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医疗:穷人天堂——“世界药房”印度

Kopu导读:有人认为《我不是药神》是一部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电影,有人说药神一定程度上也诠释了版权大于天的法律意义等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世界药房"印度这桩隐藏在水下的几百亿大生意,是如何拯救穷人于高价药的水火之中的。

Kopu医疗:穷人天堂——“世界药房”印度

医疗对于一个个人来说可能是yes or no的问题,但大到一个国家,便是一个产业一个社会现状的意义。举个例子,每年夺取50万女性生命的头号杀手——乳腺癌,天敌就是"赫赛汀",救命药能治愈80%早期乳腺癌患者,自从被列入医保后,供不应求,一度出现断货现象,因此很多患者也处于断药状态,一药难求成为社会实际问题、另外慢粒白血病以及各种癌症特药药都是高价的抢手药品。印度3000多家药企、1万多个制药单元药厂生产全球20%的仿制药,出口200多个国家,其中60%都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很神奇的是,为什么偏偏是贫穷的印度成为了世界药房?

Kopu解读:利益博弈催生仿制药

药荒的上演实则是药企、国家、患者的三方博弈结果。

首先是近年来,药价高昂和人口老龄化的共同作用,使得医保支付压力迅速增大。我国政府关注到这个问题之后,开始积极调控药价。 比如,2017年我国启动了国家药品价格谈判;201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成立了国家医保局,统一管理药品招标采购,这些手段对于缓解医保支付压力都有非常大的意义,这同样也对造福患者有重大意义。

但是国家调控药价之后,药企嫌生产降价后的仿制药利润率太低,干脆把生产线停掉,将资源用于生产利润率更高的药物。所以过去几年,"药荒"轮番上演: 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 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 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 2015年,心外科用药"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等等,不胜枚举。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断了救命药。

Kopu医疗:穷人天堂——“世界药房”印度

"降价死"的现象凸显出药品市场当前的问题——价格调控随之引发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药企的主要目的与医保体系不同的是,药企的初衷不是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而是在于利润最大化,因此就不会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在医保调控的大环境下,药企为了将资源投入利润率更高的方向,接下来便会上演产能不足,乃至停产断供的现象,所以才催生仿制药产业。

仿制药,从利民角度来说,无疑是救世主般的存在,在药效相同的情况下,价格更优廉,只有专利药的10%甚至1%,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的可以承担的部分。从国家角度来说,部分缓解了医保的保障压力,财政可以投入进其他优势产业,利国。从药企角度来说,仿制药盗用了研发成果,最终使得高价研发费用无从报销,在版权角度上,违背了法律。

Kopu解读:政策温床发展仿制药产业

众所周知的是,印度贫穷落后,但也正是印度的穷才开启了其仿制药产业的发展。所有产业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印度仿制药产业也不例外。印度政府制定了特殊的专利强制特许。当民众买不起高价的专利药时,无论专利保护期是否结束,都允许该药品直接被仿制。

Kopu医疗:穷人天堂——“世界药房”印度

为了让印度人能享受到平价药,印度的专利法允许药品实施强制许可。当发生"公众对于该专利发明的合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或者"公众不能以合理的可支付价格获取该专利发明"等情况时,印度药厂在本土可以强行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新药,并且可以出口到无相关生产能力的地区和国家。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医药公司研发能力很强。Kopu搜集到的数据显示, 2017年上半年,40%的印度公司生产的仿制药获得批准。一种新药在美国上市9个月后,印度的同类仿制药就可以生产并进入印度市场。

Kopu医疗:穷人天堂——“世界药房”印度

在这样的政策和研发能力双向支持下,印度仿制药产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就先人一步,同时加上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可以很快催生行业发展。

仿制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与医保政策的矛盾,但Kopu君更希望看到的是未来中国药企能从患者角度出发,以人民利益为最终诉求,在特效药的研发上能获得更多收获,造福人民。让国人不再吃不起高价药,也不用购买仿制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