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爲什麼廣受歡迎?

北大志道


曾看過一個人物點評節目,節目中有這麼評價過王陽明: 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還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何等評價啊!高卻也不為過,要知道無論是他的學說《心學》還是他幾次三番的評定叛亂都足以說明這評價真實不虛。

要說到當今社會為什麼王陽明會如此廣受歡迎,這就得談到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了。 我們身處浮躁功利的社會,每個人為了所謂的成功都在拼命,每天身體處在疲憊的同時內心也變得越來越焦慮。有時候我們也會懷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對的?我們都在為了以後能夠更幸福快樂,正犧牲著當下所有的感受,因此我們活得太累。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懊惱的發現自己生出了很重得失心卻不得解,在這個一門心思求金錢利益的路上,我們著美好會到來,並擔心自己稍有不慎就會失去原本擁有的,從而越來越不懂得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甚至會忘記自己最初的想法。


陽明先生的《心學》的核心主旨“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就很好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這思想那都是在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悟出的真諦,並不是一般讀書人的誇誇其談。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當今社會,儘量調整自己的心性變得尤為至關重要,陽明學(心學)也因此被當今人們看成是修身養性的最大靈藥,無論是身處那種層面的人們都陸續變成了他的推崇者。

社會的發展驅使著我們不得不加快腳步朝前走,也因此我們原本平和的心變得波動不斷,我們誰都知道,萬事盡力就好,我們更希望自己能做到豁達的面對每一次或理想或糟糕的結果。遺憾的是我們根本沒能做到“知行合一”,要知道,陽明先生的心學即是此類修心修行的最好法門。 所以說,像我們這樣處於急躁焦慮狀態中的人們都應該好好的去閱讀一下陽明先生的心學。學著心靜而不躁動,在這個功名利祿驅使的世界裡守住我們的本心,從而使自己能更加灑脫自在的立於天地間。

如此一說,你們還會疑惑陽明先生為什麼如此廣受歡迎嗎?或許有人的答案是,會。好的,那麼就請嘗試著讓自己平靜下來,走進書的海洋,有心瞭解的話就看看什麼是陽明學(心學)吧。


夢歸秦淮


本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歷史系。主要是研究,唯物主義哲學和陸王心學。王陽明心學的成就甚至超過了程朱理學,總體上來講他把虛無縹緲的東西,精神化了,把精神化了的東西,現實化了。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1、王陽明喚起了最底層民眾的思想。激發出了民眾,對於高層次的追求的慾望。

他在心學中講到,人生來就都是平等的,在這個基礎上,人人都可以成為孔子那樣的聖賢。同樣是兩個肩膀,扛著一顆頭,沒有誰比誰聰明,也沒有誰比誰差。

在這個基礎上,經過心學的修煉,只要你沒有了自卑感,有自信心那麼尼肯定就會成功的。

2、陽明心學解決了人們的諸多疑問,特別是在心理上面。

他指出了,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學。所有的事情我們不要極端的或者消極的去看待,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要存在了的東西,就一定是合理的,當然這句話它符合了一定的自然法則。

當普通民眾思來想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這句話,簡直是驚喜到了極點,因為這句話解決了,世界上的所有的問題,基本上。

3、王陽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文治武功都能夠經得起考驗的一名哲學家和軍事家。。

在哲學或文學領域,是王陽明的功績自然不可小覷,但在軍事史上,他的人生就是個傳奇。

他的軍事思想至今影響著,包括日本在內的眾多陽明心學的信仰者。

要知道,日本曾經的海軍總司令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口號,不是白說的。

4、他的心學是對人們心靈的一個洗禮,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礎上,要達到知行合一的一個過程和有效的結論。

這在極不公平的明朝,起到了很大的反響,特別是當時的明朝社會,腐敗程度之深,令人髮指。他的這個學說提出來之後,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接受,喚醒了民眾的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

5、在明朝理學盛行的時期,人們的身心慾望得到了最大的禁錮,心學的產生是人們最新的慾望,有了新的嚮往,特別實在對性的禁錮方面,人們得到了一定的性解放,因為陽明心學提倡的性生活是比較開放的,而不是相對保守的,當然也不是極端的。

這種學說在當時被視為異端學說,引起了以理學為主的人士的極大反對。

當然,這些道貌岸然的理學家,用理學把自己偽裝起來,暗地裡幹著那些見不得人的事,比如在性生活上,自己可以男盜女娼,但是別人一旦有了這事,就一定要拿起理學的旗幟去打擊這些公然違反道德的事情。

這在當時是極不公平的,甚至一些女人都願意去出家當尼姑,也不願在社會上生活了。

6、心學不斷教導人們行為上向善,而且注重人的修養,為人們指出了一條通向聖賢的道路。王陽明用自己的文治武功將說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那就是隻要你努力的踐行心學,那麼你將無往而不勝,你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一個物體。

心學在明朝末年傳到日本之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心學在日本的盛行,為日本的明治維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在明治維新時,出現了明治維新前三傑和明治維新後三傑。

而這些人,包括他們的老師,無一例外都是陽明心學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

而當時的中國,清朝對文字獄的大肆捉影,陽明心學肯定得到了封殺。陽明心學在中國這塊土壤上發展成長起來,而但是,卻沒有得到了延續。

這是所有中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哲學史上的悲哀,也是導致了清朝末年,底層民眾麻木不仁的思想原因。

在思想上,一旦人們麻木不仁,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也沒有了一種向上的意識,沒有了一種學習為善的意識,那麼這個社會將變得更加惡劣。

所以說,陽明心學在底層民眾中受到了極力的追捧,當然對於個人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當今社會越來越浮躁了,也越來越複雜了,人們千錘百煉的那個複雜的心,也希望得到一絲慰籍,所以不得不拿起了我們祖先的武器,陽明心學。


小女子躍馬揚刀進東京


王明陽為什麼受歡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題目,因為問的太廣了。

王明陽說真的,在中學的歷史書書上僅僅是提了一句(我看到的版本),應該是中學的語文課本里,一篇課文,說格物致知的道理的,說王明陽在竹子旁邊要格物致知,最後王明陽感冒了。印象中就是這一段。

後來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對於歷史人物有了更多的瞭解,對於人怎樣先不說,但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件,我還是瞭解的,最起碼知道寧王叛亂的事件,也是在歷史書中有提到。

我是比較喜歡歷史的,所以對歷史相關的書也比較喜歡看。但是對於文言或者半文言也是有種想喝水但是水滾燙的感覺,一次喝一點,讓我急不可耐,而且這個時候,我一般都會去找白話本,但是白話本就跟溫水一樣,既沒有開水喝起來真正解渴,有沒有冰水來的痛快,溫水就只能混合肚子飽,但還是感覺渴,回頭和冰水,喝不下了,因為飽了,只能喝熱水,一次一點。

至於在明朝的王明陽,我看的次數很多,白話本,明史,都有看過。

王明陽出生官宦之家,而且他老子還是個狀元還是解元,記不清了,讓王明陽讀書科舉,他老子想,老子英雄兒好漢,但是王明陽就是不按他爸爸的思路來,沒辦法他老子讓他先娶媳婦,但是到結婚哪天他跑了,不是逃婚而是去跟和尚道士論仙佛去了。

這些事在歷史書中的出現,本來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對於後來王明陽對於自己的學問做到知行合一,那就是他開始他王學的門派的時候。

知行合一不但可以對於人生知識能夠領悟到很多,知與行,都已經成為哲學的範疇。

能夠對知道的事,並做出行動,用幾萬民兵,就把寧王叛亂給平息,這樣他從一個士大夫成為一代宗師,隨著讀書人對王學的越來越崇拜,讓他成為朱熹之後的又一個聖人般的存在。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先明白道理,做很簡單。而王明陽提倡,知行合一,明白道理跟行動都一樣重要,沒有誰比誰更重要。

再加上日本對於王明陽的崇拜,可是比我們自己都要多得多,也是中國出來聖人或者名人太多,日本幾千年都沒有一個文化上的聖人。只能崇拜我們,但是…大家都知道,日本一直對我們都不太友好,歷史已經表明,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我們的國土……

但是他們學習我們,學習美國,所以我們要警惕那些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民族。


嗬你要飛啊


謝謝邀請:,浙江紹興有個陽明山,陽明山上有個陽明洞,陽明洞出了個名"聖人″,他的名字叫王守仁,生於1472年,逝於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創辦陽明書院出名,被世人稱為"陽明先先

王陽明的學說是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形成了陽明學派,與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朱熹,程顥,程頤學派對抗,影響非常大,他廣收門徒,弟子遍及各地,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名將。


王陽明在與程朱"理學″唱反調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當時有名的心學大師,影響了幾代人。他提出的哲學命題"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強調,人心是一切事物之源,沒有人的意念活動,就沒有客觀事物,事物的"理"不存在於客觀事物中,而是存在人們的心中。他認為人心天生"良知",由於受後天外來物慾應響,才會心生惡念。他竭力宣揚只要"去人慾,存天理,固良知,滅私慾″,哪怕是愚夫愚婦,也可以成為"聖人″。他的重要哲學著作《大學問》,《傳習錄》更是名聲遠播海外,不但當時很受國人的歡迎,而且還遠傳日本,對日本學術界產生了非常大的應響,所以,這就是王陽明廣受歡迎的原因!


鷹x眼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我喜歡的他的詩還有他說的句子,王陽明受歡迎我覺得主要還是他的詩和思想,很多都被流傳下來,明朝那時候已經動盪不安了,老百姓生活動盪,食不果腹,就需要人出來說說做作,傳播一下儒家的思想。
王陽明有一首詩是,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跟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意思很簡單明瞭,就是把我們身邊的事做好了就行,不要去能些虛的,到老了有一餐吃著就是幸福了!


內聖外王,知行合一。這是儒家的最高思想了吧!有時候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喜歡我的點贊評論謝謝


花生魚米


王陽明是'明代的大思想家,他在學習了朱熹的學術基礎上通過實踐提出了自己的心學理論總結成一句話,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這個觀點不同於朱熹的唯心學術,而是唯物的觀念。他認為人生來是有良知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孔孟,良知就是能知善悪。格物就是要為善去惡,他說每個人心裡要存善去惡存好心做好事。有人說他是軍事家,他是文官他領兵剿匪靠的不是兵力,而是用良知理論說服土匪,分化瓦介後招安一部分打擊頑固派,用的是攻心術。他的理論並不高深而是簡單樸實。現在的人要學習他的理論就是要做到,存好心做好事做一個好人。知行合一,格物至知。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首先要分清是非對錯,然後只做對的。非常簡單實用人,人可學可用。


嘉慶192163642


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弘揚“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王陽明創辦了王學,主張唯心主義理論,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陽明對軍事與政治的理念頗多,尤其善於軍事,並且其自己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典型的唯心主義,在其考中進士之後先後幾年平定了江西、鎮壓叛亂,在其55歲時候辭官回家,創建了書院。總之王陽明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人們喜歡他不是沒有道理的。


你不是沒夢想


王陽明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龍場悟道參透並達到了高於常人的一種認知客觀世界的狀態。在這種認知狀態的指導下,形成了客觀世界中最優化的行事方式。



“天人合一”強調是一種認知客觀世界的狀態,而“知行合一”強調的是一種行為方式;前者重點在於認知,後者重點在於行事;前者是指導後者行事的整個宇宙的一種最高的指導智慧,後者是前者指導下的客觀世界中最優化的行為方式。

先有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得出“天人合一”的認知狀態;後有實踐中總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論指導。



這樣高深的智慧和如此完美的行為方式,當然是欲功成者所向往的和不斷追求的,自然就廣受大家歡迎了。


細柳燻歌


因為他證悟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就和釋迦牟尼佛證悟的一樣,所以他能透徹詮釋人生的各種問題,指導眾生該以怎樣的心態對待人生的各種問題。現代最能明瞭透徹的解說王陽明先生的理論學說的當是道德真源網站的創辦者東方陽熹先生,因為他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大成就者,推薦去看看吧。


一切法空即是菩提


我覺得“角”都是被捧出來的,王陽明亦如此。

尤其是在當代中國人大部分信仰缺失,焦慮還是焦慮。所以,人們急需一種方法來釋疑解惑。

可是,中國不是有主流的gczy麼?中國不是也宗-教-信-仰-自-由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是舶來品,不是中國文化裡生長出來的,而王陽明心學,恰恰是值根於中華文化的,大火就成了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