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練,古風詩詞之精髓

凝練,古風詩詞之精髓

詩歌是一種很特殊的文學形式。別的文學形式要想寫出點東西,必得碼一大堆文字。詩歌不然,幾十個字甚至十幾個字就能讓人讀出味道。何故?詩歌不是講故事(敘事詩除外),也不是講道理,而是表達情感。人類表達情感常常只需一個微笑或一聲嘆息。用語言表達也無需多話,說得太多就成了絮叨,結果適得其反。

當然,詩歌也可表達很複雜的內容,其中不乏悠遠的想象,深刻的寓意,甚至是錯綜複雜的背景故事。但無論多麼複雜,其語言形式必須簡練、含蓄。若非敘事詩,其中的故事也只能以典故形式來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詩歌語言是文學語言的精髓,必須追求字字璣珠,儘可能刪掉多餘的文字。

很多人喜歡古體詩詞,我想原因正在於此。一流古體詩詞,無論是古代遺作還是今人新作,無不惜墨如金。古體詩詞不一定要用文言。文言用多反倒搞得晦澀難懂,失去詩詞韻味。許多流傳千古的名作都是用當時的口語寫成。發展到宋詞和元曲後,由於要唱給大眾聽,更加趨向於口語化。但無論是雅是俗,好作品都是字字千金,絕不拖沓。

現代人寫古體詩詞有些難。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現代漢語幾乎每日每時都在衝擊著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其中大都沒經過提煉,信手或信口而出,常常是廢話連篇。久而久之,我們都習慣於說廢話和寫廢話。當我們坐下來想寫點精煉之辭,發現那很困難,常常需要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不妨看看那些充斥文壇的現代詩,其中的文字至少可以刪除三成。刪除後不僅能保留原意,讀起來還更有詩味。這種拖沓文風轉而用於寫古體詩詞,其作品古風盡失。

下面分析幾個實例,希望以此能說明問題。選這些實例並非指稱寫得不好。相反,其中不乏精彩之處。這些實例可從不同角度說明如何讓作品更加凝練,僅此而已。

實例一:

清晨晴朗且無風,
絲絲白雲掛高空。

實例二:

破浪三千里,夢想正徜徉。
雲帆載夢來去,處處播春光。

實例三:

粽情端午念屈原,鉅作離騷志向翻。
飛舞龍舟還夙願,汩羅江上悼奇冤。

實例四:

筆賦天宮,傾瀉銀輝,月意流轉。
墨灑處,飛盡憂思,再把青春喚。

實例一試圖寫一個美景,可惜太拖沓,不僅不像古體,歸入現代詩也有點太平淡。如果改成“曉晴風靜,纖雲縈空”,只有八個字,意思不變,但韻味完全不同。“清晨”、“晴朗”、“白雲”、“高空”,這都是典型的現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傾向於用多音節詞取代單音節詞,寫古體詩詞必須意識到這種差別。

實例二意象很好,但不夠凝練,有點像現代詩的寫法。不妨壓縮一下,改成“雲帆載夢三千里,處處春光”。這樣可以省出很多字寫別的東西,讓內容更充實。原文是要貼合《水調歌頭》的詞牌格式。可見,借湊字硬去適應格式,倒不如放開手腳自由表達為好。

實例三也有點湊字。為了寫成七言句,硬加進些可有可無的字。不妨改成五言句試試:“端午念屈原,離騷志向翻。龍舟還夙願,汨羅悼奇冤。”這樣讀起來感覺要好得多。

實例四原文是一首很不錯的《雨霖鈴》,只是最末一句“再把青春換”有點風格殊異。這種風格在古詩詞中也能見到,尤其是那種平民化的元曲,常用些通俗口語。但用在這裡和整體風格不一致。如果不計較格式,把這句改成“青春重喚”,是否要好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