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000本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今天真的有點不想更新了,但想起一年前也是讀書日前後,那寫作狀態真是好得驚人,現在這麼頹廢就有點慚愧。因為沒有特別合適的內容,還是趁著一年一度的讀書日談談讀書。

過去的三年中,我完成了每年讀書50本的小創舉,因為大學畢業後讀書就完全是件靠自覺的事情了,而且我也在去年的讀書日分享《我和閱讀的那些事兒》中聊起過我可以算是在工作後才真正愛上讀書,之前的大都是功利性閱讀。而剛開始上班那陣每年也就能看20本左右,也是機緣巧合才有了很大的飛躍。

那計算起來差不多5年多的時間裡我應該看過超過200本書了,但真正能打動我的好書可能不超過30本,所以說好書絕對是十里挑一的。至於這篇【思享】的取名就有些標題黨了,1000本只能說是遠期應該能達到的一個目標。

但我想不能否認的是量變裡會蘊含一些質變的因素。比如如果你正鑽研某一專業領域,那讀過相關的最好5本書,我想正常情況下能夠達到超越80%人的水平。我看到過很多更相信實踐經驗而輕視系統學習的,但我的體會是底層的基礎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夠幫助你在達到技能掌握之後的更上一層樓。

因此如果你不能靜下心來翻開書本的話,就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與其浪費時間什麼都沒看進去,不如做點更有收穫的事。

看完1000本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以下是我的一些經驗之談:

關於讀書習慣培養

不是誰與生俱來就喜歡看書的,因此讀書習慣是需要培養的。試著更換不同主題的書找到自己興趣點所在,抱著一本完全沒興趣的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最好找到那種很渴望一口氣看完的書,最終達到一天不看書就難受的狀態。

不過我覺得真正喜歡讀書的人往往不單純是出於渴求知識這麼簡單的理由,而多有一些背後不能說出的秘密。比如愛戀上了一個很喜歡看書或很博學的人,比如這是一本你喜歡的明星反覆提到的書,比如你以前沒好好讀書辜負了一位很敬重的長輩……往往出發點微小到只對你自己很重要,而愛上讀書只是一個副產品。但能找到這樣理由的人是越來越少,所以現在大家都不再看書了。

看完1000本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關於選書

我們可參考的書單、薦書類公眾號實在是太多了,但看得越多越覺得心累,那最終裁判只有你自己。很正常的一個現象是不同人對同一本書的評價大相徑庭,甚至每個人在不同階段讀同一本書獲得的收穫也不同,所以我認為所有的外界評價只能參考,只能說推薦越多評價越高,你遇上一本好書的幾率越大。

但無論你是在哪個階段讀到了一本你認為對你很重要的書,都要好好珍藏,因為好書本來就不多,你有時間精力讀到的就更少,而在這一特殊時期能帶給你美好體會的就屬稀缺了。

建議大家在剛開始培養讀書興趣的時候可以選一些通識類的書,然後找到感興趣的點再深入做主題閱讀。我個人覺得通識類最好的入門就是歷史,其次是一些人文和科技類的經典讀物,如果不是做研究的,那多看這類書會使你很快變成大家眼中很博學很厲害的人,當然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隻是皮毛。

看完1000本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關於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如果你非要追究讀書有沒有用,那想要從讀書中得到什麼的希望就十分渺茫。就拿最實用類的書籍來說,比如一本菜譜,應該在你按照上面的做法做出成功的成果時才能說它是有用的,但難道光看這本菜譜就完全是無用的嗎?我想它至少讓你知道還可以嘗試那麼多沒有做過或吃過的菜吧,如果你還個朋友圈曬菜狂魔,那看看裡面的美食圖片也是一種提高吧。

所以我覺得讀書的收穫一是在真正實踐中出來的,比如看完這個Excel公式的講解我就運用到了實際工作中;但另一種更歷久彌新的就是時間的力量,是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很難名狀,比如看藝術類書籍的人慢慢審美品位會提高,看歷史書多的人說起話來自然喜歡引經據典,而一個人是賣弄還是真懂只有在另一個有同樣閱讀量的人面前才一目瞭然,這是一種十分寶貴的能力。

看完1000本書是什麼樣的體驗?

關於讀完1000本書是什麼體驗

哈哈,這要等你自己讀完1000本時才能知道了,相信我,找100本豆瓣評分在8.5分以上的書讀完,你對世界的整體觀感都會發生變化的,這真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但也絕不輕鬆,祝你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