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埃西亞有著怎樣的歷史?

潁州小史官


克羅地亞共和國,位於歐洲東南部,在

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潘諾尼亞平原交界,首都為薩格勒布。

有人說,克羅地亞獨立二十多年,1991年才成為獨立的國家,是個年輕的國家。

但克羅地亞並不年輕。

克羅地亞地區在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的痕跡。

在公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克羅地亞地區,而後由匈奴、東哥德、拜占庭帝國佔領。

今天的克羅地亞人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在公元7世紀進入該地區。

公元925年,托米斯拉夫登基,成為克羅地亞王國第一任國王。

在接下來的一百年時間,克羅地亞王國達到鼎盛時期,在海上和陸地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曾一度將潘諾尼亞平原佔為己有,又戰勝了匈牙利人,將國土擴大到亞得里亞海。

海路方面,克羅地亞有著天然良港,擁有超過180艘戰船。

龐大的軍事實力,讓羅馬教皇也承認了克羅地亞君主的國王地位。

但是到了10世紀中期,克羅地亞王室出現了內部鬥爭,致使克羅地亞開始分裂,日漸衰微。

1102年,克羅地亞與匈牙利簽約,匈牙利國王成了克羅地亞的君主,從此成了匈牙利的一部分。

1409年,匈牙利將克羅地亞的達爾馬提亞地區賣給了威尼斯共和國。

1526年,奧斯曼帝國大敗匈牙利,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奧斯曼帝國佔領。匈牙利的剩餘部分由哈布斯堡王國佔領,經過長期鬥爭,在19世紀時,克羅地亞由哈布斯堡王國佔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戰敗,走向四分五裂的道路。

分裂出的克羅地亞成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該王國在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

1945年,克羅地亞作為加盟國成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的成員國。

1991年6月,克羅地亞宣佈獨立,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國(南聯盟)成為獨立國家。

2009年,克羅地亞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13年,克羅地亞加入歐盟。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俄羅斯世界盃剛剛閉幕,世界盃亞軍、南歐小國克羅地亞在足球場上風光無限。一和不懂足球,倒是可以談一下克羅地亞這個國家的歷史。

談有些國家的歷史,我認為不應拘泥於國土的界限,而是首先從組成國家的民族說起。

一、起源

羅馬時期有三大蠻族: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

(這是重點,要考,一和注,不用謝)

其中,斯拉夫人大致起源於今天的波蘭一帶,有東、西、南三大分支,由於遷徙而帶來長期的相對隔絕,語言文化變化較大,三大分支演化出許多民族。東遷的東斯拉夫人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羅斯人祖先。留在波蘭一帶的西斯拉夫人,演變成今天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南遷的南斯拉夫人分支更多,包括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保加利亞人、黑山人、波斯尼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人。


二、早期國家(7世紀~1102年)

7世紀,大約是唐朝初期,克羅地亞人早期部落南遷,8世紀末到9世紀時形成封建國家,但是經常受到諸如拜占庭帝國及周邊勢力入侵。

到了公元910年,在克羅地亞的托米斯拉夫在位期間,多次擊退外敵(匈牙利人、保加利亞人),並開闢疆土,一度頗為強盛。925年托米斯拉夫更是獲得羅馬教宗的加冕,成為克羅地亞第一位國王(之前的國君多為公爵)。托米斯拉夫之後,克羅地亞內部常有紛爭,外部強敵環伺,克羅地亞王國仍然維持了近200年。

三、匈牙利時期(1102~1526)

公元1102年,克羅地亞與匈牙利簽約,併入匈牙利。匈牙利國王兼任克羅地亞國王,克羅地亞保留議會、軍隊及貨幣,另設總督管理內政,總督人選有時是匈牙利人,有時是克羅地亞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治權。

四、奧斯曼與奧地利拉鋸時期(1526~1918)

1526年奧斯曼帝國打敗匈牙利,併吞並匈牙利大部分領土,剩餘領土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吞併。經歷過拿破崙的征服,以及後來哈布斯堡王朝逐漸控制匈牙利,並於1867年形成奧匈帝國,克羅地亞逐漸成為奧匈帝國的領土。

五、南斯拉夫時期(1918~1991)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瓦解,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組成王國。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二戰時,德軍在克羅地亞建立傀儡國家,稱為克羅地亞獨立國。在克羅地亞人出身的一代強人鐵托帶領下,南斯拉夫反法西斯力量逐漸強大,並最終取得勝利。

二戰後,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在北約(美國主導)和華約(蘇聯主導)之間一定程度上保持中立,大力發展自身經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鐵托在任期間,刻意打壓南斯拉夫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為南斯拉夫解體埋下了禍根

1980年,鐵托去世後,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矛盾逐漸擴大。1991年,克羅地亞宣佈脫離南斯拉夫,正式獨立




六、獨立至今(1991~)

克羅地亞宣佈獨立之後,立即與塞爾維亞人爆發了克羅地亞戰爭。戰爭持續到1995年,克羅地亞最終獲勝。


一和的新號


克羅地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曾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年剛剛獨立。 其實從地緣角度看,前南斯拉夫更應該是一個統一國家,而不是今天這般四分五裂。 曾被稱為前南斯拉夫第一少數民族的克羅地亞人,與前南斯拉夫的第一大民族塞爾維亞人是同文同種---同屬斯拉夫民族,使用相似的語言。 如同亞洲的朝鮮半島一般,同文同種的人們產生隔閡的原因無疑是價值觀和信仰的差異,只不過這裡隔閡產生的時間更久,原因更為複雜。 在歷史課本中,每當提到巴爾幹半島,都會用“歐洲的火藥桶”來形容,這一地區正處於歐亞之交,西北方是德語文化圈,西南是東歐及俄羅斯文化圈,東方是土耳其及伊斯蘭文化圈,而西方與羅馬隔亞得里亞海相望。 換言之,這裡是真正的“四戰之地”。 當週邊一個又一個強盛的帝國興起時,給巴爾幹帶來的不僅是戰爭與征服,更將不同的文化、信仰塞進這片土地,位於巴爾幹北部的前南斯拉夫地區尤甚。 正因如此,前南斯拉夫地區被人為“撕裂了。 故事的開頭要追溯至公元四世紀,曾經雄踞亞歐非的羅馬帝國正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此時財政的困局,來自東方薩珊波斯,以及北方日耳曼蠻族的侵襲都在困擾著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這位皇帝使用了類似古代中國分產不分家的方式來解決帝國的困境:國家被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專心應對薩珊波斯,西羅馬帝國專心應對日耳曼蠻族。 在他原先的設想中,這種方式僅僅是一種政治上的妥協。未來的某一天,光榮的羅馬終將恢復統一,所以兩大帝國依然被冠以羅馬之名。 可惜歷史永遠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東西羅馬的歷史正是東、西歐差異的開始。 西羅馬帝國短短一百年後就亡於蠻族之手,隨之興起的是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在此過程中,以羅馬教廷為代表的天主教會控制了這一地區。 東羅馬帝國則逐步希臘化,並最終形成了講希臘語,信奉東正教的獨特國家--拜占庭帝國。 而不幸的前南斯拉夫地區正處於這一歷史鉅變的中間地帶。 由此產生的後果直接影響了這一地區上千年:西部克羅地亞地區的居民大多信仰天主教並更親近西方,而東部塞爾維亞地區大多信仰東正教並更加親近東方的拜占庭。 當拜占庭帝國被土耳其消滅後,東部的居民轉而與俄羅斯更為親近。 同文同種的人們因為信仰和價值觀的不同開始分道揚鑣。 歷史是一位幽默中帶著殘酷的先生,似乎嫌這一地區不夠熱鬧,它將另一位主角土耳其也塞進了舞臺。 1453年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後,雄心勃勃的蘇丹並不甘心停下征服的腳步,既然地中海可以成為羅馬人的內湖,土耳其帝國為何不能再現這一輝煌。 帝國的鐵騎繼續西進,隨著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地區的軍事力量被摧毀,土耳其人來到了中部山區。在這裡他們驚喜的發現有一大批信仰非常搖擺的居民,這些人正是位於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之間的波黑人。 塞爾維亞地區與克羅地亞地區的文化衝突與碰撞讓波黑地區成為化外之地,這種文化的邊緣地帶正是新文化楔入的最好地區。 欣喜若狂的土耳其人開始大力推進伊斯蘭教,並將這裡作為統治區的“模範地區”。最終波黑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併成為土耳其禁衛軍的兵源地之一。 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如同三株迥異的植物在這片土地上生長、開花,並最終決定了這片土地的歷史走向。 時光荏苒,數百年彈指而過。 當一戰的烽火席捲歐洲後,1918年南斯拉夫王國建立,王國的全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第一次組成了聯合王國。 可惜這個新國家從一出生就有些“先天不足”,這場由塞爾維亞主導的獨立和建國運動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的帶有塞爾維亞色彩。越來越多的克羅地亞人開始對大塞爾維亞主義感到反感,甚至厭惡。 畢竟分道揚鑣已上千年,何能一早一夕談統一,克羅地亞獨立運動由此開端。 二戰結束後,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獲取了政權,新的南斯拉夫共和國建立。 共和國的建立者鐵托是一位克羅地亞人,他被稱為強人不僅是表現在軍事上,在政治上也是如此。 他大力壓制大塞爾維亞主義,弱化民族差異,這一政策緩解了國內的分離情緒,但鐵托自己也清楚,這種強人政治畢竟不能長久。 果然隨著他的去世,民族矛盾赫然激化,並最終釀成了南斯拉夫的分裂。 1991年5月19日,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克羅地亞國內的塞爾維亞族強烈抵制,並最終釀成了克羅地亞戰爭。 波黑、塞爾維亞、克羅地亞都捲入了這場戰爭之中,三株植物終於糾纏在了一起。 直到1995年戰爭才告結束,這一次克羅地亞才算真正取得了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