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號的自我救贖之感悟

2014 年 7 月,我輾轉多次,跑到一家當時最為火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實習。每天早上負責將熱門產品、資訊與行業研究總結成文,並交由專人負責,而後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給讀者。

那時的我只是一個純粹的內容與素材加工者,移動互聯網的概念於我而言太陌生了。微信已經火了幾年,我卻依然守舊,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瞭解更是九牛一毛,全然不知這背後的機制。

半年多的實習經歷讓我發現了更大的世界,也在我心中埋下了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好奇的種子。

此後,我開始深入微信聊天,開始關注第一個公眾號,我開始嘗試融入微信生態。

2

早在 2012 年 8 月 17 日,微信公眾平臺已正式上線。這 5 年它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積聚的勢能吸引了無數的內容創業者。一時間,眾星捧月,春風得意。

「羅輯思維」、「十點讀書」、「視覺志」、「商務範」等一大批自媒體,都赫然崛起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後的兩年內,他們無疑是微信平臺紅利窗口期中最大的獲益者。

5 年時間,我們共同見證一個全新、獨立的社交化生態平臺。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小程序百花齊放,而原創保護、留言讚賞、廣告流量主等一系列功能更為微信生態打造了完美的閉環。

然而,隨著各大媒體或是團隊紛紛湧入,近兩年很少有人鼓吹我們一定要做微信公眾號了。業內盛傳:「微信公眾號紅利期已過,文章閱讀率普遍下降,新增關注困難,難以與今日頭條分庭抗禮」。各大內容孵化平臺更是虎視眈眈,恨不得從微信公眾平臺手中攫取更大的奶酪。

更可怕的是輿論導向,對比這兩年人們對於微信公眾平臺未來的看法,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信息過多,懶得打開,更有甚者,公眾號一發文章便取消關注。

種種跡象表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崛起的路徑已經越走越窄。

而我相信,事實雖然殘酷,但並非全部的真相。

進而一系列的問題便擺在眼前,我希望一探究竟:

微信公眾平臺的價值在哪裡?他人世界中的疲態與緩慢是否真的如此?

公眾號運營者的現實處境如何?他們是否真的另闢蹊徑、多維並進?

3

2017 年 2 月 8 日,我開始了自己的公眾號寫作之路。

那時的我,只想著持續寫下去,無非是換個安靜的地方以文會友、聊以慰藉。當然這個決定並非一時衝動。起初,我亦步亦趨地摸索著自己的新天地。從功能介紹、到自定義菜單,從關注後自動回覆到文章排版編輯,我將佩服的公眾號大體研究一遍,儘量在公眾號寫作之初就打上個人印記。

此後的 360 天,我持續不斷地輸出自己的思考,打磨自己的寫作能力,倒也自得其樂。

一旦決定做一件事情,就得認真把它做好。這是我對於自己的要求,寫作同樣如此。我對閱讀量、關注人數等並不在意,卻十分希望得到真實世界的反饋。

猶記去年,我挖空心思推送了第一篇文章,那種急切與焦慮感真的讓人煩躁,我發給了十幾位朋友,他們都善良地關注了。

只可惜,剛開始的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就是自嗨型寫作。感謝你們的不離不棄,我持續寫到了現在。

截至到今天,這一年,我共寫了 62 篇原創文章,共計 16 餘萬字,每篇閱讀量在 110 人次左右。下面就是我的成績單。

微信公眾號的自我救贖之感悟

微信公眾號的自我救贖之感悟

微信公眾號的自我救贖之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