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是炎帝的勢力範圍

高平是晉城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北面與長治市的長治縣、長子縣為鄰,西邊與沁水縣接壤,東和陵川縣相連,南邊是澤州縣界,地處太行山西南緣,地勢高峻而平坦,因而名曰高平。相傳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家鄉就在高平市北部的神農鎮,戰國末期,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也發生在這裡,古戰場遺蹟至今猶存,甚至諸多的地名仍留有那場血戰和屠殺的影子。在北魏時期,高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現,至今已經有1400餘年。這一地區位於古上黨和澤州之間,歷來就是軍事要地,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遺存下來的上啟北宋下至明清千餘年間的古建築不勝枚舉,是遊歷晉東南必到的地方。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傳說他因為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他也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因此被尊為中華農耕和醫藥的始祖,是華夏文明的開創者之一。

此處是炎帝的勢力範圍

進入高平第一站就是神農鎮,地名最早出現在唐朝末年,當時稱為神農鄉,也已經有千年歷史了。這裡三面環山,尤以北面的羊頭山最為著名,相傳那裡是炎帝神農氏開創農耕的地方,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現在山上還有開鑿於北魏時期的羊頭山石窟以及炎帝廟的遺址。以神農鎮為中心,周邊遺存有大量和炎帝傳說有關的遺址和廟宇,著名的比如莊裡村炎帝陵,故關村炎帝行宮和下臺村的炎帝中廟等等,而整個高平地區各鄉村現存的炎帝廟多達數十座,可見炎帝信仰在這一帶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使上古傳說中亦神亦人的炎帝忽然變得鮮活生動起來了,從遙不可及的歷史塵埃中具象地來到了身旁。

此處是炎帝的勢力範圍

神農鎮西邊的下臺村有一座炎帝中廟,過去還有與之相對應的高廟和下廟,高廟即是位於羊頭山上的炎帝廟,下廟在高平城東,可惜現在唯中廟尚存。據清代碑刻記載,至少在宋代以前中廟就已經存在,其歷史極其古老,是以炎帝中廟一直被當地人稱作古中廟。近年中廟之名日盛,而官員們很忌諱下臺的字眼,於是將下臺村改名為中廟村了。

此處是炎帝的勢力範圍

古中廟位於村北高地上,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為山門、太子祠、正殿以及兩廂的配殿和廂房。所有建築整體修建在高出外面近兩米的石臺基上,山門三開間硬山頂,兩側連建有廂房和配樓。走進山門,迎面就是修建在更上一重石臺基上的太子祠,這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方形亭閣,前後置隔扇門窗,東西兩山牆開有圓窗,四柱古拙壯碩,闌額用材相當細小,普拍枋卻極其粗大,上面枓栱亦是工緻雄健,託舉起寬大高挑的飛簷。殿內無樑栿,頂部安置如覆蓮般精美的八角藻井,因而俗稱無樑殿。根據牆上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二月的《創修神農太子祠並子孫殿記》可以確定太子祠的修建時間。其左右分別建有藥王殿和蠶姑殿。

此處是炎帝的勢力範圍

穿過太子祠,內院空間豁然開朗,一條凸起甬道連接起太子祠和院子最北端的正殿。正殿面闊三間,單簷懸山頂,內奉炎帝神位,兩旁有垛殿,東西有配殿。全廟之內,除了太子祠之外,都是清代建築。只要看一看現在重又被收集起來的殘碎碑刻即可知這座炎帝中廟於浩劫年代裡曾遭受了怎樣的摧殘和創傷。

此處是炎帝的勢力範圍

元代遺構太子祠是古中廟內唯一的早期木構遺存,其久遠的年代、小巧輕靈的造型和所據的獨特位置都使其成為了全廟內最核心最搶眼的建築,氣質和風頭遠遠勝過其它殿宇。太子祠很像是獻亭或舞樓,但距離正殿較遠,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應是後世改建所造成,來到中廟之內已近黃昏,時間僅夠畫一幅畫的,那毫無疑問,一定要畫張太子祠作為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