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1-5歲各年齡段特徵,孩子才能成大器!

這是各年齡段孩子印象特點:

★1歲半:有了意志

★2歲:學會關心他人

★3歲: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的第一叛逆期

★3歲半:缺乏安全感

★4歲:喜歡與人分享

★5歲:可愛的黃金年華

抓住1-5歲各年齡段特徵,孩子才能成大器!

你知道嗎?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在認知水平、動手能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身體技能發展會有很明顯的差別。比如一些玩具是要動用到兩個手指頭精細動作的配合,那麼三歲以下的孩子,基本上可以說大動作尚未發展完全,更不用說精細動作的發展了,所以,一般就要到4歲前後。所以如果讓三歲以下孩子幹這些事情,玩這些玩具,他很快就不想玩了。

雖然,三歲前的孩子可愛,像喵星人一樣。可是一般終要三歲以後,孩子才開始有自我意識,最明顯就是叛逆,不聽話,老是闖禍犯錯,惹父母不高興了。為什麼呀,因為人格發展在這個年齡段正好是分水嶺。

兒童期(1~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洩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覆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裡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老話說,三歲看八十。當孩子到了三歲,就是要經歷成長的三大重要轉折點中的第一個了。(另外兩個是青春期和中年)——因此,這一段的家長,請務必矯正孩子的行為習慣。三歲之前扎穩了根,那個根堅固,孩子將來就能建立好的思維習慣,加上幼兒園裡進一步發展完善,最後,帶著好的思維習慣和德行進入校園,孩子八九不離十會是個優等生。

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