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秸稈走俏收購難 板材企業「吃不飽」

過去,農民圖省事,把秸稈當作垃圾一燒了之。如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秸稈板材企業,使秸稈變廢為寶,串起一條“綠色家居全產業鏈”。然而,“稻草變黃金”在為農民增加了收入的同時也為當地政府和企業帶來了“甜蜜”的煩惱: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秸稈收購難,板材企業因原材料不足“吃不飽”。

7月初,筆者走進位於東寶工業園區的湖北凱利板業有限公司,只見原料倉庫裡堆放著捆紮好的小麥秸稈,叉車來回往返將秸稈送到生產線的進料口。經過粉碎、篩選、施膠、熱壓等一道道自動化生產工序後,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吐”出板材。

據公司董事長宋述田介紹,荊門市是農業大市,秸稈資源豐富,2015年,公司投資5億元在東寶工業園建起了全市第一家秸稈板材生產企業,優質的板材引來了詩尼曼家居等大型定製家居企業紛紛落戶東寶。家居企業的接連落戶,又引發板材企業集聚。去年,秸稈板材產業巨頭萬華集團投資32億元,在東寶打造佔地千畝的秸稈綜合利用生態產業園。

“農作物秸稈——環保板材——生態家居,一根稻草串起一條綠色產業鏈。”東寶區林業局黨組書記陳軍說,根據該區規劃,至2020年,東寶綠色建材產業園將培育億元綠色建材企業30家以上,實現年產值200億元。

而產業聚集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對原材料的需求,進入6月底,小麥已全部收割歸倉。看著2個空蕩蕩的倉庫,宋述田很無奈:手握2500萬元現金,卻買不到足夠的麥草。凱利板業原設計年產能15萬立方米禾香品牌板材,自去年3月投產,經過一年的發展,年產能僅達到7.5萬立方米,這意味著企業有一半的產能閒置。

“吃不飽就不能長個子。”宋述田用一句話描述了自家企業的困境:公司一年需要9萬噸秸稈,而去年僅收購到4.8萬噸秸稈。今年小麥收割前夕,他就籌集了2500萬元資金,派出10名員工到沙洋、天門、當陽等地收秸稈。

“這幾年秸稈收購價格一直在上漲,今年秸稈價格已由去年的每噸380元漲到460元。”宋述田說,儘管價格上漲,但收購仍不順利。1個月下來,公司只收購到1萬噸秸稈,4個倉庫只裝滿2個。

面臨“買草難”的不止凱利板業。去年落戶東寶的萬華板業,計劃本月底投產。東寶區農機局局長魯志山說:“這也是一個‘吃秸稈’大戶,一年消耗秸稈38萬噸。”

雖然東寶區每年產生的秸稈只有18萬噸,僅凱利和萬華2家企業年秸稈需求量便達到了50萬噸,但放眼全市、乃至江漢平原,原料綽綽有餘。魯志山說,荊門每年農作物種植面積達900多萬畝,產生秸稈414萬噸,秸稈量大、種類多,足夠支撐起幾個大板材企業的需求。

既然一頭是秸稈產量充足,另一頭是板材企業高價買草,為何供求兩端無法有效對接?在東寶區仙居鄉玉瑩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幫國看來,秸稈收儲企業信息不對稱是一個重要原因。

張幫國在仙居鄉雙龍村流轉了1800畝地種植水稻。去年,他響應政府號召收了1800畝地的秸稈,秸稈收上來了,賣卻成了問題。“鄉里沒有秸稈收儲點,我自己又找不到門路。賣不出去的秸稈堆放在稻場上,秋季幾場大雨後,秸稈全爛了,虧了不少錢。”張幫國說。

“秸稈的收集、運輸、儲藏比較難、成本高,如果沒有固定的合作伙伴,誰敢貿然投資收儲點?”宋述田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建立健全收購體系,在發揮價格的槓桿作用之外,還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在信息收集、壯大收儲企業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秸稈板材企業的困境,倒逼地方政府積極作為。”魯志山說,今年東寶區出臺了秸稈收儲利用補貼方案,計劃5年投入2000萬元,鼓勵種植大戶、合作社、社會資本建立收儲點。按照該方案,在東寶轄區內購買收割打捆機具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收儲企業,在享受省市統一補貼外,由區級財政進行疊加補貼,購買打捆機的每臺補貼1~4萬元,收儲點補貼10~20萬元。

得知此信息後,張幫國心動了。6月中旬,張幫國投入90萬元開建秸稈收儲點,希望能在“草裡掘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