍,隨手撂到了西邊山坡上,並在此稍加休息。後來,人們就把劉秀脫袍的小山叫做“龍袍山”,就是現在的“龍頭山”。把當時撂袍的地方叫做“撂袍”,爾後演變成“撂坡”、“料坡”。再往後,此處多有姓劉的人家居住,又改成了“劉坡”,就是現在的長水鄉劉坡村。

甜面片

傳說,劉秀被王莽追殺到深山老林,前不著村,後不靠店,白天四處奔跑,夜間不能睡眠,苦得想哭,餓得心慌,真是寸步難行。劉秀說:“悲也!如有貴人相助,就是一碗半碗剩飯也能充飢,若得天下自當重報”。說話間,半山腰出現了一排竹籬笆,劉秀眼前一亮說:“深山有人家,神助我也!”走近詳細觀看,正是一座小院,緊貼山崖有三間窯洞,院內清潔整齊。劉秀忙問:“院內主人可在?”邊說邊推開柴門進院。窯內走出一位老太婆說:“年輕人這般狼狽,敢情是被他人追逼?”劉秀不敢直言,怕出意外,忙說:“鄙人行路,飢餓難耐,想討碗飯吃。”老太婆很和氣地說:“我們老百姓生活艱難,上等飯菜沒有,客人如不嫌棄,我只有給你做碗甜面片充飢。”劉秀聽後非常感激,連忙說:“謝謝老人家!”

老太婆一邊洗手擀麵,一邊說:“門外還有幾瓣蒜,你把它剝剝搗成蒜水蘸著好吃!”劉秀照著去做。老太婆把面擀好後,劉秀也將蒜水搗成了。老太婆還往蒜水裡滴了幾滴油,撈了一大缽子面片,讓劉秀蘸著吃。劉秀一來是太肚飢,二來是過去確實也沒有吃過這甜面片蘸蒜水,邊吃邊說:“香呀,真香,真好吃!以後我若得天下,一定天天吃這飯。”劉秀一連吃了兩大碗,千恩萬謝出門去了。

後來,劉秀在洛陽稱帝,認這個老太婆作乾孃,請她到洛陽居住。三、六、九總讓乾孃做甜面片蘸蒜水吃。這就是洛寧流行的佳餚:甜面片蘸蒜水。

滬池

在王莽追兵緊追不捨時,劉秀繼續向西跑。進了西邊的山區。那裡山高溝深,不上就下,少有平地。劉秀只跑得人困馬乏。看看前邊盡是大山,人煙稀少,山路崎嶇,劉秀難為得哭了起來。他又不敢大聲哭,害怕被追兵聽見難逃活命。於是便只能“忽哧、唿哧”地低聲抽泣。坐騎也累得“唿哧”、“唿哧”大口喘氣。後人便把這個地方叫做“忽哧”。時間長了,慢慢演變成了“滬池”。後來,這裡住了人家,就成了滬池村。

犁鳩溝

洛寧縣長水鄉有個山村叫“犁鳩溝”。

相傳,當年劉秀被王莽追到嶺西村,眼看就要追上,情形非常危急。劉秀看看周圍地勢比較平坦,只有一個農夫正在犁地,身後是一大片剛剛犁過的土地,沒處可以藏身。情急之中,劉秀跑到農夫前邊,一縮身便鑽進早先犁過的犁溝裡,讓拉犁的牲口把自己影住,黃土把自己埋住。正在拉犁的白馬一見有人躺在犁溝裡,抬起的腿便不忍心放下。王莽追上來後,找不到劉秀的蹤影,心裡正在納悶,忽然一隻“黃瓜綠兒”(鳥名)飛來,嘴裡叫著“犁溝、犁溝!”王莽一聽大喜過望,劉秀原來在犁溝裡藏著哩。可是他仔細一看又犯了難:田地這麼大,犁溝挨犁溝,可到哪裡去找呀!恰好又飛來一隻喜鵲,連聲叫著“扎、扎、扎”。王莽一聽又是喜出望外,舉起長槍就在田地上紮了起來。眼看就要扎到劉秀頭上,把劉秀嚇得心膽懼裂,魂不附體。這時又有一隻斑鳩飛過來,它扯開嗓門大聲叫:“糊塗、糊塗。”王莽心想:還是斑鳩說的好,這麼大的地塊,我糊糊塗塗地亂扎,要扎到什麼時候啊?想到這兒,遂翻身上馬,向別處追趕去了。

王莽走後,劉秀從犁溝裡鑽了出來,四面張望,不見王莽的軍隊,知道追兵已經走遠,便狠狠地對“黃瓜綠兒”說:“你為虎作倀,罪惡極大,我罰你泉水不能喝,草籽不能吃,爬到樹上找蟲子!”又對喜鵲說:“你落井下石,罪惡滔天,我罰你三伏炎夏不喝水,九九嚴冬不入窩!”劉秀叩拜斑鳩,感謝救命之恩,並說:“我封喜鵲窩巢許你佔,天下山林任你飛!”對那匹影著他身子又不忍心放下蹄子踩他的白馬更是感恩不過,便說:“我封你一隻蹄子不著地,隨時站著能休息。”所以,直到現在所有的馬匹都是站著休息,而且總有一隻蹄子抬著不著地。從此,世上就多了“鵲巢鳩佔”的糾紛,有了“好馬不臥”的說法。後人就把此地取名叫做“犁鳩溝”。

梨鳩

傳說,劉秀從犁鳩溝出來後又飢又渴,見一農夫在梨園地頭看護梨園。梨樹上果實累累,壓彎枝頭,陣陣果香順風撲鼻。他便非常恭敬地向農夫求食。農夫見他怪可憐,隨手把地頭樹上的大梨摘下來幾個給劉秀吃。劉秀吃後有了精神,謝了老農,又去趕路。後人就把此地稱為“梨救”,即用梨救了劉秀。天長日久,又叫成了梨鳩。

大鐵溝和小鐵溝

大鐵溝源於陝縣摩雲嶺南麓,在大岔溝入上戈境,是羅嶺鄉和上戈鄉交界處一道很深很長的石山溝。小鐵溝在羅嶺鄉境內,源於將軍嶺南,是一道不算太長的溝。這倆溝確有名氣。它們在西漢以前叫“大鵜鶘”和“小鵜鶘”,東漢以後稱為“大啼哭”和“小啼哭”。其中的來歷是:劉秀被王莽一路追殺,來到“小鵜鶘”溝邊。他放眼一望,不由地悲從中來,低聲哭道:“唉呀,我的老天爺呀!這山比天樣高,溝同井樣深,樹如桶樣粗,草若牛毛密,坡似牆樣陡,路像蛇樣繞,可叫我如何過溝呀!”哭歸哭,難歸難,要想活命還得拼命往前趕。於是,他下馬步行,歷盡萬難,方來到“大鵜鶘”溝邊。

“大鵜鶘”比“小鵜鶘”更兇險。劉秀站在溝邊連看也不敢看就抱頭痛哭起來:“唉呀呀!闖過龍潭闖虎穴,見罷小鬼見閆羅!這道溝山比天更高,溝比井更深,樹比桶更粗,草比牛毛更密,坡比牆更陡,路比蛇更細,看來今日唯有一死了,大漢復興永無期。”劉秀哭著哭著,忽聽背後人喊馬嘶,追兵又來了。他顧不得山高路險,坡陡溝深,連滾帶爬地又闖過了“大鵜鶘溝”。因此,這兩條溝就叫做“大啼哭”和“小啼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