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都需要知道,大學和職場到底區別在哪!

拼過千軍萬馬的面試者,跨過波濤洶湧的面試官,我們終於成為了真正的大人了。從上班前到上班後,不僅僅是多了個工作而已,還改變了我們的習慣,改變了我們的思想,甚至改變了我們的容顏。知乎有個很火的問題:大學和職場之間,究竟脫節在哪兒?那麼到底是哪些不同,導致我們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下面就由職場老司機來告訴你吧!

畢業生都需要知道,大學和職場到底區別在哪!

目標理想

工作後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理想,大部分人的規劃大概是:我想成立自己的公司,我想上市敲鐘,我想成為首富之類。然而這種理想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或者說是現象而不是本質。

而一個靠譜的理想,可以是我想成為這個行業裡最頂尖的大師級人物,在這個行業裡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我想改變現有市場格局、改變遊戲規則,讓整個世界更有效率等等。

這些才是最底層的,最能支撐你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前進的原動力。

所以我們認為要招有明確而現實的目標和理想的人,而且目標和理想跟我們一致的人,才適合加入核心團隊一起創業。

為人處世

為人處世是大學跟職場特別特別脫節的一個環節。學校裡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兩碼事。學校剛出來,容易有兩種情況,要麼過於謙卑懦弱,唯唯諾諾,要麼過於孤高自傲。

另外就是處理公司內部關係,公司與公司間關係,特別是處理一些利益關係的時候,特別不成熟。具體做事,涉及到細節時,往往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去教,去培養。

畢業生都需要知道,大學和職場到底區別在哪!

行業定位

有了明確而現實的目標和理想後,就要選擇行業。

要注意我這裡根本沒談專業背景和學歷,確實不少行業和工作崗位是有一定專業背景和學歷要求的。

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和志向。因為很多東西都可以慢慢學習和培養。

接觸的很多大學生,其實對於行業定位是沒有概念的。大多數都是父母親戚朋友老師推薦或者專業對口,甚至就是因為穩定(政府、國企、銀行、事業單位之類),或者自己糊里糊塗亂投一通簡歷就去了。然後發現不合適,又轉行,換來換去。

職業定位

行業定了,還要分職位。

因為即使同一個行業,也有很多細緻的分工,有很多不同的職位。

每個職位的職責和具體工作是不一樣的。即使你創業者,要所有的事親力親為,那也需要合夥人配合,有分工才行。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會效率高,團隊才有戰鬥力。

你像我們團隊主要想吸納的:

運營總監,負責對接渠道,主要跟人打交道;

產品總監,負責基金產品資料,主要跟文字打交道;

行政總監,負責公司內部管理,要求特別細緻認真,幹事靠譜;

交易助理,主要負責監控程序和賬戶,主要跟機器和數字打交道。

所以很多人以為二級市場私募基金公司,必須要會各種分析和交易方法才能進去,進去之後就是做交易。

其實真的不是。你看這四個職位,三個都是跟交易無關的。

畢業生都需要知道,大學和職場到底區別在哪!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有一個誤解,在學校裡學習能力就是指看書做題,應試教育成績。

但在職場中,學習能力是要你能把已經教給過你的事,能很快把握所有細節,儘快熟練。一旦做會就不再出問題,然後不斷積累這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然而然能解決的問題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能力,對公司貢獻越來越大,收入也就越來越高。

我們最喜歡的創業合夥人,是能有主觀能動性,能獨當一面的。比如股東大會決定,公司的戰略規劃是明年做到10億規模。然後我告訴你公司的這個戰略規劃就行了。你作為公司運營總監,就得自己想辦法,自己主動去做資源整合,實現這個目標。

首先要把一個大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很多小的短期目標。然後落實到具體的事上面。再然後缺錢提預算,缺人提方案,需要公司其他同時配合,就提要求,讓整個公司配合你把這個目標實現。

這就是讀大學和打工跟創業,最大的區別。

讀大學和打工,更多的是別人告訴你怎麼做,然後你老老實實去完成任務就行,捅你一下你動一下。

創業是自己要想方設法,整合一切資源去實現目標。缺什麼補什麼,差什麼人就跟什麼人合作,是你要推動著周邊資源為你而服務。

薪資報酬

關於薪資報酬環節。哪裡脫節呢?

不是說大學生對於薪資的預期大多偏高,而是沒明白薪資報酬意味著什麼。

不少大學生只顧盯著高薪看,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高薪,其實意義有限。

首先,基本工資真的只是個人收入很小一塊。

靠加班升職加薪,靠死工資實現財富自由,不可能的。即使注重物質收入,也要多盯著業績提成和股權激勵。這才是大頭,才是有前途的未來。

不說遠了,回過頭來就是薪資,其實你可以把任何一家公司都看作一個平臺。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家公司,本質上都可以看作一個平臺。

一個什麼平臺呢?

一個可以給你對這個平臺所做貢獻,支付一定返點的平臺。返點比例可能不一樣,但玩法是一樣的。

所以薪資的本質是你對公司的貢獻。

所以不要還沒對公司做出貢獻的時候,就要求平臺給你多少多少返點。先搞清楚為平臺做多少貢獻能拿多少返點,然後儘量去做貢獻,之後拿到自己該拿的,這樣才是對雙方都更合理的局面。

說的再簡單粗暴一點,你想要多少年收入?10萬、100萬還是1000萬?

我說實話再高的收入,在私募基金行業都不是天方夜譚。關鍵看你為公司做了多少貢獻。

假如你為公司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折算成數據,貢獻了50萬、500萬、5000萬,你拿10萬、100萬、1000萬,這是應該的。

關鍵是很多時候不僅沒對公司有所貢獻,反而張口就要價。

但對於我們而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做出實際貢獻,不願努力學習、踏實幹事。無論專科生還是海龜博士,無論簡歷有多牛或者多爛,對於我們來說都一樣,沒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