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被忽略的將領,此人是翼王石達開的先鋒大將,卻死的蹊蹺

太平天國有不少著名人物,比如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等人,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並不是很有名氣,與上面這些赫赫有名的“王”比起來,他最初只是一位“天豫”,大約是太平軍中倒數的爵位。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鮮為人知的將軍,卻有著一段傳奇經歷。他驍勇善戰,是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的先鋒,他在石達開死後歸入太平軍主力,被封王並且成為軍中骨幹,但是最後卻詭異慘死。

這個人就是太平天國被遺忘的名將唐日榮。

太平天國被忽略的將領,此人是翼王石達開的先鋒大將,卻死的蹊蹺

公元1863年,一支太平天國的隊伍出現在了漢中地區,按理說,太平軍主要活動區域是在東南,怎麼會忽然跑到漢中呢?

原來,這支軍隊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餘部。

石達開之前兵敗大渡河,犧牲在成都,他的親兵部隊被清軍屠殺,其前鋒和中軍則逃了出來,繼續在四川流動作戰。

這支軍隊就是石達開的先鋒精銳,被稱為“翼殿前隊”(石達開是翼王),其統帥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固天豫”唐日榮。

太平天國被忽略的將領,此人是翼王石達開的先鋒大將,卻死的蹊蹺

唐日榮是湖南永州人,並非“老廣西”,但是,這位“湘人”卻作戰勇猛,所向無敵,因此獲得石達開器重,將軍中精銳交付給他,讓他擔任自己的大軍先鋒,“翼殿前隊”屢破關城,是石達開能夠縱橫西南的主要突擊力量。

石達開犧牲後,唐日榮寧死不降清軍,繼續率領部隊流動作戰,最後與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在漢中匯合。

由於此時太平天國兵力銳減,急需軍隊,因此唐日榮被推為“德王”,他的“翼殿前隊”也被編入陳玉成西征軍之中。

陳玉成西征軍是太平天國後期英王陳玉成為了打破東南困局而命賴文光陳得才等人遠征漢中的一支兵馬。

就在他們和唐日榮匯合後,天京被困,因此這支兵馬立刻回援天京。

唐日榮再次作為全軍先鋒,一路所向披靡,當他的軍隊攻擊到湖北附近的時候,據說已經擁兵數萬,兵強馬壯。

然而,就在此時,一件“詭異”的事發生了。

唐日榮竟然因為“叛變投敵”而被戰友“遵王”賴文光殺死了,他的部隊也被賴文光吞併。

這是怎麼回事呢?

太平天國被忽略的將領,此人是翼王石達開的先鋒大將,卻死的蹊蹺

對於唐日榮的叛變,主要記載是來自賴文光本人的“回憶錄”,賴文光自稱他得到消息,唐日榮要帶著部隊投靠清軍,因此他主動出擊,幹掉了唐日榮,然後兼併了唐的兵馬。

這是真的嗎?

對於這個回憶錄,我們要知道它只是孤證,就連當時的清軍都並不清楚唐日榮要投降的消息。

唐日榮在石達開兵敗以後孤軍轉鬥千里從未投降,後來在漢中與陳玉成西征軍匯合直到東下救援期間也曾遭遇極度危險的困境,他身邊就有幾支太平軍投降了清軍,可唐日榮仍未投降。

如今唐日榮站穩了腳跟,擁兵數萬,卻忽然要投降了?這著實有點匪夷所思。

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根據現在發現的史料來看,問題可能就是出在賴文光身上。

賴文光是洪秀全的“小舅子”,屬於最高領導的裙帶關係,從現在的記載來看,似乎賴文光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領袖”,是北方捻軍部隊的“共主”。

但事實卻不是這麼簡單,從清軍方面的記載來看,當時北方捻軍並未將賴文光當成領袖,對於北方捻軍來說,南方來的太平軍更多的只是只是“盟友”,是“客軍”,尤其是在天京陷落洪秀全死後,北方捻軍更是自力更生,賴文光並非是其領導人。

真正將自己裝扮成“捻軍領袖,太平軍後期支柱”的人恰恰是賴文光自己,這一切還是出自他的“回憶錄”。

可以說,賴文光留下的記載誤導了很多人。

太平天國被忽略的將領,此人是翼王石達開的先鋒大將,卻死的蹊蹺

我們回過頭來看,賴文光殺唐日榮吞併他的部隊,真的是因為唐日榮要叛變投敵嗎?會不會是賴文光本就打算吞併唐日榮,故意陷害他呢?

從一件事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端倪。

唐日榮死後不久,清軍和捻軍太平軍在最後的大決戰“尹隆河之戰”中,本來捻軍已經將清軍劉銘傳所部圍困,劉銘傳甚至準備自盡了。但是配合捻軍作戰的賴文光卻被清軍鮑超一個突擊打的大敗,軍隊隨之潰散,“尹隆河之戰”捻軍因此慘敗,從此衰亡。

太平軍本來善於打硬仗,此次和鮑超作戰一觸即潰,直到全軍潰散,實在令人想不明白,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賴文光吞併唐日榮,不得人心,導致眾叛親離。

唐日榮一直跟隨石達開,石達開的部隊又一直遠離太平天國中樞,導致石達開所部的記載十分混亂和簡略,而唐日榮遇到陳得才賴文光等人後不久天京便陷落了,他本人又被戰友火併,這就更不可能對他有一個客觀完整的記載和評價了。

因此對唐日榮這位“石達開先鋒官”的記載十分簡略,他的死更是眾說紛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