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綱領:七佛通戒偈

sar-vapapasyakaranam

kusalasyopasampadahsucittaparyavadanam

etad buddhasya sasa-nam

佛教的纲领: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以上的內容,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綱宗,一般稱之為「七佛通戒偈」。可能是諸佛剛剛出世的時候,佛弟子都非常清淨,不需要特別制定戒律,都以這一首偈子作為禁戒,所以這首偈子又稱為通戒或略戒。

所謂七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即過去莊嚴劫末的毗婆屍、屍棄、毗舍浮等三佛,與現在賢劫初的拘留孫、俱那含牟尼、迦葉、釋迦牟尼等四佛。這七佛皆已入滅,故又稱過去七佛。

依據佛經所載,過去、現在、未來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現。其中又以上列七佛和這個世界因緣較深,所以很多佛經都會提及他們。

佛教的纲领:七佛通戒偈

根據《增一阿含經•四十四十不善品》記載,七佛各有一偈:

第一毗婆尸佛偈:

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

不以剃鬚發,害他為沙門。

第二式詰佛(即屍棄佛)偈:

若眼見非邪,慧者護不著。

棄捐於眾惡,在世為黠慧。

第三毗舍羅婆佛(即毗舍浮佛)偈:

不害亦不非,奉行於大戒。

於食知止足,床座亦復然。

執志為專一,是則諸佛教。

第四拘樓孫佛(即拘留孫佛)偈:

譬如蜂採華,其色甚香潔。

以味惠於他,道士遊聚落。

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偈:

執志莫輕戲,當學尊寂道。

賢者無愁憂,常滅志所念。

第六迦葉佛偈: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

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第七釋迦佛偈:

護口意法淨,身行亦清淨。

淨此三行跡,修行他人道。

佛教的纲领:七佛通戒偈

如果依照此處的記載,則「七佛通誡偈」為迦葉佛說,大多文本都從此說。此外《大本經》認為是毗婆尸佛說,《根有戒經》認為是釋迦牟尼佛說。由於文義通一切佛,所以《出曜經》解說為:「諸佛世尊,教誡後人……賢聖相傳,以至今日。」意思是說,這首偈子可以作為一切佛的教誡,故稱「七佛通誡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