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7月11日,記者來到賈掌鎮西嶺村,只見數名遊客在感受村裡古道、古民居以及淳樸民風后,不約而同地來到一處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原來那裡有剪紙與布藝技術結合成的人物、花草、動物、服飾等近百種的手工藝製品在售賣,在那裡,大家驚歎西嶺貼布繡文化底蘊深厚、當地百姓心靈手巧之餘,還收穫了自己心儀的手工藝製品。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我縣縣、鎮、村三級聯合,用傳統手工藝幫助貧困戶脫貧,實現我縣脫貧攻堅“五年任務三年完”的一項致富工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發展傳統手工藝產業助農增收脫貧。東興大缸作為賈掌鎮東興村的一種古老的民間手藝,現已流傳有800多年的歷史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陶土大缸在生活中的作用日漸衰微,加之傳統工藝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這門老手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2016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縣、鎮相關部門決定改良傳統制作方法,發掘陶土缸的新用途,發展壯大這一悠久的制缸技藝。於是聘請科技人員,幫助其將原來的窯爐改成電窯,新式電窯一年能燒製40000口大缸。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推廣新產品,來自全國各地酒廠和醋廠的訂單源源不斷湧來,年銷售收入1000餘萬元,帶動周邊的勞動力40餘人,其中精準扶貧戶有近20人。今年60歲的武志明就是受益人之一,妻子常年有病,兒子在外打工,孫女殘疾,生活十分困難,得知這一情況後,縣、鎮相關負責人安排他到東興大缸廠幹活。現在武志明主要從事大缸做坯,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早早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據瞭解,縣扶貧辦和賈掌鎮政府每年還給東興大缸廠投入資金3.5萬元,年底150戶貧困戶從中還能拿到260元的資產收益。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與此同時,賈掌村的杜家砂鍋在發展壯大產業規模過程中,吸納近10戶貧困戶從事砂鍋製作工作,每月工資在1500元到3000元之間,也成了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旅遊+”模式讓農村婦女剩餘勞動力就地賺錢。西嶺村2013年因其古道、古民居等歷史文化遺蹟而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年來,伴隨著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民族刺繡衍生產品逐漸成為各方遊客的新寵。西嶺村瞄準機遇,主動出擊,深入挖掘隱藏在民間的手工製品技術,以獨具特色的“貼布繡”工藝為基礎,吸納農村婦女剩餘勞動力,成立了傳統手工製品“繡品坊”,建成“貼布繡”工藝傳承實訓基地,加快民間傳統手工藝產品的開發。西嶺村老村幹部武鐵保告訴記者:“村裡有56戶貧困戶,現在有20多戶的貧困戶婦女農閒時都會學做貼布繡,繡的產品按件計酬,多勞多得……”據瞭解,該村的貼布繡產品通過傳統古村落的旅遊平臺,就地銷售,減少中間環節,因其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受到遊客的青睞,目前已形成生產、銷售、再生產的良性循環。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長治縣賈掌鎮傳統手工藝:西嶺貼布繡、東興大缸、杜家砂鍋……

發揮非遺資源優勢,助推文化精準脫貧。在後土門村的繡坊,記者看到幾個中年婦女正在製作各種手工製品,桌子上和展板上放著各式各樣的刺繡鞋墊、手工布鞋、布老虎及十二生肖掛件等手工製品。正在埋頭刺繡鞋墊的李俊平笑呵呵地說道:“自打有了這個秀坊,自己農閒時候不去打麻將了,學會了這門手藝,掙個小錢兒貼補家用……”后土門村是縣文化局的幫扶村,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局因地制宜,通過發揮非遺資源優勢,在後土門村成立了刺繡房,並對村裡婦女進行了專業刺繡培訓,旨在通過專業設計、集中培訓、分散生產、統一收購銷售的方式,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變為文化產業。縣文化局局長李保宏告訴記者:“后土門村製作的手工藝品,縣文化局通過各種展銷平臺幫助他們銷售,目前產品供不應求。接下來,我們將把傳統手工藝產品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拓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空間,在助力脫貧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實現文化富民。”


記 者:白雪峰 昆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