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令下,武漢新港委搬到最前線,企業辦事走路只需10分鐘

一聲令下,武漢新港委搬到最前線,企業辦事走路只需10分鐘

航拍陽邏港全景圖,陽邏港一、二、三期碼頭將打通統一運營。記者 任勇 實習生 邱俊誠 攝

5年前的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首站冒雨來到武漢新港陽邏港區,指示打造“黃金水道”。今天,武漢新港已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

臨近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陽邏港5週年之際,近兩個月來,武漢新港又以連串新變化向打造“黃金水道”再出發。

一聲令下,武漢新港委搬到最前線,企業辦事走路只需10分鐘

一聲令下,武漢新港委搬到最前線,企業辦事走路只需10分鐘

新港委兩週內搬遷至港區

工作人員上班多花1小時,企業辦事走路10分鐘

一聲令下,武漢新港委搬到最前線,企業辦事走路只需10分鐘

7月19日上午,武漢新港投集裝箱有限公司碼頭現場,智能岸電箱相匹配的船用電纜正式連接。記者 任勇 實

家住武漢經濟開發區的武漢新港委計財處幹部王瓊現在每天早上6時就得出門,騎單車到東風公司地鐵站,坐6號線,坐9站到鍾家村,坐單位的通勤車,8時30分前趕到陽邏上班。原來上班7時多出門,自駕只需要40分鐘就可到集家嘴的單位。

武漢新港陽邏保稅園區開發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賀德浩19日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們工作需要經常到新港委開會,以及送申報材料等,原來從陽邏到市內,需要一兩個小時,現在到新港委辦事,不用開車,走路不到10分鐘就到了,十分方便。

新港委原在沿江大道武漢關旁的長航大廈辦公,與陽邏港相距45公里。幹部職工上下班近,但企業辦事要跑的路卻遠。

6月17日,市政府在陽邏召開會議,要求武漢新港委及武漢港發集團從市內搬遷到港口一線去辦公,紮根陽邏,近距離服務港口企業。

聽令即動。武漢新港委、武漢港發集團立即行動,到陽邏港尋找辦公地點,目標選定的武港大廈,緊鄰陽邏港二期集裝箱港區,入駐這裡,臨窗所見即是廣闊的集裝箱貨場,聽得見船舶進港的汽笛聲,企業辦事近在咫尺。

“紮根陽邏的新址選定,說搬就搬”,武漢新港委相關負責人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說,從6月17日接到搬遷指示,到7月1日搬遷完畢,實現在新址對外辦公只用了兩週。

“搬遷行動真是神速”,武漢新港委辦公室工作人員歐陽帆介紹,6月26日開始打包,拆卸辦公座椅,6月27日開始搬運。搬遷的貨車白天不能進入沿江大道,那幾天晚上8時至次日凌晨5時,武漢新港委幹部職工在夜色茫茫中,從沿江大道到陽邏港,一趟又一趟,5晝夜裝卸、押運49車次圓滿完成搬遷任務。7月1日,全員不休,又接著整理內務。

7月2日星期一,新港委在新的會議室召開第一次會議,72名幹部職工沒有一名落下。

“一港一主體”不到一月實現

碼頭泊位貨場打通,貨輪卸貨再也不費勁了

7月15日,武漢港航發展集團與卓爾控股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將成立公司對陽邏港一、二、三期碼頭進行統一運營。這標誌著,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建設“一城一港一主體”發展戰略中的“一主體”實現,掣肘陽邏港發展多年的多主體難題得以解決。

從上游往下游,依次並排著陽邏港二期、陽邏港一期和陽邏港三期,三個碼頭分屬卓爾控股公司、武漢港務集團、武漢新港投集團三個不同的責任主體,貨場和泊位相互獨立,來來往往的貨車分別從三個獨立的出入口進出各自港區。中外運湖北公司業務人員張瑩介紹,有時一個船上貨物來自不同貨代公司,貨物公司所聯繫港口碼頭雖同處陽邏港,但分為不同的碼頭,一條船來陽邏裝卸貨物要分別停靠三個碼頭,十分麻煩。有的大批量貨物存放在不同的碼頭,待到發貨時,還要把集裝箱從一個碼頭運到另一個碼頭,“費時費力,無端增加成本”。

業內人士介紹,港口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因為沿江沿海的岸線資源具有很強的稀缺性,同時港口、碼頭又帶有交通基礎設施的公共屬性,如果任由眾多碼頭企業零散開發、相互競爭,只會導致岸線資源浪費,影響經濟效益,降低服務品質。

今年6月17日市委市政府領導調研陽邏港規劃建設情況,召開專題會議指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換擋提速、加快發展,必須用世界眼光謀劃,向國際水平對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港區物流運輸成本。

武漢新港委和武漢港航發展集團速即成立專班,與陽邏港一期業主卓爾控股公司馬不停蹄展開8個輪迴共72個小時的圓桌商談,本著“求大同、存小異”“既算經濟賬、長遠賬,又算政治賬、社會賬”的原則,快速達成合作協議。

靠岸貨輪接入岸電設施

碼頭告別柴油味,可節約三成能源

7月19日上午,陽邏一期碼頭,上海鑫科集裝箱輪船靠岸,馬達轟鳴,當接上碼頭智能岸電箱電源後,馬達聲立即停止,煙囪煙霧立即消失,船上設施照常運轉。陽邏三個碼頭10臺套智能岸電自即日起全部投入使用,同時為10艘靠岸的船舶提供從岸上的供電。

這是武漢陽邏港大力推進港口岸電建設的新變化。

此前,船舶到達陽邏港靠岸,隨著一箱箱貨物卸下裝運的同時,為保證船舶的基本運行和裝卸貨物的順利,輪船引擎並不會熄滅。上海鑫科集裝箱輪船船長告訴記者,通過柴油機發電供給船隻電能使用,發電消耗柴油量為1.25升/小時,一天要消耗柴油30升,每小時汙染物排放量122.5千克,船舶一次靠港約20小時,汙染排放2040千克,其中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可吸入顆粒物、硫氧化物。

為落實習總書記“共抓長江大保護”重要指示,6月17日市政府會議提出,立足生態長江、綠色港航的總體要求,以減少船舶排放為重點,加快推進港口岸電建設。

岸電設施,就是用岸基電源替代船上柴油機發電,直接對郵輪、貨輪、集裝箱船、維修船舶等供電,以減少船舶在港口停泊時的汙染排放。

截至7月19日,在陽邏港區已安裝10臺智能岸電箱、7臺電纜自動提升裝置、改造4個岸電插座。同時,為112條船舶免費安裝與智能岸電箱相匹配的船用電纜接頭,解決船岸設備銜接不便的問題。

負責陽邏港岸電項目試點研發工作的長江航運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稱,實驗結果表明,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可節約能源費用30%左右,降低港口汙染15%以上。

就在19日上午,武漢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港區岸電系統試點項目獲得國家專家組驗收通過。

打造“綠色航運”,武漢新港委還著力推動船型結構改革,新的江海直達貨船每艘可裝載1140個標準集裝箱,載重超萬噸,今年底就將開始投入運營。新船型改革節約長江航道資源,提升港口營運效率,得到國務院、國家發改委,以及湖北省政府領導的肯定。(長江日報 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黎雲 實習生李翠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