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儀?

郭-小-妖


01

魏國人張儀是鬼谷子的弟子,與大縱橫家蘇秦同時授業,但是蘇秦自認為不如張儀。很快張儀授業完畢下山,開始了遊說諸侯的縱橫生涯。

張儀第一站是楚國,有幸來到楚國令尹的府上。一日,令尹大人擺宴招待自己的所有門客,席間下人來報家中丟失一塊美玉。

門客們開始互相猜測,這時候有人說肯定是張儀拿走的,因為張儀家貧而且行為低劣,因此一定是他偷了令尹大人的玉。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所有門客的共識,於是大家一擁而上將其綁縛,用鞭子抽打了幾百下,可是張儀就是不肯承認。

最終大家見張儀奄奄一息,無奈之下只好將其扔出府外。

張儀忍痛回到家中,卻面對的是妻子的嘲笑:“你要是不讀書,怎麼會受到這種屈辱呢?!”

張儀對妻子說道:“你看我舌頭還在嗎?”

妻子笑著說:“還在呢!”

張儀說道:“那就夠了。”

《史記》記載:“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02

此時張儀的師兄蘇秦已經成功遊說趙肅侯,準備從趙國開始聯繫各國推動“合縱”攻打秦國,但是怕秦國趁“合縱”未成便先攻擊趙國,蘇秦需要一個人去秦國忽悠住秦王。

蘇秦想到了張儀,於是便給張儀一封書信,邀請其來趙國一同享用榮華富貴。

張儀收到蘇秦的書信喜出望外,立即啟程來到趙國。

可是蘇秦並不尊重張儀,給張儀像下人一樣的待遇,還當眾嘲笑張儀作為同門師弟卻落魄無能。

張儀本來希望能與蘇秦一起幹一番大事業,卻不料受到當眾羞辱,一怒之下來到“合縱”的敵國秦國並面見秦王,張儀巧舌如簧贏得了秦王信任,出任客卿成為秦國實權人物。

此時蘇秦派門客告知張儀:“當初蘇秦故意激怒先生,以激發先生釋放潛能,獲得更好的前程!”張儀聽後大為感動,表示自己不如師兄深謀遠慮,將有生之年絕不出兵進攻趙國。

但是張儀沒有忘記在楚國受辱的一幕,出任客卿後立即給楚國令尹寫了一封信:“當初喝酒,我沒有偷你的玉而你卻鞭笞我,你好好防守你的國家,我一定會來偷你城池的!”

《史記》記載:“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03、魏國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兵攻佔了魏國的蒲陽。

張儀趁機勸說秦王將蒲陽退還給魏國,並派公子到魏國為人質。

張儀作為使臣出使魏國表達善意,席間勸說魏王:“秦國對魏國如此深情厚誼,魏國是不是應該以禮相報?”

魏國於是將十五個城池送給了秦國,表達對秦王的謝意。

秦王聽說之後認為張儀才能卓越,於是任命其為百官之首的相國。

但是轉年,魏國便與韓國互尊為王,相約一起出兵對抗秦國。

秦惠文王立即命令張儀帶領軍隊進攻魏國的陝縣並驅逐了魏國人,威逼魏國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雖然本文前面稱呼的是秦惠文王,但稱王之前是侯爵)。

秦國稱王之後,秦惠文王免去了張儀的相位,將張儀遣送回魏國。

魏惠王聽聞帶領群臣出城相迎,並拜張儀為相國。

張儀向魏王提出侍奉秦國以躲避列國的進攻,魏惠王對張儀非常失望。張儀暗中告知秦惠王,秦惠王立即派大軍攻打魏國並佔領大片城池,魏惠王從此屈服。

此後魏襄王也不聽從張儀的計策,張儀故技重施,讓秦國出兵打敗了韓國、魏國等組成的五國聯軍,斬首8萬餘人,魏國男丁幾乎全部陣亡,舉國震驚。

從此魏國宣佈退出南北合縱,徹底屈服了秦國。

《史記》記載:“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04、楚國

這時候,秦惠文王收到壞消息:楚國和齊國結盟。

於是,張儀第二站便是楚國,一方面秦國忌憚齊楚聯盟,另一方面張儀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

所以秦惠文王派張儀出使楚國,忽悠楚懷王。

楚懷王聽說張儀要來立即準備了高級賓館,親自接見張儀:“你來我們這個偏僻的國家,有何指教?”

張儀答道:“大王要是真聽我的,就和齊國斷交,秦國奉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派美女來侍奉大王,秦楚結交為兄弟之國,共同削弱齊國來一同獲益。”

楚懷王一聽能得到土地和美女,立即宣佈與齊國斷交,贈送給張儀楚國相印和大量財寶,並派使臣與張儀一同回秦國。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從馬車上跌落摔斷了腿,三個月沒上朝。

使臣向楚王彙報,楚王認為肯定是秦國以為齊楚斷交不徹底,於是派人借用宋國的符節去辱罵齊宣王,齊宣王大怒與楚國斷交。

秦國趁機與齊國建交。

建交之後張儀上朝,對楚國使臣說道:“我在商於封地六里,願意如約奉送楚王。”

使臣大怒:“我是來接收商於六百里的,不是接收六里的。”

使臣回國報告楚懷王,楚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被早已防備的秦國和齊國聯軍打的大敗,楚國最後不得已割讓兩座城池結束了戰爭。

話說轉年秦國利用和齊國聯盟,要挾楚國想要得到黔中之地,並聲稱願意用武關以東的土地與楚國交換。

楚懷王痛恨張儀,表示:只要張儀,不要土地也可!

秦惠文王得到楚懷王回信立即交給張儀看,張儀會意主動要求前往楚國。

秦惠文王挽留道:“楚王痛恨先生背棄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諾,存心報復你!”

張儀答道:“秦強楚弱,我與楚國大夫靳尚關係不錯,而靳尚與楚王夫人鄭袖勾結,楚王對鄭袖可謂言聽計從。更何況我是奉大王您的命令出使,所以我不會有事的。即使有事,能夠為大王得到黔中土地,也是值得的。”

一切如張儀所料,自己一到楚國便被囚禁起來。而張儀早有謀劃。

張儀用重金賄賂靳尚,靳尚進宮面見鄭袖:“您即將被大王拋棄了啊?!”

鄭袖慌忙問:“為什麼?”

靳尚說道:“秦王聽說張儀被大王囚禁,已經決定用上庸6個郡縣送給楚國,同時選派大批美女送給大王,據說不乏美貌和能歌善舞者。大王素來器重秦國,美女一定會得到大王寵愛。所以,夫人被拋棄的日子不遠了。我覺得您還是趕緊向大王講情,把張儀放了吧。”

鄭袖嚇得倉皇失色,日夜向楚懷王求情:“臣子各自為國效力。秦國沒有向大王交接土地,派張儀來到我國,而大王卻要殺張儀,秦國到時候必定大怒。我請求大王還是將我們母子送到江南去吧,免得將來受秦國魚肉。”

楚懷王實在經不起愛妃的枕邊風,開始後悔囚禁張儀,於是將其釋放,待之如上賓。

《史記》記載:“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按照正常人思維,被釋放後張儀應該趕緊離開楚國,以免楚王反悔,可是張儀卻沒有,相反興高采烈地請求面見楚王。

因為張儀剛剛被釋放就得到一個消息:“合縱”的首腦蘇秦死了。

蘇秦張儀年輩問題。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不同於《史記》與《資治通鑑》所言。

張儀認為這是分化“合縱”的絕好機會。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秦國可以不要黔中土地,並可以讓秦王派太子來楚國做人質,請楚國派太子到秦國做人質,把秦王的女兒送來給楚王做妃子,兩國結為兄弟永不侵犯。

楚王正不想讓出黔中土地,一聽立即心動,不顧群臣反對立刻答應與秦國結盟,同時昭告天下:永遠退出“合縱”。

由於楚國的退出,“合縱”瞬間土崩瓦解。

05、齊國

離開楚國,張儀來到齊國忽悠齊湣王:“齊國是世界上第一強國,可如今替大王出主意的人都是在混日子而已。秦國和楚國結盟成為兄弟,而楚國和齊國是仇敵,韓魏趙三國爭先割讓土地侍奉秦國,屆時將幫助秦國討伐齊國。一旦五國一起攻打齊國,齊國恐怕就距離滅亡不遠了,別說是侍奉秦國了。”

張儀竟然把齊湣王給唬住了,立即答應張儀向秦國稱臣的建議。

《史記》記載:“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06、趙國

張儀從齊國西行來到趙國面見趙武靈王:“秦齊魏三國軍隊已陳兵趙國邊境,我不敢隱瞞所以趕緊來告訴大王,請大王三思。不如趕緊與秦國在澠池會晤訂立盟約。”

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滿意地離去。

07、燕國

張儀離開趙國來到燕國,遊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趙國,可是趙國貪得無厭,兩次圍攻大王並侵佔十幾個城池,根本不值得親近。

如今趙國奉承秦國割讓一大片土地,如果大王不向秦國屈服,那麼秦國將借道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就距離滅亡不遠了。”

燕昭王答應了張儀,並表示自己有幸得到張儀的計策,以後願意侍奉秦國並向秦國割讓五座城池作為見面禮。

08、設計自保

張儀周遊列國回到秦國向秦惠文王報捷報,卻不料秦惠文王已經去世,新繼位的秦武王不感興趣。

各國聽說秦武王反感張儀,紛紛組織恢復 “合縱”。

秦國大臣紛紛上書指責張儀,齊國也來信聲討張儀的欺騙,於是張儀給秦武王建議:齊湣王已經醒悟,表示張儀到哪個國家齊國就攻打哪個國家。不如讓我去魏國,讓齊國魏國互相廝殺,大王趁機帶兵出函谷關直逼周王城,建立帝王功業。

秦武王很高興派出三十輛車,送張儀去了魏國。

一離開秦國,張儀給齊湣王寫信,化解了與齊國的矛盾,最終隱居魏國。

老王:正是一個傳統禮儀崩壞的年代,學不得宋襄公,只有張這種人才能活的好,再可以反觀我們當代需要神馬樣的人?

很簡單,看看誰最成功。也許你的堅守,在“成功”人眼裡就是階梯。


漢周讀書


戰國時期著名的遊說家,政治家,一生坎坷,終成大業。在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學成歸來,兩受折辱

與蘇秦同為神人鬼谷子門下,水平在蘇秦之上,可開始沒有蘇秦那麼幸運。學成後先去他的故鄉魏國,由於家貧魏王根本就不見他,又投於楚國令尹(相國)昭陽門下,有一次陪同喝酒,傳看和氏璧中間因觀看池中大魚造成混亂,楚相丟失了和氏璧,由於貧窮而無行,門客們一致指認他所偷,結果被昭陽打了個半死。養好傷後聽說同窗蘇秦在趙國發跡過去投奔,又被蘇秦用計當眾羞辱,憤懣之下中了蘇秦之計而去往秦國。

投靠秦王,終獲重用

到了秦國,張儀憑藉出色的口才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成為秦國客卿。於是張儀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提出了“連橫”的觀點,很快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逐漸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為破壞蘇秦的“合縱”,張儀被派出使各國,先是遊說魏王,魏王不聽,於是他立即悄悄派人返回秦國,說服秦王立即發兵攻打魏國,可憐張儀竟要靠出賣自己的父母之邦來實現個人的價值,也真是可悲可嘆!事發後魏王察覺,張儀害怕陰謀暴露,只得匆匆逃回秦國,張儀回到秦國後,一度復任相國,但又因為懼怕齊楚聯盟對秦國有所牽制,便再次趕赴楚國,然後又用“偽獻地”的花招一再欺騙楚王,最終使楚懷王客死秦國。在他的遊說之下,蘇秦苦心孤詣經營起來的合縱被徹底粉碎。在張儀的精心策劃下,秦國在紛繁的變局中一舉贏得主動,並在此後多國爭霸的格局中一直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直至完成統一。

易主失寵,終了殘生

隨著秦惠文王的去世和秦武王的繼位,張儀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秦武王在做太子時就對詭計多端的張儀十分反感,再加上張儀立下許多功勞也惹得群臣嫉妒,於是輪番在秦武王面前說他壞話,秦武王遂對張儀有了殺心。張儀只得藉機逃回魏國,又憑藉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離間齊魏,因此而得以在魏國安度殘年,最終在故土了卻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慣與長夜


奸詐小人。

像張儀、蘇秦、公孫衍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縱橫家”。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各出己說,開宗立派,縱橫家算是其中一派,而且,得算是影響力非常大的一派。有多大?直接影響了戰國時代國際局勢的走向。

所謂“縱橫”,實際上是兩條戰略思路。戰國中後期,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國力增強,赫然崛起,隱隱有高屋建瓴,併吞東方六國之勢。東方六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各路謀士(百家)也紛紛出謀劃策,其中就有縱橫家。

所謂“縱”,是指東方六國聯合起來,併力西向,共同誅滅暴秦。所謂“橫”,是小國抱住強秦的大腿,共同對付其他國家。在地圖上看,東方六國為“縱”,聯合秦國為“橫”,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名稱。

先別忙著討論“縱”、“橫”之道究竟哪一個更合理。你真的以為對縱橫家來說,“縱”和“橫”有那麼本質的不同嗎?

按照《史記》的記載,蘇秦是先去了秦國,遊說秦惠(文)王的。這應該是屬於“橫”的思路吧?但是秦王認為時機未到,對蘇秦並不待見。蘇秦這才去了燕國,乃至東方六國,說得六國形成了縱約,他也得以身戴六國相印,名噪一時。後來這讓他賴以成名的作為,明顯屬於“縱”的作為了吧?蘇秦如此前後自相矛盾,真是沒個準數。

說到張儀。同樣,根據《史記》的記載,張儀跟蘇秦同是鬼谷門下到師兄弟,蘇秦搞成了六國縱約,怕秦國破壞,想辦法把張儀安插在了秦國。張儀既然在秦國,本來應該為秦王效力吧,他應該,後來也實際執行的,是“橫”的思路。但是,因為蘇秦有恩於他,在蘇秦有生之年,他並沒有有效地促成連橫的局面。他的各種表演,是在蘇秦死了之後的事情。

根據後世的研究,《史記》中的記載可能有誤,跟張儀同時代的,並不是蘇秦,而是犀首(公孫衍),但是行事卻是大同小異。從這幾個人的作為,我們不難看出,什麼“縱”,什麼“橫”,並不是因為那是真理,所以他們要去推行,而是因為他們推行的方針被諸侯國採納,他們能夠獲得重用,他們才賣力地推動。也就是說,立場什麼的並不重要,只要能夠位極人臣,怎麼樣都好。

這就是縱橫家的真實面目了。

再看看張儀的故事。他為秦國出謀劃策,無所不用其極;他誆騙楚懷王,以詐術欺負出國君臣,為秦國獲取大量的利益;他同樣用詐術在秦王換代之時謀求自保,居然被他全身而退,壽終正寢——權傾天下,富貴榮華,得以善終,他都做到了,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結果啊!

可是,這樣的人值得推崇嗎?

《資治通鑑》中,在談到縱橫家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這就是真正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和張儀、蘇秦這種縱橫家之流的本質不同。

一句話:所謂的戰國縱橫家,不過是趨炎附勢的小人,靠詭詐之術得到諸侯國的信任,獲得權柄,參與宰割天下。這樣的人,混的風生水起,一時風頭無兩,但最終會不會被世人所尊崇呢?反正人家這一輩子值了。

這樣的價值觀其實在後世仍然屢屢有市場。

別以為後世沒有戰國七雄的局勢,縱橫家就沒有用武之地。天下紛爭,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並不缺少的,而一旦紛爭泛起,想要推動、攪局,仍然不外乎“縱”、“橫”二途。其實我們在形容參與其中的人在局中多麼遊刃有餘之時,用的正是“縱橫捭闔”這個詞。從本質上來講,戰國七雄爭天下的局面,在歷史上一次次重演。所以,縱橫家實際上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用武之地。

而且,並非只有政治紛爭之時用得著縱橫家。在如今的商品社會,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其實也不外乎“縱”、“橫”二字,想要擺平市場競爭中的各方利益,同樣需要縱橫捭闔的能力。這裡邊可能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是非對錯,局中人考慮更多的,還是得利與否。

我們老說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是儒家,嚮往的是道家,真正實行的,卻是法家。但是,在這裡還要補充一句:在商品社會之中,真正吃的開的,可能以上都不是,而是縱橫家。張儀之流,在戰國時代可以活得很好,在任何一個時代可能都混得不差。在現在這個時代,可能尤其好呢!


軒轅十四Rex


“ 張儀欺楚”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外交事件,一向被奉為遊說縱橫之流的經典傑作,認為其對秦國功勞甚大,但我卻有些不同的看法。張儀欺楚行為或對秦有一時之利,但從長遠上看,其危害更不容小覷。張儀欺楚一事,不只關乎張儀的個人信譽問題,由於其是代表著秦國與楚國處理外交,其個人的信譽與形象也就關乎著秦國的信譽與形象,為一時之利而使整個國家的信譽長久受損,其利弊得失又當如何衡量呢?

“張儀欺楚一事”雖雙方並無白紙黑字,但明眼人都會明白,是秦國人背信棄義、出爾反爾,楚國遭到了愚弄。似乎楚懷王成了白痴傻瓜,如此智商被騙上當純屬活該。但其實在當時則不然,楚懷王在即位之初就攻滅了越國,其實也算有作為之君。甚至在屈原的眾多發牢騷的詩篇中看到最多的也都是指責公子子蘭、靳尚之流矇蔽了楚懷王,對楚懷王卻無過多的責怨;再從楚國人給楚懷王上的諡號“懷”上看,說明楚國人對楚懷王是報有同情悼念之意,基本還是比較認可的。

戰國時基本上還是屬於貴族政治,貴族之間向來極重信義,天下人對受騙的一方往往加以同情,而對欺騙的一方都很痛恨鄙棄。即便是兵不厭詐,那也是侷限於戰場,歷來也都講究“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外交從來又不是一錘子買賣,很難想象把兵不厭詐用於外交的後果。當時秦國實力雖然在七國中最強,但是天下整體的實力還是比較平衡均勢的,以當時秦國之力是遠不敵六國整體實力的,而秦國就公然行欺詐,失信於天下,無疑於殺雞取卵行為,使得六國再難信任秦國,後來秦國雖然又把楚懷王誆騙到秦國,威逼其割地,但楚懷王是寧死也不屈服,在藺相如"完璧歸趙“那場外交中,藺相如就公然指責秦國自秦繆公以來就沒有講信譽的君主,秦國再想靠這種”欺詐外交“謀取利益時就已經沒有什麼效果了。

在秦武王繼位後,秦國群臣就紛紛進言道:”張儀素無信用、慣行欺詐、反覆無定再被任用的話,恐被天下人笑話。“,秦武王素來厭惡張儀這種行為,就將張儀踹開了,而齊閔王更揚言說:“只要哪個國家敢收容張儀,就攻打哪個國家。”。 張儀已為當時社會主流所厭惡,名副其實的“萬人嫌”角色。”張儀欺楚“這種行為就是對秦國原還比較質樸的民風來說影響也不好,讓人生浮躁之心,以為憑欺詐亦可投機取巧,樹立了一個很壞的榜樣,甚至對當初商鞅靠”徙木為信“建立起來的國家信用也是很大的衝擊。其實以秦軍之強,即便暫時給予楚國商於六百里之地,以後再通過戰爭奪取這些地方也非難事。即便如今,以美國之強,也很難想象如果美國背信棄義、出爾反爾會給美國帶來什麼樣的形象與後果。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會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即便做出了背信棄義行為也會想方設法加以掩蓋,而秦國卻任用張儀堂而皇之地進行欺詐,不亦可笑嗎?

秦末,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號之為楚懷王。試想如果楚人認為楚懷王為白痴傻瓜的話,會立另一個王也叫白痴傻瓜來讓天下諸侯嘲笑嗎?顯然”張儀欺楚“成了楚國人討伐秦國背信棄義、下作卑鄙的一個噱頭。 項氏就是通過再擁立一個楚懷王來喚起天下人對秦國背信棄義、出爾反爾的記憶,甚至到最後都很難說秦降卒被坑殺、宗室被屠、宮殿被燒跟秦國長久以來的這種慣行欺詐給天下諸侯帶來的痛恨不無關係。

遊說之徒往往都是些誇大其詞、狐假虎威之流。倘若沒有秦國的國力支撐,其欺楚也成功不了。秦末,酈食其號稱說降齊國七十餘城,要不是韓信陳兵於齊趙邊境,其又能有何作為?而這些人偏偏愛忽視這些背面關鍵因素,還真以為僅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就完勝幾十萬大軍呢?殊不知只要能夠釐清道理,陳明利害關係,即便如同周昌、鄧艾那般期期艾艾之人照樣可以說服他人,又何必這些巧舌如簧、口吐蓮花只靠舌頭吃飯之人呢?

張儀出身於貧苦,為其生計,全不顧及當時貴族間對信譽的重視及背信棄義可能對秦國造成的危害,其不過是想在秦國混個生計,也無所謂忠不忠於秦國,所以其可以信口雌黃,而秦惠文王竟然聽之、信之、由之、寵之,不也讓人哀嘆嗎?直到秦武王繼位,秦武王特別討厭張儀這種行為,才一腳將其踹開。六國合縱被瓦解,那是六國各懷鬼胎,各有各的算盤。蘇秦倡導合縱抗秦,配六國相印,後來卻替燕國做間諜去臥底齊國了,最終也被刺身亡了。所以即便沒有張儀奔波,其合縱也難有作為,而六國能殘存多年,或許反而有張儀往返奔波的那一份功勞在,所以張儀欺楚一事不但在當時值得商榷,對原本信義就很缺失的今天更是不該被一些人奉為圭臬,信口雌黃、出爾反爾之徒,可以休矣!


歷史聞知社


《羋月傳》中張儀是由老戲骨演員趙立新扮演的,不僅是秦惠文王的宰相,更是一個能言善辯、機智過人的謀士,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


張儀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好舌頭,三寸不爛之舌,秦國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攻下一個個城池,都離不開張儀的嘴。

同時,張儀看上去和羋月是對立關係,但是羋月曾多次幫助張儀化解危機,兩人私下是很好的知音和朋友,羋月能夠成就自己輝煌的一生,也離不開張儀的幫助。

張儀因為連橫的外交真誠,受到朝廷的重視,被秦王封官為武信君。不過在秦惠王死後,即位的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只好無奈出逃魏國,不久離開了人世。
青雅鐘錶覺得張儀在古代實在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張儀其實是不應該被秦武王埋沒的。上海青雅鐘錶,中國領先進口機械鐘錶零售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