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的空觀是消除心中的顛倒想,而不是消除外境!

我們說明一下,藏通兩教的空觀,他所空掉的因緣是外在的因緣,他是把整個三界的因果空掉了,最後進入偏空涅槃;

十住的菩薩他並沒有把外境空掉,他空掉的是內心的顛倒妄想,在唯識學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遍計本空,他空掉的是心中的遍計執。

這個遍計執我們解釋一下是怎麼來的。就是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轉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一種感受,這種感受當然有痛苦跟快樂,特別是美妙快樂的感受,它會激發我們很多的幻想想象,於境取相,施設名言。我們會把這種快樂的感受擴大,而且用影像保存在心中。因為感受是沒有影像的,沒辦法保存,所有的記憶一定要把感受轉成影像,才能夠在心中落腳。

那麼這個影像是怎麼來呢?你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我們從感受裡面自己捏造一個影像把它放在心中,最後數數熏習產生堅固的執著,從此以後這個影像就變成你內心的一部分了。當類似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它就出來誤導你了。所以,你的影像越多,你對人生的錯覺就越嚴重。

在淨土宗的角度,我們雖然發願求生淨土,但是你千萬不要忘了,你心中有很多的老朋友在,就是你過去人生裡面結下的影像,這些影像絕對會出來唱反調的。所以,

有些人從來不對治心中的顛倒妄想,他只是欣求極樂,那麼這樣子就很麻煩。因為這個影像留在你的心中是生生世世,它的力量已經形成強勢的力量,叫作熟境界;你求生淨土,可能你今生才發心,叫作生境界,你就不是它的對手。

對治你心中的顛倒影像,有三種方法:

小乘佛教從感受下手。它認為這個影像會存在,就是因為你有快樂的感受,美好的回憶。所以,修苦諦觀,用無常、苦、無我來對治感受,但這樣會有後遺症。你把娑婆世界完全解讀作一種痛苦的感受,而因此放棄娑婆世界,這樣以後當你要回入娑婆的時候,可能對心中會有一定的障礙,就是當你成就法身從空出假的時候,你有一種不好的習氣——菩薩的法執,所以用感受只能夠當對治,不能當正行。

按照別教的觀念是從想蘊下手。它認為感受是跟影像有關係,本來這個感受是瞬間的。這種感受為什麼在你心中會一直揮之不去呢?就是影像的攝持。為什麼你會執著?也是有影像,所以它認為關鍵在想蘊。

圓教認為受也好,想也好,這些都是其次,它直接不取。這個更高明瞭,這個圓教我們待會兒說明。

別教的思想其實非常務實。別教跟圓教,我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們講到圓教就會了解其實這兩個分不開的,對治型的中道跟安住型的中道,這兩個缺一不可。別教的中道思想在空觀的時候,調伏顛倒想,它主要修無分別智。它認為影像為什麼會不斷地擴大呢?因為你不斷給它名言,因為你心中一直在說話,這就是為什麼影像會揮之不去。影像不是可以揮之而去的,但你心中只要停止講話,它自己會消失掉。你對治它,你試試看,越對治它,它越來勁。因為你一開始安立名言的時候,你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別教的思想就是說,影像本來就是虛妄的,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所以別教的高明之處就是說,它認為外境沒有錯,你幹麼把外境空掉,到偏空涅槃去呢?外境它招惹你了嗎?對不對?是你自己有攀緣心。

你為什麼有攀緣心呢?就是從你過去的人生經驗裡面得到美好的回憶,所以你不喜歡那個回憶消失掉,你心中有這個影像,然後你就忘記了人生給你的痛苦。所以它認為問題不在外境,智者除心不除境。娑婆世界的可怕,是因為你招惹它,它才可怕的。

所以在唯識裡面它的觀念,就是遍計本空,叫習種性,它的空觀可不是要你去空掉外境。所以它觀一切法遍計本空,它還講依他如幻,外境是如夢如幻。你把外境空了,你怎麼進入十行呢?這個菩提心怎麼修呢?六波羅蜜都要在眾生法界修的,借假修真,所以你空觀修錯了,你後面假觀就沒了。你到了十住,你就走不出去了。

所以,一定要注意!大乘的空觀跟小乘的空觀,大乘的空觀是消除心中的顛倒想,而不是消除外境。其實外境,我講過外境,它對你沒有牽動的作用,你要往好的方向走,或者往不好的方向走,跟外境沒有關係,你會變好變壞也沒有關係,外境只給你兩個東西,叫作“快樂”跟“痛苦”。你不能夠說,我今天學壞,是因為環境造成,這個不能成立!業力沒那個本事來主導你,業力只給你這兩件事情,叫作受用,你的好壞是你自己的習氣造成的,你的思考模式造成的,外境頂多也就是一個助緣。

所以,你在修大乘,你開始走入大乘的時候,你要知道,大乘雖然修空觀,小乘也修空觀,但思考不一樣,大乘佛法更高明,它抓到問題的根源更精準,這種空觀能夠不損菩提,它合乎中道;小乘的空觀是錯損菩提,有很嚴重的後遺症,它沒辦法修假觀。小乘的空觀一進去以後,假觀修不了,沒法動了,你把整個因果完全毀滅了,你一切法不受。

其實感受沒有錯,錯在你的想象錯了,你不能作這麼多的想象。

所以,大乘佛法認為人生只有業力,業力不能怪你,至少不能怪現在的你,那是你前生留下來的,你要概括承受,你得認命。但是把業力變成業障,你有責任。你把業力變成障礙,那是因為你攀緣它了。你不攀緣它,人生只有業力,怎麼會有業障呢?臨終怎麼會障礙你呢?那是你思考模式有錯。人生不是讓你來享受的,是讓你歷練的,你只要把感受收起來,那業力跟你的關係就降到最低了。你只要把感受再按照大乘佛法,把六根的感受收一收,你把人生當作你一個成就來生的跳板,人生是來歷練不是讓你來受用的,那麼你今生不管快樂,不管痛苦,都非常有意義,你缺一個都不可以,酸甜苦辣對你都有意義。

當然,你要活在感受,那就慘了!那你的人生就往生死業力引導了,淨土就沒你的份了。所以,凡是大乘佛法,包括淨土宗,都要都攝六根,就是業力你別碰它。它也就是給你暫時的快樂,瞬間的痛苦,如此而已,悄悄地走過去就好。

你要看看你未來的目標在哪裡,你要用願力來引導你。

所以,它這個空觀的智慧,就是降伏心中的顛倒想,你心中訓練你自己的心跟外接觸的時候,不要講話,你心中不要多事,你心中不要去加油添醋,本來是怎麼樣就怎麼樣,該痛苦就痛苦,該快樂就快樂,它很快過去了。你不要因為一時的痛苦跟快樂,在心中又留下一個影像,變成一種後續的痛苦,那這個就是你的問題了。佛陀說我們只能夠受第一支箭——業力,這個不能怪你;你後面的第二支箭、第三支箭,是你自己想象力想出來的。所以,它這個從假入空觀,就是開始清除心中的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