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16+1"框架下深化中欧务实合作

专访|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

7月7日,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办,为“16+1合作”搭建沟通平台。日前,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就“16+1合作”框架下的中欧开放合作关系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 欧洲将从中受益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16+1合作”框架下的中欧合作发展机遇与挑战?

图尔克:目前的欧洲期待更多的投资与发展机遇,中国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合作伙伴。当前,欧洲与中国已经有诸多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一些项目处在准备阶段。

在我看来,“16+1合作”框架将对欧洲这一区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16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欧洲国内生产总值的10%,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各异。虽然英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与中国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已有贸易合作体量庞大,但中东欧在这方面相对具有更大的合作潜力,“16+1合作”也将有助于欧洲区域平衡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哪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具合作潜力?

图尔克:中国与欧洲很多国家在航空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对一些与中国通航程度不高的欧洲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以斯洛文尼亚为例,航空领域的合作非常具有潜力,可以投资建设新机场、创建新飞行航线等。不过,不同区域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各有优先侧重。在中欧,航空领域的互联互通需要重点发展;在南亚,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更多集中在铁路和水路项目。

总体来说,欧洲将受益于与中国日益扩大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人文交流。

  • 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6国均被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中,在您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图尔克:“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性、变革性的重要倡议,具有改变世界发展的潜力。

首先,推进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这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涉及与不同国家发展多种外交关系。其中,既可以通过投资建立联系,也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建立联系,这个过程中蕴含的多重机遇需要充分探索。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制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方式密切相关,它涉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对国际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具有诉求。再次,“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的潜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2015年至2030年的行动指导,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相互结合十分重要。应当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卫生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够协同管控全球性水危机等。

  • 国际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未来全球经济秩序有何预见,国际制度体系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应对挑战?

图尔克:当下全球面临关键时刻。近几十年来,全球贸易体系致力于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如今美国却加征关税,倒行逆施。此外,现有国际贸易体系也存在非关税贸易壁垒,例如国家补贴等。当前的贸易体系的确面临变革的诉求。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讨论世界贸易组织是否需要对已有的协定进行修改。与此同时,在知识产权领域,世贸组织应继续探索如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避免过于僵化的知识产权监管损害二者间的平衡。

驻伦敦记者 赵媛

(中国社会科学报伦敦7月9日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赵媛

编发:冯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