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爲何提議將毛岸英葬在朝鮮

彭德懷為何提議將毛岸英葬在朝鮮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中南海永福堂燈火通明。這是一座掛著乾隆御書“永福堂”匾額的北京老式四合院,五間北房東西一字排開,當中一間是餐廳,東側的兩間是彭德懷的起居室,西側的兩間為辦公室。東廂房曾作為召開軍委辦公會議的會議室,西廂房是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和宿舍。由於年久失修,有的門窗已經損壞,廊柱上的油漆開始剝落,整個四合院顯得較為破舊。

此時,已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彭德懷正坐在寫字檯前,聚精會神地審閱軍委總幹部部送來的一份電報。他推開文件夾,摘掉老花眼鏡,端起杯子咕嘟咕嘟喝了幾口水,然後起身在辦公室的地毯上來回踱步,腦子裡琢磨著電報裡的內容。

幾天前,志願軍總部就安葬毛岸英烈士一事給中央軍委發來一份請示,軍委總幹部起草了覆電,要求志願軍總部將毛岸英的屍骨運回北京安葬。按理說,在國內安葬毛岸英無可厚非,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等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以及在朝鮮犧牲的團以上幹部遺體,均已運回國內安葬在安東、瀋陽等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因此這樣做並無特殊。

彭德懷是一個原則性很強和光明磊落的人。他看完電報後,覺得把毛岸英的屍骨運回國內安葬不太妥當,但又覺得事關國家主席,自己不好擅專。他準備給周恩來寫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吃罷晚飯,他又坐回辦公桌前,嚴肅得如同一尊神像。他點上一支菸,繚繞的煙霧漫過了他的髮際,使他的心緒難以平靜——

一場曠日持久的抗美援朝戰爭,犧牲了多少中華兒女啊!他們都安葬在朝鮮的國土上,毛岸英也不應該例外。毛主席不是親口說過岸英是志願軍中的一位普通戰士嘛!再說作為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的象徵,作為毛主席本人和中國國際主義精神的體現,毛岸英也應該埋在朝鮮。這是一座友誼的橋樑,架設在鴨綠江之上;這是一座感情的豐碑,豎立在中朝人民心中!

毛岸英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既有利於教育中國人民,又有利於中朝友誼。想到這裡,主張“中國生、朝鮮死、朝鮮埋”的彭德懷掐滅菸頭,戴上花鏡,提筆疾書:

總理:

昨二十四日賴傳珠同志擬一封電稿,將毛岸英同志屍骨運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鮮,以志司或志願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說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的經過,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與其同時犧牲的另一參謀高瑞欣合埋一處。以此教育意義甚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原電稿已送你處,上述意見未寫上。特補告,妥否請考慮。

敬禮

彭德懷

十二月二十五日

周恩來看完彭德懷寫來的信,沉思良久,認為老將軍說得有道理,毛岸英的屍骨不宜運回國內安葬,更不宜在北京安葬,應該和犧牲了的所有志願軍烈士埋在一起,這也是主席的意思,這樣做政治意義更大。於是,他將彭德懷的信批轉給毛澤東閱示。“主席!”毛澤東的秘書拿著文件夾走進菊香書屋,輕聲說,“總幹部給彭總髮來一個電報,說岸英是主席的兒子,要求將岸英的遺骨運回祖國,破格安葬在北京。彭總從大局考慮,認為這樣做不妥。這是彭總寫給總理的報告,總理批給您閱示。”

秘書把文件夾遞給毛澤東,接著又說:“金日成首相來電,向主席表示慰問,他說岸英同志是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他們希望把岸英安葬在朝鮮。”

“老彭說得對,哪個戰士的血肉之軀不是人生父母養的,不能因為我是黨和國家的主席,就給兒子搞特殊啊!”毛澤東從筆筒裡抽出一支鉛筆,在文件上慨然批示:“同意德懷同志的意見,把岸英的遺骨和成千上萬的志願軍烈士一樣,掩埋在朝鮮的土地上,也不要為他舉行特殊的葬禮。”

這就是一代偉人的胸懷!

於是周恩來當日在彭德懷的信上作了“尊重你的意見和朝鮮同志的要求,請(傳珠)重擬覆電”的批示。劉少奇、鄧小平圈閱後也都表示同意。(來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 作者│武立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