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巧妙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卞女俠


這個問題,也是很有代表性的。這位媽媽您一定是一位非常善於思考、非常細心的媽媽。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關於孩子向大人提出無理要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我們可以把孩子的這些無理需求分分類,視情況而定。有一部分要求呢,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體驗。有的時候這類行為,對我們大人來說是搞破壞,是無理取鬧。比如說孩子在經歷秩序感敏感期時,要求必須把一個東西放在自己放在的那個位置,誰都不許動,要求必須吃一塊兒整的月餅。再比如孩子經歷空間感敏感期時,會喜歡不停地扔東西,什麼都扔,扔完有的小朋友還笑一笑。再比如說口腔發育敏感期階段,孩子拿著什麼東西都往嘴裡放,不給就哭,這些要求看似無理取鬧,實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學習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多學習,多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徵。這個時候的孩子,其實需要我們家長支持他,幫助他創造安全寬鬆的環境去體驗這些事,而不是拒絕。家長經常拒絕孩子這類要求,會讓孩子減少很多自我探索發展的機會,你會限制他的好奇心,慢慢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被動退縮和不自信。



另外,還有一部分的要求確實是孩子的無理要求,孩子無理取鬧,用情緒與家長互動。比如想要這個東西,如果得不到就摔東西,故意打翻食物或者玩具等等。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到底是因為什麼,導致孩子對家長總是有很多無理要求呢?這樣的行為背後,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首先家長需要自查一下,是否在之前代養孩子的過程中,曾經過於過多的溺愛和過多的給予。當孩子向我們提出各種各樣需求的時候,我們家長給予的過快,太過及時。就會導致孩子現在不容等待,不容解釋,不容我們提出更多的意見和想法。就導致孩子用各種各樣的情緒行為來和我們互動,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欠缺。此外,孩子無理取鬧,還可能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第一,希望通過無理取鬧的方式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注,第二孩子受到某些挫折時,也可能會出現無理取鬧來發洩情緒的情況,第三模仿其他人的行為。針對這類的無理要求,家長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帶有情緒。我們需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提出要求時的急迫心情,和她當時的感受。運用黃金八步法與孩子溝通。你要通過擁抱蹲下來平視等平等溝通的方式,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孩子的。然後如果是涉及到安全性,道德價值觀等原則性的問題,家長還是應該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孩子,給孩子明確的信號反饋。然後可以和孩子講講道理,灌輸給孩子什麼樣的方式是正確的,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等等。那麼更多情況的無理取鬧,其實是不涉及到安全性、原則性的需求,家長的處理方式可以是:第一,對於家長過分的溺愛,過多的給予,要適當延遲滿足一下孩子,不要給孩子過多物質的東西。獎勵也儘量不要用物質去獎勵。第二,可以適當採取忽視不理會的方式。那麼孩子覺得通過這種方式吸引不到父母的注意也解決不了我的問題,可能以後就不會通過無理取鬧這種方式去做了。第三,給孩子一些榜樣的力量去模仿。比如身邊同齡人有誰在這個方面做的比較好,咱們也可以去學習一下。第四轉移孩子目前的注意力,這個對於小寶寶會比較受用,第五可以採取開家庭會議的方式。因為家庭成員共同參與表決以這樣娛樂性的方式,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的,增強孩子的參與感,孩子也會比較樂於接受。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跑。然後要分析孩子無理取鬧背後的真正原因,在充分理解和接納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溝通。無論同意還是拒絕,接納情緒和做好溝通都是第一步。相信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的。



我們都知道,過多的物質的滿足,會讓我們的孩子情緒上越來越糟糕,會讓孩子經常性的用情緒行為與我們互動。所以我們應該經常性的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根孩子去互動。當然小寶寶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還有其他的方式。在這裡提示家長,對於一些大一點兒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說讓他去積攢零花錢的方式,比如說讓他幫助,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去積攢幾個贊,然後這個贊積攢多了以後,他可以獲得一個什麼,這個方法是可取的,因為他發現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的時候,就不會用情緒來跟我們去互動了。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坦然直面孩子的要求

坦然直面孩子的各種要求和孩子為滿足要求進行的抗議和無理取鬧,沉著冷靜,不迴避,更不逃避。讓孩子明白地知道父母已經接招兒了,父母則在心理層面上掌握了主動權。反之,孩子覺得父母尚未接招兒,這就給孩子想象和活動的空間和餘地,他們才會活動心眼兒,心存幻想,期盼著父母有可能滿足自已的要求。所以,他們才會用更強烈的方式表達,迫使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冷靜地掂量孩子的要求

父母坦然直面孩子的要求之後,需要冷靜地掂量、思考這些要求是否合情合理:孩子擁有這個會收穫什麼、失去什麼,沒有這個會收穫什麼、失去什麼。權衡利弊得失後,明智而有分寸地跟孩子實話實說,把父母的權力用在刀刃上。原則是輕易不要答覆孩子,一旦答覆輕易不要更改。

用愛推動孩子成長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無論滿足還是拒絕孩子的要求,父母需要把這件事本身看做是用愛推動孩子自覺成長的寶貴契機。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明白,人的一生水遠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人需要為滿足自己的要求付出不懈的努力。越早上如此重要的一課,對孩子的一生越有利。

滿足孩子一定的物質要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融洽親子關係的潤滑劑。即使滿足了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也要強調親子之愛和融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透過表面的物質體會深層的親子之愛。

不可無原則滿足孩子的要求

許多父母不忍心拒絕孩子的要求,因為孩子哭鬧很可憐而一味溺愛孩子。實際上,這是父母自己成長經歷中未被滿足的需要,表面上看溺愛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實則滿足了父母內心的需要,不可取。過度地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不是在愛護孩子,而是在傷害孩子。


錢志亮工作室


該怎麼巧妙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接絕招!

第一式:肯定迂迴式

絕不說“不”,用“好的”、“可以”、“知道了”、“聽到了”等肯定詞彙回答。

直接拒絕太傷孩子心,而且有些家長說不出口。自體心理學創始人有句名言--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前半句是說拒絕別人而沒有敵意和傷害,後半句說沒有威逼利誘的控制,只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說“知道了”、“好的”、“可以”等肯定句,是在接納孩子一下想吃10個冰淇淋的心情。然後跟孩子說,我們可以1天吃1個,10天吃完。跟孩子說,“媽媽可以陪你玩,也想陪你玩,不過得等半小時,我們吃完晚飯後就可以。”



​​

第二式:幻想滿足式

用幻想的方式滿足孩子。記得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面,維爾史密斯父子有個場景,他們沒地方可去,在地鐵廁所裡過夜,幻想他們在一個恐龍世界裡,悲慘的境遇被奇幻的想象力照耀了。

當孩子想吃冰淇淋,但是吃了容易著涼拉肚子。就可以用幻想式,讓孩子想象如果買了草莓蛋筒,第一口怎麼吃,直接吃,用勺子,配合餅乾一起?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想象,如果是自己,該怎麼吃?

這樣的對話可以有,“寶貝,你猜怎麼著?媽媽會怎麼吃?”聲情並茂,興致勃勃。

很神奇,說著說著,越來越真,就跟吃了冰淇淋一樣滿足。孩子的想象力簡直了,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

第三式:轉移牽引式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牽引,就像乾坤大挪移,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不過要確保這個點是孩子感興趣的。



第四式:鎮定自若式

這是最厲害的一招,專門對付超難對付的小孩。首先,前三招看似都不管用,這時候要使用鎮定自若式。對小孩不疾不徐,鎮定自若,允許孩子完全發洩需求不能滿足的惡劣情緒,然後反覆操作前三式,融會貫通,行雲流水,直到爐火純青,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家長們,實踐出真知,歡迎與我一起探討交流育兒心經。


新書上市,歡迎購買

書名:幼小銜接-陪孩子度過幼升小關鍵期

噹噹,京東商城有售




在路上的Nancy


其實孩子是老天爺用來鍛鍊我們而請來的救兵!

我們誰也不知道他腦袋瓜子裡面到底裝的什麼東西,還經常會蹦出一些無厘頭的要求來,比如說:想要天上的月亮;想把動物園的孔雀放在家裡養;所以經常提的一些要求我們是無法滿足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切實可行,而且是實際需求,比如說想要小粘貼,想要吃巧克力,想買電話手錶等。


其實回想我們自己的兒童時代,感覺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現在想來可能有些要求會是我們夢想的開始。

如果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善於引導,可能會比直接拒絕獲得更好的效果,而且小朋友往往都是天生的談判高手,在他那邊似乎感覺不到原則和底線,只有需求和達到需求誓不罷休的那股子勁頭。

他是小孩子,有他天生的弱點,就是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或者喜歡的,而且專注力也不集中。面對孩子提出來的要求,如果是可以滿足他眼前的需求,這種情況下面我們試過用條件滿足來交換,而且也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比如說:孩子晚上想吃顆糖,我們就跟她說,第二天早上如果能早點起床,自己洗漱完畢,就同意她在去學校的路上吃一顆。

如果是實在沒有辦法滿足的跟她講道理,把事實和理由講清楚,相信孩子是能理解的。我覺得直接面對,比用別的小技巧來逃避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機靈寶育兒


我的孩子今年五歲,已經有比較好的情緒自處能力,在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很快(五分鐘之內)就可以調整好自己情緒。前些日子我受邀到幼兒園跟家長們分享孩子情緒管理的心得,這裡摘要兩點供大家參考:

一、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要求。冬天要穿短袖、睡覺前要吃糖、早上不願意上幼兒園......很多家長都遇見自己孩子提這樣的要求,不要因為這些要求看似無理就斷然拒絕。換一種方式問一下:你為什麼現在要吃糖?你知道吃糖會長蟲牙媽?不上幼兒園是因為害怕**老師或者小朋友嗎?用發問替代拒絕,可以讓孩子梳理一下自己提要求的原因,並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明確你的底線,比如“媽媽必須要上班不能在家陪你,所以你要去幼兒園”......孩子在分析自己心理的過程中會逐漸明白行為的界限在哪裡,進而會自己放棄“無理要求”。

二、不要把孩子的“後路”都堵死,適當給予孩子替代滿足。

很多孩子在玩到很興奮的時候不願意結束,家長催促睡覺孩子就會哭著要求再玩一會兒;有的孩子在商場看見心愛的玩具會抱著不撒手要求帶回家......這些場景裡家長的說教和拒絕作用都不大,因為孩子的注意力都在玩耍和心愛的玩具上。家長可以說:我們現在上床玩個抱抱遊戲好不好?今天不買玩具我們去遊樂場玩一會兒好不好?......當孩子執著於一件能夠帶給他高度滿足和愉悅的事情時,斷然拒絕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傷害,逐步減少興奮讓孩子平和下來才是明智之舉。

我是一個倡導無論如何都自己帶孩子的媽媽,上述觀點供您參考,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講常識、說真話,認真探討養育孩子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已的需要,而一個十四歲孩子的世界和一個四十歲媽媽的世界肯定是有差別的,所以,衡量孩子需求合理與否的標準不應該是單獨的某一方,而是父母與孩子雙方的角度去考慮。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需要雙方對彼此都有充分的瞭解,瞭解的必經之路就是溝通。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母對孩子有強大的話語權,即孩子聽父母的話是孩子的義務,但是這種方式本身可能會限制孩子的創造性空間,因為孩子在成長中有一部分創造性是被社會化要求的制約所削減的,當孩子的話語權得不到尊重時,他的那些很可能是很有創意的想法就會被拒絕。所以,父母的一言堂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果凡事只聽從孩子的意見,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孩子與父母相比,畢竟社會經驗要少得多,他們可能會缺少處理問題的經驗,所以,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指導。

因此,雙方的溝通就變得特別重要,溝通的基礎是傾聽,父母需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達成對於需要的理解,然後共同決定孩子的需要是不是應該被滿足。如果父母決定拒絕孩子的需要,那就要坦誠告訴孩子為什麼拒絕他,通常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被拒絕,但是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那被拒絕本身也不再具有那麼強烈的傷害性。

或者父母可以在公平開放的對話氛圍中,與孩子共同商定,哪些是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當然,他也要承擔起自己做主後的責任;哪些是必須徵得父母同意才可能決定的,因為孩子雖然日漸長大,但實際上他們還是需要父母給予情感上的關心與支持,當一些重大的事情由父母參與決定時,他們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

當然,孩子越大,他所擁有的自主空間也應該增加,這也是幫助他們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而如果父母參與決定過多,一直不能放手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話,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扼殺他的獨立性,這樣的話,將來他走向社會可能就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工作、婚戀等發生各種問題。所以,孩子長大的過程本身,是需要家長及時做出調整,需要接受孩子漸行漸遠,終有一天,他會離開父母的庇佑,獨自飛行。而父母不知如何處理給孩子多少自主權的衝突,其實恰是父母在拉住孩子和放手讓孩子去飛之間的衝突,當父母更有能力放開手,給孩子更多的尊重與信任,讓他們有更多的自主的機會時,其實孩子會更輕鬆的起飛,飛走後也更願意更多回到父母身邊探望父母。而如果孩子太害怕孩子飛走後的孤獨,一直不肯放手的話,一方面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逃出去的鳥兒會很害怕再飛回父母身邊受限,反而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孤獨。


孕育島


既然孩子的要求被百分百認定為無理,就應該明確拒絕,表明立場:我愛你,並不代表規矩就可以隨意破壞。



孩子每一次無理要求的提出,都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同類事件的準則。當你在某一次無理要求中妥協,孩子就會記住了這次行為,以後類似的情況就會經常發生。所以,一定要將孩子的第一次無理要求扼殺在搖籃裡。



如果孩子真的很想得到某樣東西而無理取鬧,可以跟孩子約定,過生日或者兒童節的時候當作禮物送給他。告訴孩子,這是你們之間的小秘密,一起守護約定。



有時候孩子的無理要求也並非都是不好的。總有些時候我們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愛,孩子就會通過無理要求的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希望爸媽能花時間專心陪伴他們。現在不僅是農村有留守兒童,大城市裡也在蔓延,只是方式不一樣,本質相同。忙,成了全世界父母的口頭禪,能分給孩子的時間少的可憐。孩子不惡作劇,哪能引起重視?

想要治癒孩子的無理要求,愛是最好的良方。左手關愛,右手規矩,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家語幼學


我更傾向於真誠的拒絕孩子,而不是巧妙地拒絕孩子。巧妙其實是意味著找一些理由,或者是不正面回答,這其實是在套路孩子。

比如,孩子要求買玩具,可是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玩具了,這個時候也許我們會覺得再買是浪費,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們的想法,我們不想買,因為覺得不想掏這個錢,或者因為玩具太貴了,想把錢花在更好的地方。

讓孩子感受到傷害的不是我們的拒絕,而是家長往往會因為要拒絕孩子的需要而否定孩子,比如,你不停的買玩具就是你不懂事兒,甚至講出一堆大道理來說服孩子他的購買慾是不對的,甚至是可恥的。

孩子想買玩具,這個願望並沒有錯,只是因為他還小,不明白買東西也許也需要計劃,我們可以先肯定孩子的願望,或者說不要否定孩子的願望,讓後在告訴孩子你認為不可以買的原因。

當然,我其實是覺得,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孩子不是要了一個天價玩具,或者要去做一些嚴重威脅到自身安全的事情,沒什麼是不可以滿足的。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面對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我們真的很無奈,我們選擇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用謊言來欺騙他們,但謊言說多了,孩子自然對我們失去信任,當他們再提出無理要求,得不到父母的任何事,他們就用情緒來發洩,用哭鬧來威脅父母。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巧妙的拒絕孩子,成了每個父母的必學功課。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用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讓他們放棄自己的要求。

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不要一味的否定,要先對他們的要求表示認可,當孩子對我們處於信任狀態時,再告訴他們自己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徵求他們的意見,孩子自然就會安靜下來,聽取我們的意見。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停止他的無理要求,還避免了我們用謊言來欺騙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在拒絕孩子時,一定不要在激動情緒時直接拒絕孩子,要巧妙的使用合適的語言,讓自己的語速放慢,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小布點mami


我曾經問過一個外國的朋友,如果你的寶貝哭著要東西,你會怎麼辦?她很疑惑的看著我:“我想你的意思是,當一個孩子哭的時候,可能是想要一個玩具或糖果,父母應該怎麼處理這個?當我和孩子們去商店的時候,他們每個人都有一件事。一本書,一個玩具或是一個糖果招待。他們都會很好的,在商店不會再發脾氣。”

她的疑惑和回答,是想告訴我,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發生的。我們有時只想著如何解決問題,但是確忽略了,應該先做的是避免問題的發生。想想我們自己去商城也好,超市也好,為的是什麼?是想買些喜歡的東西,或是需要的東西,如果空手而歸,難免也會不開心吧?而孩子往往是被動的成為了跟隨者,小孩子一般是沒有固定需求的,進入商城、超市後,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產生需求,這時候如果被否定,就會產生不開心,甚至哭鬧行為,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需求未被滿足後的心情轉換,並不是孩子所犯的錯誤。所以不能用斥責、打罵來解決。但也不能聽之任之,使孩子養成只要哭,就可以得到的心理。

由於孩子的思維裡只有喜不喜歡,沒有適不適合,所以要想避免孩子亂要東西,就要給予必要的引導。當我沒有想要給女兒一個禮物時,我是不會帶女兒去購物的。因為當你選到商品時,孩子會很疑惑為什麼我不能也要一個。所以要帶孩子去購物,至少讓她選擇一個禮物。為了避免女兒見什麼要什麼,在出去前,我會問她:“今天我們去逛街,你想買個什麼呢?”通過提前的溝通,來幫她縮小範圍,使她明確可以選一個物品,這樣會提升她得到時的滿足感。在選擇過程中,會讓她多看,多考慮再選擇,避免選過後又看到好的,還想再要。

當孩子選的東西我認為不合適時,我會把我的理由講給她聽:“寶貝,這個玩具的價格在淘寶店裡可以讓你買到兩個,我們在淘寶買行嗎?” 開始孩子不願意,是因為她想馬上得到這個玩具,於是我同意了,因為這是她需求裡的很重要的一點,這是沒有錯的。但回家後,我會打開淘寶,找到好多這種玩具,多種多樣,當她已經買了想要的玩具時,關注點就轉移了,這是需求裡的重要點就變成了有兩個多好,就會後悔當初的選擇,我會告訴她,那下次選禮物時,可以在淘寶上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現在女兒已經可以接受等待快遞到來的過程了。

當然,避免並不代表就不會發生,當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很多父母認為是不可以妥協的,是擔心一旦孩子養成了這個習慣,就會不斷的用這個方法。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要讓孩子先停止哭泣,好好的說明要買這個東西的理由,要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去買。要讓孩子明白哭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就可以了,所以更多的工作要做在前面,要注重引導。

很多爸媽的做法都在傷害孩子,為了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來的成長,把這份經驗轉給身邊的朋友們,也許這一刻她正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